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920212223242526
/83
Huaren
等级少尉
威望2
贴子1682
魅力793
注册时间2012-03-23

wuyanqingbo

只看他

2016-11-04 01:39:43


原来还有这段公案,听起来合情合理,MM的推想很细密啊。只是MM说薛家“母女俩开始对黛玉的态度也逐渐改变”是指什么,是因嫉妒而疏远呢,还是因同情而成全呢?

我自己一直没有想明白应选这段,印象中比较合情理的是大陆版的电视剧剧本。大致是,宝钗一直都是应选女的身份,直到薛蟠又“失手”打死一个权贵的儿子,这时贾、王、甄、史四家均已败象曝露无力支援,所以薛蟠锒铛入狱并落个秋后待斩。因此......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4/2016 1:01:30 AM
妹妹对宝钗的分析非常独到,让人看得酣畅淋漓。曹公对黛玉是爱的,对宝姐姐也是爱的。宝钗也确实当得起山中高士晶莹雪的称赞。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6
贴子21406
魅力24931
注册时间2009-12-04

风信子~

只看他

2016-11-04 01:47:50

就清朝秀女采选制度来看,宝钗不可能好几年一直在待选。她住进贾府没多久就点出她十五岁及笄了,凤姐儿还说得大办呢。这个年纪只可能是落选了,不可能是还在待选。而宝钗及笄后还一直在贾府住着,也没有婚嫁之意,其实也很明显就是应王夫人之意要嫁宝玉的。
贾母一开始不知道,后来知道后几次三番的表示不同意。先是宝钗及笄后不久,借清虚观老道提亲之际,贾母直接说了宝玉不宜早婚,要晚几年再议,其实就把宝钗排除在外了,宝钗是等不得的,她比宝玉大。往后的几回就不说了,之前讲过了。
如果认真来捋一捋,贾母王夫人两边就宝玉婚事的斗争,真是表面不动声色间,暗潮涌动,刀光剑影呀。
她俩是主帅,麾下两军阵营的交锋就更复杂微妙了。除了薛姨妈宝钗和黛玉,还有凤姐儿的搅局,哈哈。
宝玉是个傻的,两边都不明白,才惹得颦儿一次次和他怄气,也让宝钗举棋不定,不明白宝玉对自己究竟是何感情。其实站在宝钗角度想,婚姻大事是父母之命,既然王夫人和薛姨妈都赞同,那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呀,黛玉又算哪一个?
所以黛玉和宝钗之间一开始是针锋相对,颦儿挑衅,宝钗应对,宝钗也曾扑蝶后嫁祸给黛玉,二人关系一开始是无论如何也不美好的。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宝玉心迹的表明,宝钗也越来越明白,啊,原来自己才是多余的那一个。
所以明白后的宝钗开始敞开心扉接纳黛玉,欣赏黛玉,提点她的无心失语,关心她的病弱身体,两人渐渐交心,连宝玉这个傻的都奇怪,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其实很多读者也是傻的,哈哈,没看明白宝钗为何转了态度,也奇怪黛玉怎么就被几句话几斤参打动。
我也是看了很多遍才明白了个中缘由,也由此对宝钗改观。觉得她着实是位女君子,理智清醒,你无心来我便休,蘅芜君自有自己的一根傲骨。
至于后面四十回,宝钗嫁了宝玉,我比较同意美眉的推测。应该是黛玉早逝,至于是悲痛宝玉而死,还是另有别情,我不知道,但宝钗此时嫁了宝玉是无疑。至于高鹗续写里,让宝钗替了黛玉嫁,简直是对宝钗的侮辱。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4/2016 1:01:30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12913#73212913]

[/url]
这几天mm在几个红楼楼里的回帖,真应该系统整理,好好发一个主题,
Huaren
等级上校
威望5
贴子4233
魅力5744
注册时间2004-02-02

elly

只看他

2016-11-04 01:50:11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12913#73212913]219楼cristal2011的帖子[/url] 说得太好了,非常细腻,这是有大爱又洞达的人才分析得出来。 曾经有十年间,我非常喜欢红楼梦, 反复读。 因为想要读通读懂,各种考据我都看过。 出国的时候红楼梦也一直带在身边。 后来忽然不喜欢了, 因为 觉得太颓太悲。这样一放下也有十多年没有看过了。 看了你说的,又想仔细读读了。看看人生的不同时期, 会不会有不同的感受。
Huaren
等级版主
威望5
贴子1177
魅力2493
注册时间2011-10-20

