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解读确实是流于穿凿了,不过很早以前跟着百家讲坛也看得津津有味,听一折子红楼八卦,哈哈
周汝昌先生,MM觉得“有点酸”,我大概能明白您的意思。不过我自己重新捡起红楼梦来看也还算是经他老人家的机缘。大概是刚上大学那会儿,看他一个讲座的视频,内容现在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对此书的痴迷,当时觉得很真挚,所以也被感染了。
他们那一代的人还是带着“性情”在做学问,的确跟现代科学研究“理性客观”的方法和态度是有些冲突的,就像以前看钱穆先生的历史书,竟在引言部分要求读者对本国历史怀揣“温情与敬意”, 呐呢? 说好的objective and disinterested 呢?,但看了书中的内容也不得不对先生本人充满“温情与敬意”了。哈哈,其实很羡慕这样性情了也认真了一辈子的人。
不知道有没有妹妹听过百家讲坛周思源的《莫名其妙赵姨娘》,他说赵姨娘容貌不好,根据是贾环形容猥琐,肯定是赵姨娘的遗传。这我倒不同意,探春也是赵姨娘生的,那可是俊眼修眉见之忘俗,再加上贾政那样的表现,所以我觉得赵姨娘年轻时也是很美的。
另外,周思源还说曹雪芹最讨厌的人就是赵姨娘,这一点我也不太认同,赵姨娘的种种不堪,也是应了“女人嫁了男人就混账起来”吧?不是有人推论赵姨娘就是晴雯嫁人后的样子吗?
我们由于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灌输,加上读书为功名的功利思想,文学作品多半带着作者自己的立场,极少像她这种只讲故事的作家
sunnypotato 发表于 11/8/2016 3:53:3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57873#73257873][/url]
MM说得好,我也是太爱张爱玲对情爱的冷静与执迷(其实不矛盾),哈哈
我就是好奇,因为张爱玲家世和曹雪芹满像的,她自己看起来也是爱极了《红楼梦》了,想知道大家心里是否有这样的联系和比较。我眼中曹公是一种温润的悲凉,而张爱玲所生在的世界太支离破碎了,她的笔长期穿梭在时代的锋镝间,也变得凌厉尖刻得紧呐(那个年代是个削笔刀么)。不过若非如此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锐利的视角和析微的文字了。
MM有时间开个张爱玲的帖子吧,我也要好好捧回场~~~
我觉得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明白两个前提。
一、林家究竟有没有巨额财产。
二、黛玉究竟有没有继承权。
弄清了这两个前提,才好谈接下来遗产的去向问题。
首先,第一个前提,林家究竟有没有巨额财产呢?
答案应该是有的。文中交代过林家背景,是和贾府可以平齐的诗礼簪缨,世代勋爵之家,到林如海这一代是第五代,虽然没有了爵位,但林如海点了探花,成功转型,再次进入政治中心,由勋贵转为文官。更是点了新课的巡盐御史,这样的肥差非皇帝亲信且喜爱的人不能当。
那么林如海纵然不是贪官,也绝不会是海瑞那样的贫官,他的出身就不是寒门,不可能走清流路线。而且林如海在向贾政推荐贾雨村时,甚至连所费银钱都在信中注明了由他出,这一点细节可以看出,林是个深谙官场规则,且心细如发又会周到待人的人,才能实在高出贾府肿男人一大截。这样的林如海不会是一味死当清官的孤介之人。
