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amylee 发表于 11/5/2016 8:08:03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3993#73223993][/url]
amyamylee 发表于 11/5/2016 8:42:54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4070#73224070][/url]
至于林黛玉,身边无数受过高学历惊世才华的女人把自己的人生作成了悲剧,比如萧红。不管是谁,只要沾上作这个字就算没救了。
唯有些微存疑,咱们再商榷。
就是你说宝钗不想小红有私情被偷听到的负担,若真如此,那她完全可以半实半虚说自己是刚扑蝶来的,问蝴蝶可是飞到亭子里了?一样做出自己刚到这里的样子来,这样既可以开脱自己又能完全让小红没有了负担,蝴蝶是不会说话的。又或者说自己是追兔子追鸡追仙鹤,总之随便追个不会说话的活物即可。
但宝钗为何要说是看到黛玉躲在那里,说黛玉比说蝴蝶兔子麻烦多了,黛玉是会讲话的呀,小红听了不是更有负担?而且小红后面的话也印证了,黛玉刻薄又惯是嘴上不饶人,她听了还不如宝钗听了去呢……这没有减低小红的负担,反而让她更紧张了呀。
所以宝钗是为了小红着想这一点,我觉得有些勉强了。
宝钗应该只是想脱身,想自保,顾不得那么周全这才喊了黛玉的名字。
还有那亭子是建在水面中央的,所连接处唯有回廊,若真如宝钗所说她在河边就看见黛玉蹲在跟前玩水,那黛玉是无论如何也会听到的。这也是宝钗走到了亭子近前也同样避无可避,一定要想办法金蝉脱壳的原因,如果离得远或有处躲,有可能未必能听真切,她也不用那样想法子脱壳了吧。
我比较认同你说的,小红不可能打击报复给偷听者带来什么立刻的伤害,毕竟她一个丫鬟,宝钗黛玉都是主子。可这是现在,那以后呢?
而且宝钗是个极爱惜羽毛的人,对名声很珍重。所以她知道偷听非淑女所为,她不想担这个名声。更不想让小红疑她日后泄漏了风声。宝钗可以嘴严不说,但她怎能保证坠儿也嘴严,怎能保证小红的私情没有更多人知道。若其中任何一人说了出去,宝钗这个偷听者都将是被怀疑的对象。
宝钗自然是不用怕小红报复,可她一直是明哲保身的人,凤姐儿也说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她着实不想惹这个麻烦倒是真的,惹得一身腥对她来讲已经就是“没趣”了。这样的私情事,不是她这样的小姐该听到的。
可她明哲保身了,却在客观上把这个麻烦丢给了黛玉。这也是事实。不能说宝钗自己不说小红私情,这件事就会不了了之,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泄出去,黛玉必然就黑锅背定了。至少,偷听这个名声黛玉是已经背上了的。
所以我才说,宝钗这步走错了。她无心,却也给黛玉种下了一个祸根。
小红现在自然是无力给黛玉什么打击报复的,但别忘了,她随后立刻就攀上了凤姐,美眉也认可她的能干。小红虽是个好的,后面应该对凤姐和宝玉多有帮助,可能力越大,毁灭力也越大,若是小红抱着对黛玉的这份误解,又或甚至真因私情泄露而被撵了出去,那在贾家败落后,呼啦啦大厦倾之时,小红因误解怨恨而耽搁了对黛玉的救助,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但她就是没伸手,导致黛玉有个死活,也未必不可能啊。
当然,那样离奇的情节,宝钗不是天眼通,不会知道,自然也不可能是蓄意害黛玉。我也只是推测。
可是就算这些推测皆错,单单是小红对黛玉的怀疑,也足以“生事”,比如在下人间说黛玉坏话,后文书黛玉说的下人们都不待见她,何苦让他们咒自己呢?焉知这咒黛玉的人中就没有被蒙蔽的小红呢?这就足以让黛玉“没趣”。这一点,宝钗是知道的,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她自己就是因此才想金蝉脱壳的。
所以,不管怎样,宝钗客观事实上是在“嫁祸”,只是她不主观,也不蓄意。
我觉得曹公之所以很多事都不明写,比如晴雯究竟是不是死在袭人之口,是因为他不忍苛责,他明白这所有人的不容易,也是因为他无法也不想诛心,不愿将这些人物内心或许很黑暗的一面展露给大家看。他只写人之所为,不愿猜人之所想,因为所为无法遁迹,所想不可猜拟。
宝钗此事也是,曹公只写扑蝶,只写金蝉脱壳,至于是否嫁祸,他装作不知,我们就只能猜来猜去。我们不妨也不诛心,只看行迹。宝钗确实喊了颦儿的名字,也确实将这个麻烦给了黛玉,这个错,是要承认的。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5/2016 1:38:33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3312#73223312][/url]
嗯,MM质疑得有理,昨天刚把这些想法串在一起,有些忘情了,经MM一掰觉得自己有些论断是很不妥,看我来修正!