1011s

只看楼主

2016-11-04 14:24:08

我之前在另一个贴里写过黛玉性格转变的三个阶段。而宝钗也一样,她对金玉良缘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她是配合的,因为她和宝玉的相处也很亲近,宝玉对她和对黛玉,实在没有太大的分别。这一节在第五回明文写道,宝玉此时尚愚拙偏僻,视兄弟姊妹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而母亲和姨母的暗示,聪明如宝钗怎能不知。所以,后文里几回,宝钗迎合贾母喜好,第八回点出金项圈给宝玉看等,都是这一阶段宝钗和薛姨妈的心事写照。
但随着贾母对第八回后金玉良缘一说的知晓,贾母对此事的几次公开暗示不赞同,宝钗和薛姨妈的态度也在慢慢转变。
期间,宝黛二人的感情也在逐渐加深,明晰。黛玉几次明着吃醋,两人还和宝钗正面冲突过一回,就是宝钗说二人负荆请罪那一次。
宝钗对宝玉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热切,比如半夜了还在怡红院待着,比如因宝玉挨打疑心自己哥哥,到后来开始慢慢地和宝玉互动越来越少了。
转折点就是和宝黛二人正面冲突那一次。
至于这期间贾母游大观园参观宝钗房间一节,其实是很突然的,宝钗再聪明,也不会想到贾母会到她屋里去看看呀。她是在大观园里,又是客居,王夫人都未必有机会去她这个外甥女屋里转转看看,更别提贾母了。封建大家庭里,长辈很少去别院居住的子女房里的,只有小辈去长辈院里请安探视的道理。像秦可卿病重,王夫人等也是让凤姐代为探视。
正是宝钗想不到闺房会被贾母参观,所以,才依了自己与王夫人等的喜好,素净装饰。而贾母也是借此又明示了对宝钗的不欣赏。
而随后薛宝琴的到来,又是一次明示。
宝钗母女此时应是心已经灰了,可在王夫人的支持下还是没有完全绝了念头。但一件事的到来,让两人态度彻底改变了。
第五十七回回目可以说明一切,慧紫娟情辞试莽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宝玉因为黛玉要走这句话就要死要活了,恐怕他自己还不明白自己的心,但薛家母女明白了,完全明白了,这才有薛姨妈对黛玉的那段戏语,是安慰,又何尝不是表明心迹,让贾母放心呢。
而五十七回后,你可见宝钗和宝玉再有何亲密互动?倒是和黛玉越来越亲密了。后来更是直接就搬出大观园了。
我觉得世人看红楼梦,总有个误区,就是一以贯之,一个人物一开始的立场和性格是怎样的,总觉得她一直都是怎样的。其实,曹公一支笔哪里这样死板了,人在变,事在变,一切都在变。
宝钗是当得起山中高士晶莹雪一赞的,她确实光明磊落。世人皆怨宝丫头挡了黛玉的姻缘,宝丫头自己也屈着呢。一切不过是阴差阳错,前缘皆定罢了。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4/2016 12:16:10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12575#73212575]

[/url]

哈哈,MM睡得很晚啊,不过也有可能是时差的关系。不过这两日每天起床都能看到您的高论,竟成了一天中的一个小期待啦。


MM这段分析很细密,有理有据,对于宝钗如何认识到宝黛之间感情的坚不可摧我深感赞同。但因为我以前没有弄清楚宝钗应选之事何时落空这一点,所以宝钗到底有多主动接近宝玉这一点总有疑问,对文本的关注点和MM就不大一样了。


我倒认为宝钗很早就知道宝玉一直对待黛玉都是比别人亲近的。第五回那段文字前后是这样的:“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段曹公用以解释为什么宝黛孩童期间比起其他孩子有更多的矛盾,他们更看重彼此故要求可能更苛刻,加之平日厮磨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就比旁人多,所以起争执的频率也高,俗称“相爱相杀”,哈哈。


而宝玉早期待黛玉厚于宝钗这一点在送宫花这一回能得到些许旁证。周瑞家的替薛姨妈送宫花,在宝玉房中找到黛玉,被黛玉呛了一口自不必说,估计宝玉也是为了打圆场便问周瑞家的如何去了宝钗处,这样得知宝钗“身上不大好呢”。要是这“不大好”的是黛玉,估计宝玉忙不迭地就要去瞧瞧了,可宝玉只是让丫头以他和黛玉二人之名过去瞧瞧,还扯了个托儿说自己“才从学里回来,也着了些凉”所以不得亲自过去看宝钗了。此后宝玉又在宁府结识了秦钟,两人百般相亲,直至好些天宝玉才复想起宝钗在养病,才有了后面瞧金锁那一回。想到林妹妹还嗔怪过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我倒觉得别说要和黛玉比了,宝钗在宝玉心里恐怕连秦钟都比不过的,只是秦钟死得太早罢了。


要说宝钗初识宝玉,因从未见过这样体贴对待姐姐妹妹的大家公子,所以误以为宝玉对她与别人不一样这是可能的。但这段“误会”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毕竟宝玉偏袒黛玉这一点是毫无遮拦、无所避讳的,稍微离他近一些的人都能看得出。宝玉对宝钗早期有像对姐姐、师长一样的敬重(这与宝钗一贯的为人有关),也有对其皮相上的垂涎倾慕(但始终止乎于礼),但进入青春期了内心就开始有了些疏远、抵触之意(仿佛宝钗不是同龄人,而是略长一辈的)。所以我倒是不认同宝钗会很长时间认为自己在“情感上”有希望,她应该能很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情形。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7
贴子6099
魅力8729
注册时间2012-12-04

cristal2011

只看他

2016-11-04 16:01:58



哈哈,MM睡得很晚啊,不过也有可能是时差的关系。不过这两日每天起床都能看到您的高论,竟成了一天中的一个小期待啦。


MM这段分析很细密,有理有据,对于宝钗如何认识到宝黛之间感情的坚不可摧我深感赞同。但因为我以前没有弄清楚宝钗应选之事何时落空这一点,所以宝钗到底有多主动接近宝玉这一点总有疑问,对文本的关注点和MM就不大一样了。