而巡盐御史这样的官,就算不贪,仅例行的冰敬,碳敬等常例银子,都已经是巨额之数了。林家又无近支,林黛玉曾有个兄弟但又早夭了,林家人口简单到单薄,开销着实不可能有贾府那样大。
这样分析看来,积下大额财富是铁定的。
那么林家有无可能是获罪被抄没了家产呢?也不可能,若是如此,在林如海去世后,宝玉和黛玉玩笑时,还称盐政家的小姐云云,若林家获罪,宝玉必不会这样说。而且大观园里头一个势力头目凤姐儿在调笑黛玉时,也说宝玉这个人儿哪一点儿辱没了你呀?这说明,黛玉的身份即便在林父去世后,和宝玉比也没有谁辱没谁一说,林家也就不可能是获罪,黛玉也不可能是罪官之后被查抄了家产。
综上,林家有财产,还是不小的数目。
其次,第二个前提,黛玉究竟有没有继承权。
这一点上,我有些想当然了,以为古代女子皆无继承权,所以在之前的回复里想也没想就这样答了。
我刚才认真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有清朝的户令法规,有史学家对清代遗产继承制度的论文,得出结论,清代女子确实没有户籍,爵位,祭祀等方面的继承权。但就财产而言,从明朝开始,女子在很多条件下,已经有了一定的财产继承权。
就黛玉的特殊情况来讲,林如海属于绝户,也就是没有亲子继承,也没有在生前继立嗣子继承,这称为绝户。绝户是大不孝,林如海究竟为何这样选择,一会儿分析。先说绝户情况下的清朝法规,是明言绝户之家,在室女,既未嫁女,可继父母财产。当然,宗族近支亦可享有部分财产继承权,但仅限近支。
这项规定落在实处,往往会导致宗族近支在绝户主人死后也力主过继子嗣,好名正言顺继承所有财产,而在室女也会通过招赘来完成实际上对遗产的继承。
毕竟律法归律法,实际中,未嫁女子独自打理大笔遗产是并不容易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未完待续。
后来我查了红学界的一些解释,发现也无定论。《红楼梦大辞典》里解释说,如冰水好一句取自寒山的无题诗: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曹雪芹用冰与水的关系譬喻李纨的尊容与槁朽,不过皆如生死之一体两面,也皆可反复无常,不值得去妒忌。
还有说法是说冰水都指李纨的贞洁,如冰似水一般洁净令人嫉妒。我觉得更不对了,因为接不下枉与他人做笑谈这一句了。
我倒是看过另一种比较新的看法,也忘了在哪儿看的了。大意是说书里将女儿比作水,而李纨作为守寡节妇,堪比结成了冰的水。她纵有女人如水的洁净,但也失于冰冷。她是如冰好水,但也是一生都在空相妒。
宝玉被打,王夫人想起来贾珠,口中痛呼贾珠“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李纨听了只放声大哭。这里且不说王夫人那句话会让宝玉多寒心,只说李纨,我觉得她确实薄命,就是青年丧偶守寡这一条就真薄命了,也着实是个可怜人儿。
可这么个可怜人,却偏偏住在大观园里,绮罗丛中,每日里见到的都是脂正香,粉正浓。宝黛的小儿女情状就不说了。李纨说起王熙凤有平儿襄助,想到了被自己打发走的几个丈夫的妾,几欲落泪,她对平儿和凤姐儿也是羡慕的。甚至,也有些嫉妒吧。不然李纨也不会总是酸凤姐儿,嫌弃她分斤拨两的俗气,荣府里认真讲起来,只有她和凤姐儿两个正头年轻媳妇,她多少也会和凤姐儿比吧。再槁木死灰的人,也不会无情无趣。李纨却不得不压抑自己全部的情趣,扮演一个贞洁妇人,她对大观园能有多少爱意呢?