首先,我想解释宝钗不亲自承认自己听到了是有除“自保”之外的其他理由的。
从小红个人的前途上看,金钏和司棋的例子我不再重复了,总之贾府丫鬟“私情”一旦败露,非遭撵即受死,对于丫鬟本身有非常严重的后果。
而从大局上看,丫鬟有私情并不是个人道德败坏那么简单,而是会带累毁损园中清誉的“大事件”。园中住的都是谁?是贾府自家和亲戚家未出阁的小姐们(宝钗自己也身在其中),平日如果有外男入园(园丁、修理工匠等)都会四处通知戒备以作避讳(贾芸进园的时候有交代),如果丫鬟和爷们儿有私情,那么就是园里管理的重大失职,会引外人想入非非,累及诸小姐的清白名声,这是何等重大?这就是“绣春囊”事件为何秘而不发,但邢、王两夫人还要对园内大肆抄检,弄得全园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也是为什么贾母要坚决严办“翻墙”“聚赌”事件,还很严正地给出一番宏论,其中有一句:“贼盗事小,倘有别事,略沾带些,关系非小!这事岂可轻恕?” 这里的“别事”就是隐晦地指“奸淫”之事,“略沾带些”沾带的就是园中小姐们,贾母都说了不可轻恕!再想想“金钏之事”牵带出“宝玉挨打”,司棋“绣春囊”引发了“抄检大观园”,这两件事的发酵都造成足可撼动荣府根基的大事件(这也是曹公之笔),这些虽都是后事,然深谙世理的宝钗一定深知其中轻重,谨慎如她恐怕就不能承认自己听见了,不能让这事当场“坐实”。
自然,MM说得很对,这里面一定也有宝钗从自身的考量,她自是个不愿惹麻烦的,况且她也不是正主,纵然这事坐实在她手里她的身份也相当尴尬(这事要是出在薛家她可能另有一番道理)。加之她是未出阁的“清净女儿”自然也不愿和这些事有丝毫牵连,这也是人之常情,MM也解释得很全面。
综上所虑,无论是着眼大局,顾虑小红,还是为求自保,宝钗都不能当场直接承认自己听到了小红的秘密,这是为各方都留条后路。但这只是我的分析,是作为客观读者可以为当时情景做出的三重考量。至于这三重考虑哪一个是宝钗当时所想,或者那一重是她最看重的,如MM所说,我们也不能做“诛心”之论了。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宁愿相信宝钗会更顾全大局一些,我太想在这闺阁女儿中,除了有凤姐这样精于谋划的“脂粉队里的英雄”,有探春这样敢于担当的“镇山太岁”,还有一个眼界舒宽、心怀全局的“女君子”,真要羞煞贾府上下众不肖子孙,而这也只是我的个人心愿罢了。
这里再加一句,要说当时情事紧急,宝钗十几秒内未必想得了以上那么多,但其实这些考虑应该是她身为世家闺秀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基本观念和意识,不需要仔细思虑立马就能浮现在脑海里的。就好像如果现在家里再要给我们包办婚姻,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不行,而不会是再三琢磨人权、女权、公民权、婚姻自由等等之后再给出决定。同理,我想不能当场自认是宝钗的第一反应,不需要思虑再三。
另外想说说为什么宝钗一定要讲出一个被追逐的“人”来呢。老实说,第一眼看到MM质疑为什么宝钗不直接找个不能说话的猫儿狗儿,或者蝴蝶蜜蜂什么的,我心里一大惊,MM妙思啊,我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的好办法,即不必承认自己听到,也不用“嫁祸”他人了。
然而我也要试着掰一掰,MM若觉得不好就一笑了之啦
第一,可能宝钗如我一般,没有想到MM这个好方法。不过宝钗一定比我聪明,况且她之前也真是在扑蝶,说追蝴蝶也是很顺理成章的。所以这一点基本可以忽略。
第二,如MM后面的分析,宝钗扑蝶只是她整体人物形象的一个极短暂、极私密、极反常态的片段(然而我们觉得非常珍贵),她在初夏和暖的阳光里丢开身份、丢开俗物、做了回活泼纯真的小女儿,然而小红和坠儿的对话让这个明媚无邪的瞬间戛然而止,当小红打开窗门的一刹那,宝钗又变回了我们熟知的那个宝姐姐,带着林妹妹玩可以,但“引蜂扑蝶”是她无论是明意识还是潜意识都不愿拿出来示人的形象。因此,她可能不愿意称自己是在天真无邪地追小动物玩。
第三,我试着还原了一下当时场景(请允许我周末在家里发一次神经,哈哈),窗门一开,宝钗第一句说的是“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这句话虽然简短, 但意思层次丰富,表达准确:
1. 宝钗刚到此;
2. 宝钗在追人;
3. 所追之人是黛玉。
这样引出后面的询问小红她们有没有瞧见黛玉,再追逐而去,整个对话不用过多解释,自然流畅。