我倒认为宝钗很早就知道宝玉一直对待黛玉都是比别人亲近的。第五回那段文字前后是这样的:“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段曹公用以解释为什么宝黛孩童期间比起其他孩子有更多的矛盾,他们更看重彼此故要求可能更苛刻,加之平日厮磨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就比旁人多,所以起争执的频率也高,俗称“相爱相杀”,哈哈。


而宝玉早期待黛玉厚于宝钗这一点在送宫花这一回能得到些许旁证。周瑞家的替薛姨妈送宫花,在宝玉房中找到黛玉,被黛玉呛了一口自不必说,估计宝玉也是为了打圆场便问周瑞家的如何去了宝钗处,这样得知宝钗“身上不大好呢”。要是这“不大好”的是黛玉,估计宝玉忙不迭地就要去瞧瞧了,可宝玉只是让丫头以他和黛玉二人之名过去瞧瞧,还扯了个托儿说自己“才从学里回来,也着了些凉”所以不得亲自过去看宝钗了。此后宝玉又在宁府结识了秦钟,两人百般相亲,直至好些天宝玉才复想起宝钗在养病,才有了后面瞧金锁那一回。想到林妹妹还嗔怪过宝玉“有了姐姐就忘了妹妹”,我倒觉得别说要和黛玉比了,宝钗在宝玉心里恐怕连秦钟都比不过的,只是秦钟死得太早罢了。


要说宝钗初识宝玉,因从未见过这样体贴对待姐姐妹妹的大家公子,所以误以为宝玉对她与别人不一样这是可能的。但这段“误会”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毕竟宝玉偏袒黛玉这一点是毫无遮拦、无所避讳的,稍微离他近一些的人都能看得出。宝玉对宝钗早期有像对姐姐、师长一样的敬重(这与宝钗一贯的为人有关),也有对其皮相上的垂涎倾慕(但始终止乎于礼),但进入青春期了内心就开始有了些疏远、抵触之意(仿佛宝钗不是同龄人,而是略长一辈的)。所以我倒是不认同宝钗会很长时间认为自己在“情感上”有希望,她应该能很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情形。


1011s 发表于 11/4/2016 2:24:0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17461#73217461]