所以我比较同意,李纨在贾兰中举后,对贾府的败落持不干预,不襄助的态度,是如冰一样的冷淡的。好水如冰,李纨一生都在羡慕着大观园里鲜活的生命,同样,在贾兰发达后,被她羡慕过的众人也会妒忌她。但这相妒都是空的,也只是他人的笑谈罢了。
这样解释如冰水好一句我觉得还是比较能说服我的。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7/2016 1:21:12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9438#73239438][/url]
我今天又想了想哈,“如冰水好空相妒”除了王熙凤会不会还有妙玉在里头呢?这里是“相”妒,看来是双向的。李纨罚宝玉去向妙玉讨红梅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她应该是知道钗黛二人以及宝玉都和妙玉好,但还是这么说,可见当场众人也是都知道她和妙玉之间的嫌隙的,方才不觉唐突。
后面按黛玉的意思,宝玉有人跟着去反得不到红梅了,可知妙玉孤傲,李纨也未必入得了她的眼。我想李纨自己说她不理妙玉,但即使她去了栊翠庵妙玉也未必会给她面子的。
其实她们俩挺相似的。
李纨有几百株红杏,妙玉有十数棵红梅
李纨年轻守寡,妙玉少年出家
李纨人前需要“槁木死灰”,妙玉人前需要“心如止水”
李纨贪功名,妙玉念宝玉
李纨孀居敛财富,妙玉世外藏“宝贝”
哈哈,这样下来她们会不会正因有“冰水”的相似度,从而反而对彼此更猜疑嫌弃,相似相轻,就好像中学时期班花之间的猜忌较劲呢?
妙玉《世难容》的曲子里有一句“却不知太高人愈妒”,我就断章取义地看到了这个“妒”字,觉得“如冰水好空相妒”会不会也有说她俩呢?
我觉得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明白两个前提。
一、林家究竟有没有巨额财产。
二、黛玉究竟有没有继承权。
弄清了这两个前提,才好谈接下来遗产的去向问题。
首先,第一个前提,林家究竟有没有巨额财产呢?
答案应该是有的。文中交代过林家背景,是和贾府可以平齐的诗礼簪缨,世代勋爵之家,到林如海这一代是第五代,虽然没有了爵位,但林如海点了探花,成功转型,再次进入政治中心,由勋贵转为文官。更是点了新课的巡盐御史,这样的肥差非皇帝亲信且喜爱的人不能当。
那么林如海纵然不是贪官,也绝不会是海瑞那样的贫官,他的出身就不是寒门,不可能走清流路线。而且林如海在向贾政推荐贾雨村时,甚至连所费银钱都在信中注明了由他出,这一点细节可以看出,林是个深谙官场规则,且心细如发又会周到待人的人,才能实在高出贾府肿男人一大截。这样的林如海不会是一味死当清官的孤介之人。
而巡盐御史这样的官,就算不贪,仅例行的冰敬,碳敬等常例银子,都已经是巨额之数了。林家又无近支,林黛玉曾有个兄弟但又早夭了,林家人口简单到单薄,开销着实不可能有贾府那样大。
这样分析看来,积下大额财富是铁定的。
那么林家有无可能是获罪被抄没了家产呢?也不可能,若是如此,在林如海去世后,宝玉和黛玉玩笑时,还称盐政家的小姐云云,若林家获罪,宝玉必不会这样说。而且大观园里头一个势力头目凤姐儿在调笑黛玉时,也说宝玉这个人儿哪一点儿辱没了你呀?这说明,黛玉的身份即便在林父去世后,和宝玉比也没有谁辱没谁一说,林家也就不可能是获罪,黛玉也不可能是罪官之后被查抄了家产。
综上,林家有财产,还是不小的数目。
其次,第二个前提,黛玉究竟有没有继承权。
这一点上,我有些想当然了,以为古代女子皆无继承权,所以在之前的回复里想也没想就这样答了。