但如果宝钗这时谎称她在追兔子追蝴蝶,她第一句万万不能说“兔子,别跑!”之类的话,因为动物不懂人话,这样也不符合宝钗惯有的形象和身份。
那她第一句会说什么呢?如果说“我在追蝴蝶,是不是飞到你们亭子里去了?” 但明明亭子四面的窗户关得严严实实,小红刚刚才打开一扇,怎么可能飞得进去呢?兔子就更跳不进去了。
再者,一个主子辈看到两个怡红院外围的小丫鬟,还主动自报来意,怎么都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啊(如果对象是袭人、晴雯之辈的大丫鬟可能就自然很多)。
我能想到比较自然的就是什么都不说,直接跑过去,等小红主动上前打招呼问宝钗为何在此。但如果小红因自愧而不来问呢,这时宝钗跑过去又走开岂不是倒像听了不该听的话被发现后惊慌而逃了,这倒更尴尬了。所以我自己试了试,觉得此处托谎于非人类的小动物比较难操作。
MM说得对,我必须修正的是这件事对黛玉一定带来了损害,也许是名誉层面的,也许是实际利害上的。但我着实认为“嫁祸”一词太重,总有些主观上“蓄意”的影射,不如说“遗祸”好了。然而我依然觉得诸害相权取其轻,宝钗选择“遗祸”黛玉是全盘考虑后的不得已,万万不是觉得黛玉好欺负,更不是要报复黛玉。
有一点我想提一下,在小红眼里宝姑娘识大体,而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所以她会认为秘密被林姑娘听去了还不如被宝姑娘听去呢。但在这个问题上,宝钗或许跟她有不一样的视角,如果我上面的分析都是宝钗所虑,她不能当场承认自己听见了,而黛玉在宝钗心里虽然可能也有“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的特点,但宝钗也应该深知黛玉的细心多舌都是在她和宝玉的事上,于他人之事,尤其是这样污七糟八的事黛玉未必挂心,甚至漠不关心。所以,在黛玉会如何看待这个“天大的秘密”上,宝钗和小红是有不同认识的。但宝钗也没能想到小红会如此揣测黛玉,这实在也是她的“千虑一失”,但我依然认为要说“嫁祸”还是太严苛了些哈。
分析得真好! 关于扑蝶这段,我完全同意mm的看法。 另外,想请教几个一直没怎么看明白的地方:
一个就是mm说的六十二回,宝钗把喝剩下的茶给黛玉。不太理解在只有一杯茶的情况下,宝钗为什么抢先用茶漱口,漱完了还直接把半杯茶放到黛玉手中? 虽然后面黛玉的不介意表现了两人关系很亲密,至少在黛玉心中,宝钗已经是个很值得信任的人了。 但还是不明白宝钗为什么要这么做? 换做是我,即使关系再好, 也会先问一下对方渴不渴,这和关系是否亲近无关, 而是本来就应该这么做。 宝钗抢先用茶漱口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试探?
第二个是二十八回,元春的赏赐给宝钗的东西和宝玉的一样,黛玉和三春的一样, 说明元春是支持金玉良缘的是吧? 我不明白的地方是,元春这么重量级的人物,她的立场却没有用? 因为后面贾母仍然不接受宝钗,宝钗母女也渐渐放弃了。但是,既然元春的立场并没有推动后面故事的发展,作者为什么又要写这一段呢?
第三个地方说来惭愧, 我竟然记不清是在哪了。 大概背景就是宝玉在怡红院生闷气, 但不知道他为何生气。 当时看上下文实在看不出他在生谁的气, 正因为没看出来, 所以这件事到底怎么发生的也记不清了。 mm要觉得这个问题太模糊,就忽略吧。
多谢!
impooh 发表于 11/5/2016 2:33:49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3524#73223524][/url]
这段描写是红学界一大热点。由此引申或佐证出,钗黛合一论,钗黛平妻论,甚至钗黛蕾丝边儿论,不一而足。钗黛两党也据此佐证宝钗藏奸黛玉被蒙蔽,或宝钗根本没藏奸不然黛玉如何能喝她残茶。
我是觉得没有那么多的内情,仅是曹公为写钗黛二人好如一人而下的一笔。曹公下笔时而跳,时而连,想理解某一段,有时候要联系上下文,甚至追溯到很久前的回目才能完全明白。
从四十二回的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到四十五回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是钗黛二人情份渐重的重要发展。先是释疑,宝钗对黛玉的有心提点,让黛玉暂时放下了对她的猜疑。后是交心,黛玉头一次对宝钗诉苦,而宝钗先是说你放心,后又送燕窝,二人感情更好一层。但若说黛玉此时已经完全放下对金玉良缘的忌讳,那还是没有的。在收到燕窝的当晚,黛玉躺在枕上感念宝钗,羡慕她有母兄,同时也想宝玉虽与自己和睦,但终有嫌疑。这嫌疑两字说明黛玉至此还是不放心的。
那么黛玉完全放下心是何时呢?