[/url]
美眉说得对,咱们读者很容易看出一开始宝玉待黛玉和宝钗就是有差别的。不过,咱们是读者呀,有上帝视角。如果代入书中人物自身,我觉得就未必能那样明白了。
宝玉就自己也不明白,他是个把心搁在皮囊外面的人,对谁都自然的一股热心热情,喜怒哀乐都不拘泥。他和黛玉亲密,那是自小一起长大的亲密,至少在头二十回里,宝玉自己都不大明白他对黛玉这份亲密是与别个不同的,或许他隐约知道不同,但却不知为何不同。
就像他见了宝钗臂上的红麝串,眼中👀呆了去,心里却是想着,这膀子或长在林妹妹身上也许还能摸一摸。他这呆念头恐怕自己都不明白,为何宝姐姐摸不得林妹妹却可以,哈哈哈。宝玉下意识将黛玉列为了未来妻子,宝钗只是姐姐。可是转笔曹公又写道,呆瓜宝玉也转念又想到了金玉一说,前嘴儿刚和黛玉赌咒发誓说再不信什么金玉一说,可这会儿呢,宝玉想着金玉一事,再看宝钗形容,不觉就呆了……
这一节,看在宝钗眼里是怎样的呢?
宝钗不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可以读到宝玉的内心世界,宝钗能看到的,就是宝玉看自己手臂看痴了啊……而这一节前文刚讲了,宝钗因金玉一说心里正不自在,幸亏宝玉被林黛玉缠绵住了,这话说得有意思,幸亏一词何来呢?我觉得颇有小女儿心思。有些羞涩自己的婚姻大事,有些担心宝玉是否为良配,也有些释然宝玉和自己并没有大人们担心的私情。宝钗复杂的心情可窥一斑。
可是这会儿见宝玉瞅着自己的臂膀怔住了,宝钗不好意思了,丢下串子回身要走,这样的情形,让宝姐姐心中仍旧毫无触动?不可能吧。宝钗教养再好再端方,宝玉这样赤裸裸的看痴了,宝钗也是难免被触动的。
而宝钗一回头,黛玉却蹬着门槛,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
宝玉看痴这一幕,看在黛玉眼里,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怎能怨颦儿怪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呢?
三人就是这样纠结来纠结去呀。宝钗自然知道宝黛二人亲密非常,但宝玉几番这样凑近了要嗅她身上味道,看她看到痴,纵宝钗再聪慧,也无法知道宝玉这个呆瓜究竟心里作何想法呀。
更何况,在宝钗眼中,金玉良缘是父母之命,她的教养告诉她,不可逾礼,但她的内心又怎会没有波澜呢?
所以宝钗在前几十回里,和宝黛二人这样的互动不少。像宝黛二人很亲密的场景描述后,会写宝钗撞了进来,比如宝黛在房里躺一起说耗子精的悄悄话,转头就是一句“宝钗撞了进来“。而宝玉和宝钗每次的亲密相会,转头也必是颦儿在一旁笑看,然后对宝玉的一番揶揄。
这三人至少在前三十回里是纠缠在一起的。
而三十回的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是一个小转折。宝黛二人头一次站在一起和宝钗当面冲突了起来。宝玉讽刺宝钗体丰,黛玉面带得意。这让宝钗羞恼异常,所以才头一次发威,在书里第一次嘴上厉害,发了火。
也是这一回后,宝钗开始认真审视宝玉对她的感情。但金玉之说仍在,宝钗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对宝玉丢开手去。
而随后的三十一二回里,宝黛二人基本已经互相表白了心迹,他们二人已经明确了。但因着金玉之说,黛玉此时对宝钗依然是防范的。
中间宝玉被打,宝钗为他回家说了薛蟠。薛蟠反恼羞成怒口不择言把金玉良缘挑在了明面,直接说出了宝钗的心思,宝钗被气怔,灰心委屈,连哭了几场,中间被黛玉看到还误会她是担心宝玉所致……
到了第三十六回,宝钗仍旧是想与宝玉亲近的,我认为其实呆霸王那句话反而是让宝钗明白了自己的心事。她其实也是喜爱宝玉的。不然如何解释最讲礼数的宝钗会半夜了还在宝玉屋里待着,会一面想幸亏宝玉和黛玉缠绵,一面又常常撞进宝黛二人相会的场合中。
三十六回里,宝钗甚至就守着熟睡的宝玉给他绣衣裳,这情景,连一向儿女之情从不略萦心上的湘云都看出不对了,厚道得阻止黛玉对此发表评论。
而云玉两人离去后,宝玉梦里那句“什么金石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让宝钗怔住了。
私以为这一节后,宝钗心灰了。我认真看了看,这一节后,宝钗也再不像前头那样和宝玉有何私下里亲密的接触了。
但薛姨妈此时还未必知道宝钗的苦楚,再加上王夫人的坚持,金玉良缘并未湮灭呀。
所以,随后贾母就出面,敲了薛王两位几次。到五十七回,我提过的最重要的转折点,金玉良缘一说的坚持者,只有王夫人了。
薛姨妈应该和宝钗一样,在这件事上不再执着。宝钗开始对黛玉交心,两人好到同用一杯茶,颦儿一点不嫌弃宝钗喝剩的给她。还认了薛姨妈做干亲,书里有交待,黛玉后来连吃饭都是和薛家母女一起的,可见其亲密。
宝玉那句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典出西厢,把孟光和梁鸿搞反,是红娘埋怨莺莺和张生递情书却诓骗自己是拒绝信,正话反说,害得自己白担心。宝玉这个典用得好,黛玉也赞他问得好。宝玉一是问黛玉几时和宝钗这样好了,二也是揶揄黛玉,看吧,你总说宝钗藏奸,怨我和她走得近,你自己现在不也是接了她的案,反把我丢在了一边。所以黛玉说他问得好,颇有委婉承认自己错误的感觉。
这时,看起来宝黛钗三人一片和谐。可是,我们不能忘了执着的王夫人呀……
撵晴雯一节,是前八十回第一个浓墨重彩的悲剧,也应该是大观园哀曲的引子。
王夫人借着撵晴雯发出了斗争的最强音,晴雯是谁?被众人说长得最像黛玉的那个人,也是贾母心中属意的宝玉的妾侍人选,王夫人先斩后奏,撵了出去了才回禀贾母。此时贾母能奈她何?不过在人都被撵走了还白说一句,那是我看重的丫鬟,其实也是对王夫人行为的一个明确反对。并且提到袭人是锯了嘴的葫芦,也是再次表示对宝钗的不喜。
可是贾母此时也无可奈何,她作为祖母,对宝玉的婚事其实没有立场公开表示决定权,这不合礼法。读者皆疑问贾母为何不早早就定了宝黛的婚事。我觉得不是她不想,是不能。
王夫人将晴雯撵走,晴雯死去,让贾母看清了王夫人的决心,此时如果她坚持并明确提出宝黛二人成婚,那王夫人会怎样?明着不能,但暗地里怎样搓磨黛玉,王夫人有数不清的花招。如果婆母不喜,黛玉即便嫁了又能如何?贾母为黛玉计,也不会在王夫人明确反对的情况下硬成全了宝黛。
所以,后四十回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贾府倾亡的过程里,黛玉怎样死去的,宝钗又如何嫁的,都是谜呀……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7
贴子6099
魅力8729
注册时间2012-12-04

cristal2011

只看他

2016-11-04 16:35:23

咳咳,我是睡得很晚,喜欢夜里看书,木牛时差啦,东部时间,哈哈。 看美眉的回帖也是我的一大乐趣呀。美眉言语隽永,思路清晰,读来是享受,即便咱们有些细节看法不同,可我也觉得这不同都让我心雀跃之。 我的语风就口语化,啰嗦。文贵简洁,我要向美眉学习。 再次握爪。
Huaren
等级版主
威望5
贴子1177
魅力2493
注册时间2011-10-20