我刚才认真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有清朝的户令法规,有史学家对清代遗产继承制度的论文,得出结论,清代女子确实没有户籍,爵位,祭祀等方面的继承权。但就财产而言,从明朝开始,女子在很多条件下,已经有了一定的财产继承权。
就黛玉的特殊情况来讲,林如海属于绝户,也就是没有亲子继承,也没有在生前继立嗣子继承,这称为绝户。绝户是大不孝,林如海究竟为何这样选择,一会儿分析。先说绝户情况下的清朝法规,是明言绝户之家,在室女,既未嫁女,可继父母财产。当然,宗族近支亦可享有部分财产继承权,但仅限近支。
这项规定落在实处,往往会导致宗族近支在绝户主人死后也力主过继子嗣,好名正言顺继承所有财产,而在室女也会通过招赘来完成实际上对遗产的继承。
毕竟律法归律法,实际中,未嫁女子独自打理大笔遗产是并不容易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未完待续。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8/2016 9:25:27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61948#73261948][/url]
哈哈,好啊,小板凳提来等看这一段,又要解我心中大惑啊。
关于MM提到在室女继承家业的,我想到书里一个类似的,就是夏金桂。不一样的是,夏金桂有个母亲,夏父死得早,但寡妇孤女显然也是继承了夏家祖产家业的,户部行商的名头,几十顷地,城里城外的桂花局,哈哈,所以夏金桂才那么有恃无恐。看来我以前想当然地认为女儿只有嫁妆没有遗产也错了。
继续继续~~~~
张爱玲我很爱呀,她的文字太好了。同时代女作家里,萧红勉强可以和她比,但就文字的钟灵毓秀上,差了张爱玲一截。但萧红好在她整体的风格和意境上。就像杜甫比李白,文字美的天赋是比不过的,但杜工部的沉郁顿挫,家国情怀,李白也是没有的。
至于同时期的丁玲,冰心,我觉得略逊一筹。
有人说过,张爱玲若认真把她家族的兴亡写一写,未必不是民国的一部红楼梦,毕竟她的出身在那里放着呢。可惜她没有,她自己好像也说过,下不了决心撕掳自家人。她的沉香屑等,有家里亲戚的影子,但终究不是最亲近的人。《小团圆》算是触及了一部分,还十分地隐晦,就这样,张爱玲母亲曾与女友同伺一夫的三人行开放式婚姻关系也让很多读者惊呆了。还有张爱玲父亲的妻妾。张本人和胡兰成那一段,也是她根本无法回避但又绝不想承认的情感经历。
这样看来,若红楼梦真是曹雪芹的家亡血史,他能写出来真得就是偌大的勇气。其中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等章节的隐匿也可以理解了,毕竟是赤裸裸的乱伦丑事。可是,这又是事实,曹雪芹避无可避,只好借尤氏姐妹点出贾珍父子确实有聚you之诟,这个字我的输入法里找不到。只好复制粘贴:《礼记·曲礼上》:“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 聚是共的意思。聚麀本指兽类父子共一牝的行为。
哎,尤氏姐妹好歹非二人正经家人和妻室,虽仍属丑事,可离真正的乱伦还有些距离。秦可卿可是贾蓉的正妻,曹雪芹若写实,那可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8/2016 6:32:27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59627#73259627][/url]
MM是中文系的么?博览群书的感觉呀。我初中倒是很不负所托地给了金庸前辈和张爱玲,高中却被凄怆地坑杀在了数理化里。。。现在也想看看民国时期的女性作品,MM可否帮忙列个书单?
