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 贾雨村是个小人, 对帮助过他的甄士隐的女儿香菱那么残忍,是个极善钻营,自私自利的家伙。
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但看她在帮探春打理大观园的时候就知道,虽然她识实务,却不嗜其利。 她还把探春及时拉回正道:“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且对李纨说:“学问中便是正事。。。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这境界, 岂非那市俗中的市俗贾雨村可比的。
impooh 发表于 11/7/2016 1:45:13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9526#73239526][/url]
正是这个道理呢!
我对黛玉的猜测跟你一样。 她泪尽而亡是必然的了,只是希望她生前少受点苦。
王夫人的心理,mm说的很有道理。 她对黛玉的厌恶可能确实是从对宝玉的担心出发。 关于“黛玉和紫鹃两个害得宝玉疯疯癫癫”的,不妨再深入一步:既然宝玉对黛玉感情如此之深,那么宝黛成婚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宝玉不就不疯癫了吗,王夫人为何还要阻绕呢? 按照她怕宝玉受伤的逻辑,宝玉喜欢黛玉, 如果黛玉并不喜欢宝玉,那她怨恨黛玉还有点理由, 但是宝黛二人后来的感情很好, 她为什么还要反对呢? 我觉得她最根本的是不能容忍宝黛之间有爱情。 她要一个合乎她标准的宝二奶奶,而不是一个被宝玉深爱的人。
impooh 发表于 11/6/2016 10:34:1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8400#73238400][/url]
MM说得对,王夫人不能容忍宝玉死心塌地地对黛玉好是一定的,她巴不得媳妇都像李纨那样“无欲无求”才好呢,像黛玉那样有如此多玲珑剔透的小心思的,她恐怕是又恨又忌的。
另一方面王夫人不喜欢黛玉恐怕也有道德审判的因素。她们那个时代,那种家庭,“私情”就是“淫奔”。像王夫人这样一本正经阿弥陀佛的人思想一定也是这个路子。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主任是个非常古板落后的老太太,有一次她抓住一个女生写情书(好像都没有对象,就是情诗一类的,现在想想其实是挺美的),从此就开始对这个女生百般刁难,经常当众就说一些很难听的话,从道德上就把人家的人格品德给否定了。现在想想真是很可笑,也很可悲的。王夫人对晴雯正是如此,她对黛玉也恐怕很想如此。时代的局限性不知害苦了多少美丽的灵魂?
在明清时候,曾有丧母长女不宜娶一说,因女孩子的教养多从母亲,如果自小丧母,无有母亲教育依傍,对黛玉的教养及以后的婚姻皆无益,所以贾母才在贾敏去世后马上就派人来接黛玉了。因为黛玉只有父亲,家中也无祖母和其它叔伯之妻可以依傍。
林如海并没有主动说让黛玉去贾府。而是贾母请求后,为了黛玉考虑,林父才属意黛玉去的,下文更有交待。
那女學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棄父而往,無奈他外祖母致意務去,且兼如海說:“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淚拜別,隨了奶娘及榮府几個老婦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帶兩個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再次说是外祖母致意务去。而如海的话也说明了他不会再续娶,黛玉将无母。去贾府还有贾母依傍,姊妹想陪,不会缺了教养,不会将来婚嫁时惹人诟病。这是为黛玉考虑,也让自己不再为黛玉前途担忧。
不知道林如海这番话哪里看出黛玉的林家比贾家门楣低了。如果不是让我看这个,那美眉说让我查林如海是怎么说的,是想让我查什么呢?