1011s

只看楼主

2016-11-04 17:26:16

就清朝秀女采选制度来看,宝钗不可能好几年一直在待选。她住进贾府没多久就点出她十五岁及笄了,凤姐儿还说得大办呢。这个年纪只可能是落选了,不可能是还在待选。而宝钗及笄后还一直在贾府住着,也没有婚嫁之意,其实也很明显就是应王夫人之意要嫁宝玉的。
贾母一开始不知道,后来知道后几次三番的表示不同意。先是宝钗及笄后不久,借清虚观老道提亲之际,贾母直接说了宝玉不宜早婚,要晚几年再议,其实就把宝钗排除在外了,宝钗是等不得的,她比宝玉大。往后的几回就不说了,之前讲过了。
如果认真来捋一捋,贾母王夫人两边就宝玉婚事的斗争,真是表面不动声色间,暗潮涌动,刀光剑影呀。
她俩是主帅,麾下两军阵营的交锋就更复杂微妙了。除了薛姨妈宝钗和黛玉,还有凤姐儿的搅局,哈哈。
宝玉是个傻的,两边都不明白,才惹得颦儿一次次和他怄气,也让宝钗举棋不定,不明白宝玉对自己究竟是何感情。其实站在宝钗角度想,婚姻大事是父母之命,既然王夫人和薛姨妈都赞同,那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呀,黛玉又算哪一个?
所以黛玉和宝钗之间一开始是针锋相对,颦儿挑衅,宝钗应对,宝钗也曾扑蝶后嫁祸给黛玉,二人关系一开始是无论如何也不美好的。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宝玉心迹的表明,宝钗也越来越明白,啊,原来自己才是多余的那一个。
所以明白后的宝钗开始敞开心扉接纳黛玉,欣赏黛玉,提点她的无心失语,关心她的病弱身体,两人渐渐交心,连宝玉这个傻的都奇怪,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其实很多读者也是傻的,哈哈,没看明白宝钗为何转了态度,也奇怪黛玉怎么就被几句话几斤参打动。
我也是看了很多遍才明白了个中缘由,也由此对宝钗改观。觉得她着实是位女君子,理智清醒,你无心来我便休,蘅芜君自有自己的一根傲骨。
至于后面四十回,宝钗嫁了宝玉,我比较同意美眉的推测。应该是黛玉早逝,至于是悲痛宝玉而死,还是另有别情,我不知道,但宝钗此时嫁了宝玉是无疑。至于高鹗续写里,让宝钗替了黛玉嫁,简直是对宝钗的侮辱。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4/2016 1:01:30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12913#73212913]

[/url]


我很赞同MM分析的宝钗觉得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那一个”,听了MM一席话,我认为宝钗确实很可能早动了“宝二奶奶”的心思,故又重新整合了一下自己对宝钗的理解,哈哈,甚好甚好。然而我还是不太认为宝钗有和黛玉针锋相对主观意愿。试图理理我的思路哈。


我的印象里宝钗对于这份婚姻安排在主观上认可、接受,但还是比较消极被动的。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那回曾经让我一头雾水,其中有段宝钗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理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惦记着黛玉,并不理论此事。”这段明写宝钗心境透露出两个信息:

1. 宝钗对元妃所赐所寓并无十分兴奋;

2. 宝钗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狎昵更与别人不同,而且没有嫉妒之心。

这一“总远着宝玉”未必是行动上的远离避讳,但情感上一定是克制的。我当时不解,你都不那么热衷与宝玉的姻缘了,那还“羞笼红麝串”干嘛呢?就快好好收起来别戴出来招摇了吧!


但我后来稍微接触了一下当时社会(尤其是这种诗书簪缨之家)的主流婚姻观才明白,或许在宝钗心里,婚姻跟爱情根本没有必然联系,反而还唯恐被人扯上“私情”的嫌疑。我们当代人自然崇尚自由恋爱,信奉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当时也就是戏曲小说里这样写写,若真有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叫“淫奔”(我是多么庆幸生在当代能婚恋自主呀,不然我自己就是“大逆不道”的头一号!哈哈)。对于宝钗,金玉之说为“天地之媒”,元妃示意为“君命”,母亲和王夫人之愿为“亲命”,如此天地君亲都属意的婚姻就是良配,跟她自己和宝玉之间有无爱情没有丝毫关系,也不能有关系。这也就是MM所说的宝钗对自己“名正言顺”的自信。正因如此,我倒是觉得宝钗迎合老太太、太太是有的,那是她作为晚辈的本分。但若是说她主动想和宝玉在情感上套近乎我觉得不太符合她的身份,也似乎没有那个必要。


宝钗作为未婚姊妹中最长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她觉得自己对众姊妹有表率教导之义;这一责任原该李纨担当更多,然李纨无此能耐。宝钗客居,对三春似乎不好多置喙,但她对同是客居的湘、黛二人教护有加是真的。而宝钗起初未能多亲近黛玉也多半是黛玉心里有嫌隙不愿多亲近宝钗的缘故。等到黛玉对宝玉之心意全然明了,才得以坦然承认宝钗着实磊落恳切,故自愧前嫌而复与之修好。


在我的印象里书中前半段大都是黛玉言辞暗藏讥讽,宝钗隐忍不发的。至于“负荆请罪”那一次也是宝玉言语不慎,以宝钗比杨妃,又遂了黛玉的意,宝钗脸上挂不住才有所“失言”。此节若真如MM所说,宝钗早就进宫无望,那宝玉之话也确实击中了宝钗的痛处,而黛玉此时面露得意之色也的确有失厚道。况且这一段紧跟贾母以宝玉“不宜早娶”为由,否决了张道士的提亲,也间接表现了对金玉之说的不中意(如MM提到的,宝钗此时已是嫁龄),加之宝黛二人那两日闹得全家上下不得安宁,宝钗多少心里有些介怀,一时没控制住情绪也实可理解。况且《论语》里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宝钗这段话虽意在反击但还算得上“温而厉,威而不猛”,到底不算出格。我认为她恼宝玉出言不逊,恼黛玉幸灾乐祸是真,但是并没有嫉恨宝黛要好而和黛玉争锋相对的意思。