是四十九回,宝琴来了,像一阵美丽的旋风,刮得大观园波澜阵起。先是王夫人认了干亲,贾母爱到无以复加,眼看就越过宝黛二人了。想想就知道,怎么可能呢?嫡亲的孙子外祖女还被一个外来的亲戚给比下去了?
这一节里,宝钗就开玩笑一样推着宝琴自嘲,说“我就不信我哪儿些不如你”,连淡定的宝姐姐都打趣宝琴了,黛玉如何呢?在湘云这个心直口快的姑娘口里,宝钗这样说是玩话,她觉得在场的人是有真心这样想的呢,语意直指黛玉。若搁以前,颦儿纵不会当面发脾气,也是要生一场大气的。但宝钗随即为黛玉圆场,说黛玉疼宝琴比自己更甚。黛玉则声色不似往时,对湘云的刺话根本不搭腔。反倒如宝钗那样,待宝琴真得亲如姊妹了。
为何黛玉满心猜疑金玉良缘,却对贾母格外疼宝琴没有任何妒嫉呢?原因只有一个,黛玉明白贾母真实的内心。疼宝琴,甚至借凤姐儿口暗示求娶宝琴,都是借口罢了。
前文说过,王夫人已然认了宝琴做干女儿,如何又能嫁宝玉?贾母是知道的呀,知道了还打探,不过就是试探作态罢了。薛姨妈听贾母打探宝琴年庚八字,就自己猜度是要为宝玉求配,薛姨妈不知道王夫人认了干女儿吗?也是知道的呀。那她为何还做此猜度?只能说这是薛姨妈的心病,她知道贾母不意宝钗为宝玉之妻,一看贾母打探宝琴,闻琴声而知雅意,当即就明白了贾母是在作态试探。所以半吐半露表明宝琴已经有婚约。
事已至此,贾母释放心思的目的达到,薛姨妈信号也收到。凤姐儿这个伶俐人儿,贾母肚子里的蛔虫就跳出来收官了,瞎声跺脚得说她正要做媒呢,真不巧。贾母这时想必是爱煞了凤姐儿了,正好接话问,你要给谁说媒呀?这句话,可不就把自己摘干净了,潜台词是告诉薛姨妈,我可不知道凤丫头要给宝琴说啥媒,我也没说过要给宝琴说媒。既拿宝琴做了筏子,又踢开的干干净净。凤姐儿明白的很,就接话说老祖宗别管云云……至此,三人这场戏就完了。
如果说贾母是真心求娶宝琴,焉能不提前打探好宝琴有无婚约,偏与薛姨妈跟前这样透露,难道贾母不知金玉一说?
楼里还有姐妹说贾母这是敲打黛玉,更无稽了。不说别的,若黛玉知道贾母是真心求宝琴,又怎会和宝琴要好如姐妹?
此后,黛玉更对宝钗没有了半点猜忌,两人好如一人,贾母更是在后头连续用掰谎记等等再次表明心迹。黛玉在贾母的持续加持下,在宝玉的真心爱重下,也在宝钗的逐渐交好下,在五十七回薛姨妈也终于明言要替她成全后,干脆就认了薛姨妈做干娘,和宝钗成了真姐妹。
钗黛二人的感情在六十二回里,也借由一杯茶,让我们明白了,她俩再无芥蒂。宝钗之于黛玉,真如待家人了,不会再如外人般礼数周全,随手就拿起先喝了一口,美眉可以忽略漱口一说,这只是当时对沾沾口的一种说法,不是真漱口,后文里也写了,宝钗是喝了一口茶。而美眉想想当时的情景,袭人手里只端了一杯茶,让钗黛二人自己选,谁渴谁先喝。钗黛二人如果彼此客气会怎样?渴了也不会说渴了,必是要推让一番的。就像美眉说的,再亲近也会问一句,那如果宝姐姐问黛玉渴不渴,黛玉如何说,也不会说我是渴了我先喝吧。这样问,就还是客气嘛!如果如此写出来,怎么能让读者信服两人的亲密。不如不问,宝钗先就喝了,黛玉再喝,所谓真正的亲近,不就是你即便失礼我也不在意,因为知道你的心必不是故意。
而黛玉之于宝钗,也是真心敬服亲近,亦随手接了过去一饮而尽,这就没啥可说的了。
这才是真得好了。
第一个问题就答了这么多,我真是啰嗦。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