关于《甄嬛传》,我没看过小说,但电视剧是常用背景音乐,化妆卸妆什么的时候还是经常回顾的(被你这么一说,立刻捂脸)。老实说,我觉得这部电视剧还是近几年来国产古装片中的良心之作了,演员演技也都是棒棒的(就不爱打针脸!)。最可亲的是里面有好些个红楼梦的桥段呐,什么“枫露茶”啦,“枣泥山药糕”啦,“朝乾夕惕”啦,太多了。秉着“偷书不算偷,抄《红楼梦》不算抄”的观点,我还是挺喜欢这个剧本的,就是越到后来越没前面细致了(难道这也是模仿《红楼梦》的一环?),哈哈,关于“甄嬛体”嘛,我倒愿意清宫剧里都这么说话呢。
另外,《红楼梦》作为妇孺皆知的文学著作也是因为它确实“雅俗共赏”,既普及了“𤫫瓟斝”、“点犀䀉”这样的稀罕物件儿,也传播了“爬灰”、“聚麀”一类的新鲜事儿(恐怕也不新鲜)。曹公之笔真是触及普罗众生呀~~~
美眉说的夏金桂家,就涉及了这一律法中的另一条,就是丧夫守节妇人,在亡夫无庶子嗣子的情况下,亦可继承亡夫财产。但若亡夫宗族近支要求过继嗣子,孀妇也是要同意的,嗣子也须供养孀妇为自己母亲。夏家实在是也蛮奇怪的,夏母没有过继嗣子,也是罕事。这个先按下不表,咱们说回黛玉来。
那么,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为何在生前没有过继子嗣,以承宗祧,要知道,这在当时社会可是大不孝呢,骂人最恶毒的骂词就是绝户头这三字了。
要说林父是突然去世来不及那不太可能,林如海能给贾府去信讲自己病重想黛玉回家,就说明他的病并不仓促到须臾之间就会天人永隔,如果他想,在宗族里找位继子那还不是分分钟很多人挤破头要给他做儿子。
但林如海并没有。贾敏在世时他就没有过继,贾敏去世后仍旧没有,病重时,还是没有。除了林如海已经没有了近支,比如亲兄弟之子可以选择,唯一的解释,就是林如海为黛玉这个孤女做深远计,绝了自己的户,好让黛玉可以完全继承林家的遗产。不然的话,为了林家的宗庙承祧,就是从远支亲属里找一个,林如海也是会过继嗣子的。
好啦,两个前提已经完全明白。林家有巨额财产,且黛玉有对林如海夫妻财产的完全继承权,而林家已无近支宗族,远支无有立场和黛玉争家产,能分走的也是少数。
解决了两个前提,我们再来关注,林家的钱,到底都去哪儿了呢?
前文分析,林如海夫妻深爱孤女黛玉无疑,为了她宁愿做绝户头,这绝对是那个时代的父亲能给女儿的最深沉的爱意。送黛玉依傍贾母也可知,林父为黛玉打算了不少。那么这样的林如海,宁愿绝户也要保障黛玉财产继承权的父亲,会对黛玉今后的生活没有打算吗?想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最可能的可能,就是林父和贾母及贾政有了某种协议。将女儿黛玉托付给外祖母和母舅,这是林如海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了。而自己的巨额财产也不可能直接交到年幼的黛玉手里,应该是交托给了慈爱的贾母和端方的贾政,做为黛玉成年嫁人时的嫁妆,也做为黛玉在贾府生活所费。放心选择贾府为黛玉监护人,林父除了别无选择,相信贾府外,更有可能是就宝黛二人的婚事有了一定的协商和意向。所以林父很放心的并无对黛玉之后的生活再做别的规划。
那么我们再来看,黛玉知道这件事吗?我现在觉得黛玉未必知道,至少是不知道全部的。
黛玉进贾府前还小,林父未必会同幼女交待家资几何或巨额财产的来龙去脉,而等林父重病,黛玉返家,他会和黛玉好好交待财产去向吗?
书里说林父家书是“冬底”到的,那就是冬天临近年底的样子了,然后又明文交待,林如海是九月初三去世的。这里,很多人就会想当然觉得这是第二年的九月初三了。可是仔细捋一下时间脉络,曹雪芹样样都好,惟有数学不好,人物年龄忽大忽小就罢了,这个林如海的祭日也是认真推敲起来很不合逻辑。
十二回末,“冬底”黛玉贾琏赶赴扬州,十三回,秦可卿死。十四回,贾琏一方回信说林如海九月初三去世。他们已经打点好一切要往回赶路了,那丧礼再仓促,做足七七是必须的,也要月余,也就是说这已经到十月底十一月了。然后就是十五回秦可卿丧礼继续,凤姐弄权铁槛寺。第十六回元春封妃,秦钟死。期间黛玉贾琏也回来了,从扬州回来怎么也得个把月吧,这就到十二月年底了。但十七回大观园就建好了,再快,也得建个一年半载吧,那么大的工程。到此时,就必得是又转一年了。十八回元妃省亲,十九回就又过年了。
这就堪堪两年过去了。可是到了第二十二回,凤姐儿商量给宝钗过生日,书里却说贾母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宝钗可是第四回就来了贾府了啊。我上文从第十二回捋到第十九回,就已经两年捋过去了,宝钗怎么到了第二十二回才刚过第一个生日呢?不通不通呀!