“杨妃扑蝶”“嫁祸”颦儿那一段,这可能是宝钗最大的“污点”了,我想以后专门说一说。


至于宝钗为何时常去怡红院,我想一是从了母亲和王夫人之心愿,二是自己序齿为大想尽一尽规劝之责,毕竟宝钗的终极关怀在于家族中兴,她很明白贾家的希望全然要落在宝玉身上(贾兰尚小),而眼见宝玉当下“于国于家无望”,实在焚心。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很敏锐地发现了袭人的“好处”,多因她自己伴着宝玉时也长存规劝、引导之心。但一来二往,宝钗对宝玉恐怕也多少起了好感,才有绣“鸳鸯”肚兜,哭宝玉挨打这些真情流露。可惜她的好意恰恰正逆了宝玉的心意,反而让他越来越疏远宝姐姐了。


要说薛姨妈是“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那次明了了宝黛之间舍身忘命的深情我很赞同,但宝钗自己恐怕很早就明白此等情因了。钗黛和解“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是四十五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是四十二回,而后十多回才有的“情辞试忙玉”。


宝钗警醒黛玉《牡丹》、《西厢》那番话,我觉得重点在“移了性情”这四个字。她素日眼见宝黛二人那样,又听得黛玉引述那些“杂书”,就算没亲眼瞧见也能猜到他俩有“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情由。坦白说,若是寻常交情,宝钗大可对此等“离经叛道”的事敬而远之,不必冒着让人知道自己也看过此类“淫词艳曲”的风险去和黛玉掏心窝子。但正因为她是真的关切黛玉,也深知她那一身的病是这“性情”积郁所致,所以才不得不站出来加以“纾解”。


虽然宝钗并未明说宝黛私情一事,但黛玉显然已经听明白了,而且也领了宝钗这份情。从前宝玉对她说:“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黛玉觉得“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 今儿听到宝钗也能体味到她这层心事,自然也是又惊异、又感激、又敬服的。而宝钗后来探病黛玉也说出“你放心, 我在这里一日, 我与你消遣一日, 你有什么委屈烦难, 只管告诉我,我能解得的,自然替你解一日”这样恳切的话来,尤其“你放心”三个字倒是与宝玉的“你放心”三个字异曲同工地直达了黛玉心里最幽僻深重的苦处。可惜他们三人都不知道前世今生“还泪”这一桩公案,黛玉这“性情”在常人看来是旁溢斜出,在小说里却有着放不下,解不了的“正根”,也是伏黛玉之死的根本“祸根”,此题无解呀。


关于宝钗后半部分为什么与宝玉互动渐少了,我认为也有她主动避嫌的因素。她当然明白王夫人要她协理荣府事宜的动机,底下婆子下人们也多对此举有着自己的揣测。他们对探春、李纨多有试探刁难,因为探春迟早要出嫁,李纨是个好好先生,她俩以后都是无缘主事的。之所以底下人会对宝钗格外遵从讨好,是因为他们都判断这是太太在向全府透露宝钗就是未来的“宝二奶奶”了。宝钗当然知道此中情节,风言风语估计也听到不少。故一定要借“抄检大观园”的契机搬离了园子才好,也是多少宽慰黛玉之心吧。


我认为宝钗是真心同情黛玉,理解黛玉,也怜惜黛玉的,这是她人性中本真的柔软善良;然而她也不一定就能主动“成全”宝黛,因为伦理纲常是她自幼以来形成的人生观里最核心的思想。一个人的感性价值和理性价值发生正面冲突其实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所以宝钗只能在情感上陪伴黛玉,在经济上支援黛玉,也试图是否可以从理性上帮黛玉解除性情上的“祸根”,好让她心病既除,身体也能渐渐好起来。但当两个家族正经论起婚嫁,她也不能为宝黛争取什么,不过依着礼法按部就班罢了,这也是她的不得已。



Huaren
等级版主
威望5
贴子1177
魅力2493
注册时间2011-10-20

1011s

只看楼主

2016-11-04 17:29:25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18716#73218716]225楼cristal2011的帖子[/url] 哎呀,只顾码字回复MM了,没有看到您新的回复。看来远不及MM敏捷呀,哈哈
Huaren
等级版主
威望5
贴子1177
魅力2493
注册时间2011-10-20

1011s

只看楼主

2016-11-04 17:32:48

咳咳,我是睡得很晚,喜欢夜里看书,木牛时差啦,东部时间,哈哈。
看美眉的回帖也是我的一大乐趣呀。美眉言语隽永,思路清晰,读来是享受,即便咱们有些细节看法不同,可我也觉得这不同都让我心雀跃之。
我的语风就口语化,啰嗦。文贵简洁,我要向美眉学习。
再次握爪。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4/2016 4:35:2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19066#73219066]

[/url]

谬赞了!我昨天还在向家人感叹MM言辞犀利,才思敏捷,文风鲜活呀,相较之下我就迂腐许多了。

回握回握!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7
贴子6099
魅力8729
注册时间2012-12-04

cristal2011

只看他

2016-11-04 18:13:24


我很赞同MM分析的宝钗觉得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那一个”,听了MM一席话,我认为宝钗确实很可能早动了“宝二奶奶”的心思,故又重新整合了一下自己对宝钗的理解,哈哈,甚好甚好。然而我还是不太认为宝钗有和黛玉针锋相对主观意愿。试图理理我的思路哈。