2、3、黛玉自然不姓贾,不是贾府自家人,她确实是客居。这跟是不是主子不冲突啊,她再是客人,也是主子小姐呀。同样宝钗是客,但也是主子小姐。客人和主人有区别,但客人和主子不冲突。黛玉再是客,也不会和袭人一个地位,也不会是宝玉喜欢就在屋里住,宝玉不喜就得挪出去。
就是美眉说的我侄女来我家做客,如果我家有佣人阿姨,难道她就觉得不用招待好我的侄女了,还是说,我们家其他人会觉得侄女和佣人一样,如果我儿子不喜欢她她就得走。我儿子不喜欢她,我也会教育我儿子先,那是姐妹,不可无礼。
4、我真的怀疑美眉有无认真读过红楼梦。黛玉丧母时,书中明文交代是六岁。雨村做她老师时她是五岁,堪堪一年,贾敏去世。然后大约过段日子,黛玉就进贾府了,养病加舟车劳顿,最多不过一年,七八岁的黛玉就进了贾府。之后,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此时黛玉有多大,书里并无交代,但她在宝黛钗三人中年纪最小,但直到第二十二回,王熙凤才商量着说贾母要给宝钗过十五岁生日,也就是说,黛玉到了二十二回还没到十五岁及笄呢。宝玉比宝钗小了两岁,哪怕黛玉和宝玉同年生,她也才十三岁,那么在十四回林如海去世时,她能多大呢?至多十岁十一岁的样子了。
虽然那时女孩子议亲早,但也绝对不会是十来岁就门槛被踏破吧。更何况,林家那样的门第,也不会有媒婆敢贸然去踏的。其实这也侧面证明,黛玉宝玉的婚事是贾母支持的,林父也未必不知道的,不然如何到去世也没有给黛玉另定婚事呢?不过是去世时黛玉还太小,贾母又想宝黛联姻,所以仓促间未能坐定罢了。
5、我已经反复分析过这一段了。
综上,说贾母不疼黛玉,黛玉在贾家地位很低,贾母不支持宝黛婚事,是不成立的。
另,美眉没有回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凤姐儿的打趣,贾母不支持,凤姐儿为何会那样说?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7/2016 12:09:23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9061#73239061][/url]
MM的分析很明了。我很赞同。林如海当初一定是放心把黛玉交给贾政和贾母的(就算也许未曾想见黛玉可能不太合王夫人的品味)。
而黛玉也决不是故意要“赖”在贾府,而是贾母再三邀求,再三挽留的结果。
黛玉启程回扬州探父的时候贾母的反应是这样的:“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诸位想一想,林黛玉来贾府的时候比现在还小,林如海却放心把她交予一个非府内人事,且无官无职的贾雨村护送,而此时贾母如果只考虑安全的因素,大可派一个老练的上等管事奴才就好,为什么会“定要”找贾琏?
贾琏何许人也,荣府上下诸事都交予琏凤这小两口,内由凤姐主事,外由贾琏打点(贾政和贾赦真的不管家务的),贾琏其实担负荣府管家重任,大到建省亲别院、应酬达官显贵(如夏公公),小到收租子、派人派车,万事都是离不得他的。林黛玉去时根本没办法具体知道林如海病情,是无法预计归期的(实际上也大概去了小半年),我觉得如果不是贾母有重托万不能轻易就把贾琏派出去的。而这个重托就是一定要把黛玉带回来,甚至恐怕还有“议亲”的意向。
后面有写道昭儿奉贾琏之命回来报信,告知了凤姐和宝玉林如海去世的消息,凤姐还未看到宝玉神情就立马笑着说“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既然未先见宝玉伤心,那么这句话就未必只是安慰之语。由凤姐反应这么迅速可以推想,林父如果去世就一定要把黛玉带回这是贾母临行就嘱咐过贾琏的,恐怕也跟贾琏透露过宝黛婚姻的想法,让他代表贾家去和林父商议,而王熙凤也是知道这层意思的。这样正如MM所分析的,林父临终前对黛玉婚事并无指示就能说得通了。
当然这段也只是我的猜测,并没有直接证据。但凤姐决不会无缘无故拿宝黛婚姻开玩笑,她必定心里有很明确的判断才会借势吹风。而如果贾母跟贾琏对此有过明确指示,那就顺理成章了。
宝玉之所以诋毁读书上进的人都是禄蠹,实乃社会现实确是如此,宝玉只是说了实话而已。宝钗的兰言是真知灼见,可宝钗也说了“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那么她让宝玉读书上进,在那个社会里,宝玉可以追求美眉口中的仕途经济,家国抱负吗?别说那个社会了,就是现在,做官的又有几个是有家国抱负的?还不是口头说着为人民服务,实际上能贪得少一些,办多些实事就是顶顶好的官了。而且你若太清了,反而是犯了众怒的了。
宝玉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里,清醒认识到了当时儒家思想的面目全非和腐朽堕落,他比宝钗更能走得出去,所见更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宝玉知道在那个社会里,仕途经济家国抱负已然和追名逐利混为一体。他之所以排斥宝钗的说教,是基于他对外知道现实,对内了解自己,一没有能力二也没有兴趣。并不是他一味幼稚任性。
宝玉不耐当时儒学,是不认同人必得走仕途经济,必得读书科举,当官为宰才算上进这一说。可在那个时代,他又无力反抗。这是时代的悲哀。宝玉披着自私任性的外衣,其实只是他太超脱于那个时代之外,清醒自己想要什么又能做什么了。
所以他才屡屡说有一日就享用一日,伴着姐姐妹妹们死去也是好的。
宝玉是宁愿死,都不愿做禄蠹的。我觉得这不是幼稚任性的选择,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6/2016 8:55:3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7433#73237433][/url]
贾府败落有帝王政治上的外因,也有种种内因,许多人或多或少都对此有所供献,凤姐弄权敛财致祸只是其中最严重的。以宝玉为例,抛开主角光环,做为家族年轻一代最有才华最被重视的子弟,宝玉对自己将来要担当的责任是没有一丁点儿意识的。其他贾府子弟更加不堪,这样一代不如一代的家族又何以为继呢?纵使没有抄家这样的外力,又能辉煌多久呢?就如李后主、宋徽宗不该是皇帝,宝玉也没有与贾府公子这个身份相应的能力与担当,这种难挽倾颓的无力感曹公也有吧。
一点儿浅见,与MM们商榷。
后来我查了红学界的一些解释,发现也无定论。《红楼梦大辞典》里解释说,如冰水好一句取自寒山的无题诗: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曹雪芹用冰与水的关系譬喻李纨的尊容与槁朽,不过皆如生死之一体两面,也皆可反复无常,不值得去妒忌。
还有说法是说冰水都指李纨的贞洁,如冰似水一般洁净令人嫉妒。我觉得更不对了,因为接不下枉与他人做笑谈这一句了。
我倒是看过另一种比较新的看法,也忘了在哪儿看的了。大意是说书里将女儿比作水,而李纨作为守寡节妇,堪比结成了冰的水。她纵有女人如水的洁净,但也失于冰冷。她是如冰好水,但也是一生都在空相妒。
宝玉被打,王夫人想起来贾珠,口中痛呼贾珠“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李纨听了只放声大哭。这里且不说王夫人那句话会让宝玉多寒心,只说李纨,我觉得她确实薄命,就是青年丧偶守寡这一条就真薄命了,也着实是个可怜人儿。
可这么个可怜人,却偏偏住在大观园里,绮罗丛中,每日里见到的都是脂正香,粉正浓。宝黛的小儿女情状就不说了。李纨说起王熙凤有平儿襄助,想到了被自己打发走的几个丈夫的妾,几欲落泪,她对平儿和凤姐儿也是羡慕的。甚至,也有些嫉妒吧。不然李纨也不会总是酸凤姐儿,嫌弃她分斤拨两的俗气,荣府里认真讲起来,只有她和凤姐儿两个正头年轻媳妇,她多少也会和凤姐儿比吧。再槁木死灰的人,也不会无情无趣。李纨却不得不压抑自己全部的情趣,扮演一个贞洁妇人,她对大观园能有多少爱意呢?