我的印象里宝钗对于这份婚姻安排在主观上认可、接受,但还是比较消极被动的。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那回曾经让我一头雾水,其中有段宝钗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理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惦记着黛玉,并不理论此事。”这段明写宝钗心境透露出两个信息:

1. 宝钗对元妃所赐所寓并无十分兴奋;

2. 宝钗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狎昵更与别人不同,而且没有嫉妒之心。

这一“总远着宝玉”未必是行动上远离,但情感上一定是克制的。我当时不解,你都不那么热衷与宝玉的姻缘了,那还“羞笼红麝串”干嘛呢?就快好好收起来别戴出来招摇了吧!


但我后来稍微接触了一下当时社会(尤其是这种诗书簪缨之家)的主流婚姻观才明白,或许在宝钗心里,婚姻跟爱情根本没有必然联系,反而还唯恐被人扯上“私情”的嫌疑。我们当代人自然崇尚自由恋爱,信奉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当时也就是戏曲小说里这样写写,若真有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叫“淫奔”(我是多么庆幸生在当代能婚恋自主呀,不然我自己就是“大逆不道”大逆不道的头一号!哈哈)。对于宝钗,金玉之说为“天地之媒”,元妃示意为“君命”,母亲和王夫人之愿为“亲命”,如此天地君亲都属意的婚姻就是良配,跟她自己和宝玉之间有无爱情没有丝毫关系,也不能有关系。这也就是MM所说的宝钗对自己“名正言顺”的自信。正因如此,我倒是觉得宝钗迎合老太太、太太是有的,那是她作为晚辈的本分。但若是说她主动想和宝玉在情感上套近乎我觉得不太符合她的身份,也似乎没有那个必要。


宝钗作为未婚姊妹中最长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她觉得自己对众姊妹有表率教导之义;这一责任原该李纨担当更多,然李纨无此能耐。宝钗客居,对三春似乎不好多置喙,但她对同是客居的湘、黛二人教护有加是真的。而宝钗起初未能多亲近黛玉也多半是黛玉心里有嫌隙不愿多亲近宝钗的缘故。等到黛玉对宝玉之心意全然明了,才得以坦然承认宝钗着实磊落恳切,故自愧前嫌而复与之修好。


在我的印象里书中前半段大都是黛玉言辞暗藏讥讽,宝钗隐忍不发的。至于“负荆请罪”那一次也是宝玉言语不慎,以宝钗比杨妃,又遂了黛玉的意,宝钗脸上挂不住才有所“失言”。此节若真如MM所说,宝钗早就进宫无望,那宝玉之话也确实击中了宝钗的痛处,而黛玉此时面露得意之色也的确有失厚道。况且这一段紧跟贾母以宝玉“不宜早娶”为由,否决了张道士的提亲,也间接表现了对金玉之说的不中意(如MM提到的,宝钗此时已是嫁龄),加之宝黛二人那两日闹得全家上下不得安宁,宝钗多少心里有些介怀,一时没控制住情绪也实可理解。况且《论语》里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宝钗这段话虽意在反击但还算得上“温而厉,威而不猛”,到底不算出格。我认为她恼宝玉出言不逊,恼黛玉幸灾乐祸是真,但是并没有嫉恨宝黛要好而和黛玉争锋相对的意思。


“杨妃扑蝶”“嫁祸”颦儿那一段,这可能是宝钗最大的“污点”了,我想以后专门说一说。


至于宝钗为何时常去怡红院,我想一是从了母亲和王夫人之心愿,二是自己序齿为大想尽一尽规劝之责,毕竟宝钗的终极关怀在于家族中兴,她很明白贾家的希望全然要落在宝玉身上(贾兰尚小),而眼见宝玉当下“于国于家无望”,实在焚心。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很敏锐地发现了袭人的“好处”,多因她自己伴着宝玉时也长存规劝、引导之心。但一来二往,宝钗对宝玉恐怕也多少起了好感,才有绣“鸳鸯”肚兜,哭宝玉挨打这些真情流露。可惜她的好意恰恰正逆了宝玉的心意,反而让他越来越疏远宝姐姐了。


要说薛姨妈是“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那次明了了宝黛之间舍身忘命的深情我很赞同,但宝钗自己恐怕很早就明白此等情因了。钗黛和解“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是四十五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是四十二回,而后十多回才有的“情辞试忙玉”。


宝钗警醒黛玉《牡丹》、《西厢》那番话,我觉得重点在“移了性情”这四个字。她素日眼见宝黛二人那样,又听得黛玉引述那些“杂书”,就算没亲眼瞧见也能猜到他俩有“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情由。坦白说,若是寻常交情,宝钗大可对此等“离经叛道”的事敬而远之,不必冒着让人知道自己也看过此类“淫词艳曲”的风险去和黛玉掏心窝子。但正因为她是真的关切黛玉,也深知她那一身的病是这“性情”积郁所致,所以才不得不站出来加以“纾解”。