所以我比较同意,李纨在贾兰中举后,对贾府的败落持不干预,不襄助的态度,是如冰一样的冷淡的。好水如冰,李纨一生都在羡慕着大观园里鲜活的生命,同样,在贾兰发达后,被她羡慕过的众人也会妒忌她。但这相妒都是空的,也只是他人的笑谈罢了。
这样解释如冰水好一句我觉得还是比较能说服我的。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7/2016 1:21:12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9438#73239438][/url]
哈哈,以前只顾着钗黛,看众MM的讨论觉得李纨也确实是一块可耕之地哈。
MM说的李纨羡慕(或许还有忌妒)王熙凤我觉得有道理。MM提到“分斤拨两”的那段话,老实说,以前看到李纨这样激烈反击,大反常态,心里也是大吃一惊。为方便各位查阅,先贴原文在此:
“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著,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
这段话实在不像李纨说的。
首先是太长,常人要把这话通读下来估计都要停顿好几次换气,李纨平日也不像凤姐、黛玉那么能言善道的,我都担心她说到一半会不会结巴,哈哈。
其次是语言风格太犀利,什么“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下作贫嘴恶舌”这样的话太不符合她平时的画风了。黛玉倒是说过向“放屁”这样的粗话,但她平日就是那么鲜活,可不是以“槁木死灰”自居呀。坦白说,平时没经常说这些话,一时间真的很难说得这么溜的。
再来,这段话把平儿扯进来没道理,鲍二家的这档子事儿可是让贾琏一家子伤了大脸面的“脏事儿”,孀居之嫂不说有意回避,反而主动提起,言语间还都是借平儿踩低凤姐的话,又与前言不搭,实在是“惊人之举”。
我就觉得曹公此处有深意,但也只以为是王熙凤揭穿了李纨“财迷”这层秘密,戳到了她的痛处,才拉下脸来反唇相讥,经MM这一提倒觉得更有意思了。莫非李纨平日里早就对凤姐心存不满,当下找着空儿要借机发泄一下也未可知。可见“红杏”之火压不住,还是烧出来的。
我倒认为贾政是喜欢贾兰的,制灯谜那段贾政刚刚入座就问“怎么不见兰哥”,婆子传李纨的话讲明情由贾政还“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注意,还是叫贾环这个叔叔去唤的贾兰呀。我觉得这里跟王熙凤生日那次宝玉因祭金钏不在贾母跟前,贾母着急上火那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表现对孙儿的喜爱。要知道,贾母对宝玉是隔代亲,贾政对贾兰也是隔代亲呀。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那回有一段很有趣,一家子玩击鼓传花,传到宝玉,贾政要让他作诗,原文是这样的:
贾政道:“只不许用那些冰玉晶银彩光明素等样堆砌字眼,要另出己见,试试你这几年的情思。”宝玉听了,碰在心坎上,遂立想了四句,向纸上写了,呈与贾政看,道是……贾政看了,点头不语。贾母见这般,知无甚大不好,便问:“怎么样?”贾政因欲贾母喜悦,便说:“难为他。只是不肯念书,到底词句不雅。”贾母道:“这就罢了。他能多大,定要他做才子不成!这就该奖励他,以后越发上心了。”贾政道:“正是。”因回头命个老嬷嬷出去吩咐书房内的小厮,“把我海南带来的扇子取两把给他。”宝玉忙拜谢,仍复归座行令。当下贾兰见奖励宝玉,他便出席也做一首递与贾政看时,写道是……贾政看了喜不自胜,遂并讲与贾母听时,贾母也十分欢喜,也忙令贾政赏他。于是大家归坐,复行起令来。
以前宝玉也不是没有过好联好题,但贾政尽管心里认可,嘴上也不透半点赞许之意。而此处贾政却因贾兰的诗作“喜不自胜”,前后一对比真是巨大反差呀。
古人都要做“严父”,这跟孔子和孔鲤“庭训”的典故有关,所以后人竞相模仿圣人,对自己儿子不能和颜悦色加以爱护,只能横眉怒目进行“教训”,哈哈,贾政这个化石人儿自然也是这样的。但他爱贾兰之心是真的,况且贾兰恐怕也确实有些贾珠的遗风(就好像贾母喜欢宝玉也有宝玉像他祖父的原因一样)。
不过这一段看得出贾兰心里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就是不知是一心想要压过宝玉呢,还是只想博得祖父的赞赏罢了。这一节可以结合前面诸位对李纨的分析来推想。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