虽然宝钗并未明说宝黛私情一事,但黛玉显然已经听明白了,而且也领了宝钗这份情。从前宝玉对她说:“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黛玉觉得“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 今儿听到宝钗也能体味到她这层心事,自然也是又惊异、又感激、又敬服的。而宝钗后来探病黛玉也说出“你放心, 我在这里一日, 我与你消遣一日, 你有什么委屈烦难, 只管告诉我,我能解得的,自然替你解一日”这样恳切的话来,尤其“你放心”三个字倒是与宝玉的“你放心”三个字异曲同工地直达了黛玉心里最幽僻深重的苦处。可惜他们三人都不知道前世今生“还泪”这一桩公案,黛玉这“性情”在常人看来是旁溢斜出,在小说里却有着放不下,解不了的“正根”,也是伏黛玉之死的根本“祸根”,此题无解呀。


关于宝钗后半部分为什么与宝玉互动渐少了,我认为也有她主动避嫌的因素。她当然明白王夫人要她协理荣府事宜的动机,底下婆子下人们也多对此举有着自己的揣测。他们对探春、李纨多有试探刁难,因为探春迟早要出嫁,李纨是个好好先生,她俩以后都是无缘主事的。之所以底下人会对宝钗格外遵从讨好,是因为他们都判断这是太太在向全府透露宝钗就是未来的“宝二奶奶”了。宝钗当然知道此中情节,风言风语估计也听到不少。故一定要借“抄检大观园”的契机搬离了园子才好,也是多少宽慰黛玉之心吧。


我认为宝钗是真心同情黛玉,理解黛玉,也怜惜黛玉的,这是她人性中本真的柔软善良;然而她也不一定就能主动“成全”宝黛,因为伦理纲常是她自幼以来形成的人生观里最核心的思想。一个人的感性价值和理性价值发生正面冲突其实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所以宝钗只能在情感上陪伴黛玉,在经济上支援黛玉,也试图是否可以从理性上帮黛玉解除性情上的“祸根”,好让她心病既除,身体也能渐渐好起来。但当两个家族正经论起婚嫁,她也不能为宝黛争取什么,不过依着礼法按部就班罢了,这也是她的不得已。





1011s 发表于 11/4/2016 5:26:1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19565#73219565]

[/url]
我非常认同美眉对宝钗心理行为的一些分析。确实宝钗是儒家文化中大家小姐的行为规范榜样。她的言行都是要合礼法的,她对自己对别人也都是这样要求的。
可是美眉不要忘记了,为何书里要让宝钗吃冷香丸,那是因为,胎里带的热毒时不时会发作起来。发作起来会如何呢,不过是咳嗽咳嗽罢了,可就是这样,冷香丸也还是要吃的。可见宝钗本性并不是儒家文化的典范,说实话,没人本性就如此。
宝钗也一般是青春年少。她会如美眉分析的那般,守礼,安分,做好一个长辈喜爱的闺阁典范。但是,青春年少的她,时不时也会压不住天性里的那股热啊。
如果美眉把宝钗的性格形象完全固定在一个闺阁典范的模子里,我觉得倒是扁平化了宝钗这个人物的形象,也被曹公的笔给骗了。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再克己,再典范,也不会是一丝儿错也没有,一点儿私心也无的。
黛玉在宝玉讽刺宝钗时得意微笑,确实不厚道。宝钗在面对黛玉几番挑衅时,心下也不会不气恼。我讲过,二人针锋相对是在前三十回里,这是书里基本写明了的。
宝钗和黛玉都不是完美的,各有各的脾性,各有各的缺点。也正因如此,她们才那么可爱啊。如果宝钗真如美眉分析的这样,一言一行都合儒家文化,一颦一笑都是君子风范,我倒是觉得这样的宝姐姐不可爱呢。
宝钗一开始纵不至于嫉恨黛玉,因为也犯不着,但小女儿之间的不愉快是避不了的。三番四次和宝玉三人的同场互动,一开始的暗流,到后来直接的冲突,其实就是明示了钗黛二人在这一阶段的针对关系。如果美眉觉得针锋相对一词太过了,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两个小姑娘的那种较劲儿。
对这种较劲儿,黛玉一方是明说的,宝钗一来她就不乐意了,觉得宝钗被家下人等皆赞比自己强,是很不服气的。随后就更是因为宝玉处处挑衅宝钗。宝钗这一面没有明说,但行动上可以看出来,如果宝钗真如美眉分析的,对黛玉从无针对之意,那她那么聪明,怎会不知症结所在是宝玉,她为何还屡屡与宝玉接近,屡屡在宝黛二人相处时出现?
我觉得宝钗也有宝钗女儿家的心思,只是她不会像黛玉那样情感外放。她的性格不允许,她对自己闺阁典范的要求也不允许。但书里宝钗被黛玉揶揄后,也不是全无反应,也会开玩笑一样说颦儿这张嘴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这是宝钗矜持圆融的表达。她被薛蟠气哭,黛玉讽她再哭肿些也医不好宝玉的棒疮,宝钗此时心中作何想?书里明写宝钗知道黛玉在刻薄她,既然用了刻薄二字,就不可能不对黛玉的言行产生抵触和反感。宝钗不会明着和黛玉起龃龉,但心中就真不生气?
扑蝶嫁祸一事我也想听听美眉的分析。我对这段也是有疑惑的,总觉得宝钗不至于这样,若真这样,岂非暗合了黛玉的藏奸一说。可后期黛玉明显又收回了这个判断呀。
望美眉能解惑。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