那么有没有可能宝钗确实至此才来贾府不到一年呢?有没有可能秦可卿死,林如海死,元春省亲,大观园修建都发生在宝钗进贾府后这一年内呢?
基本没可能的。所以说,曹雪芹数学真心不大好,哈哈。
也就是说,书里的时间都做不得准的。我有个大胆的猜测,在年底贾府接到林家书信说林父病重时,林如海其实已经去世了。九月初三,不是来年的九月初三,就是当年的啊。因书信耽搁了太久时间,寄出后不久林父就去世了,冬天书信到了贾府时,林如海已经死了两三个月了。
这样的话,黛玉就是根本没见到林父最后一面的。她不可能知道父亲在给贾政的书信上都做了怎样的交待,也不会知道二人间有怎样的协定。
再说到贾母单点出了贾琏相送黛玉,一再交待,必是要带黛玉回来的。贾琏是谁呢?贾琏实际上是贾府外务的打理人,贾政不善庶务,造大观园这样的大事一应都是贾琏总管的,对外交际应酬,帮着贾赦贾政处理人情往来,如应付太监们打秋风等,全是贾琏在做。贾琏夫妇是贾府实际的CEO,CFO。让贾琏这样贾府第一经理人离开一年陪黛玉回去探病,送丧,除了看重黛玉,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有其他任务要完成。
贾琏黛玉到达后,林如海已经去世,那他最重要的除了送林如海灵柩从扬州回姑苏,就是帮黛玉处置好林家的财产了。书里写,林如海还是葬入祖坟的,那贾琏和林家在姑苏的宗族免不了打交道。怎样打点林家,应该都是贾琏一人在应对。
贾琏会不会贪墨黛玉的家财呢,那太会了,平儿说他油锅里的钱还要捞着花呢。但也不会很多,为什么,因为大头儿在贾政贾母那里必是已经清楚的了。贾琏后文将自己体己钱给尤二姐收着,就能看出,他没多少私房钱。
林家的多数财产应该是用在了大观园的建造上了。
先说到这里吧。好困。睡觉先。
美眉说的夏金桂家,就涉及了这一律法中的另一条,就是丧夫守节妇人,在亡夫无庶子嗣子的情况下,亦可继承亡夫财产。但若亡夫宗族近支要求过继嗣子,孀妇也是要同意的,嗣子也须供养孀妇为自己母亲。夏家实在是也蛮奇怪的,夏母没有过继嗣子,也是罕事。这个先按下不表,咱们说回黛玉来。
那么,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为何在生前没有过继子嗣,以承宗祧,要知道,这在当时社会可是大不孝呢,骂人最恶毒的骂词就是绝户头这三字了。
要说林父是突然去世来不及那不太可能,林如海能给贾府去信讲自己病重想黛玉回家,就说明他的病并不仓促到须臾之间就会天人永隔,如果他想,在宗族里找位继子那还不是分分钟很多人挤破头要给他做儿子。
但林如海并没有。贾敏在世时他就没有过继,贾敏去世后仍旧没有,病重时,还是没有。除了林如海已经没有了近支,比如亲兄弟之子可以选择,唯一的解释,就是林如海为黛玉这个孤女做深远计,绝了自己的户,好让黛玉可以完全继承林家的遗产。不然的话,为了林家的宗庙承祧,就是从远支亲属里找一个,林如海也是会过继嗣子的。
好啦,两个前提已经完全明白。林家有巨额财产,且黛玉有对林如海夫妻财产的完全继承权,而林家已无近支宗族,远支无有立场和黛玉争家产,能分走的也是少数。
解决了两个前提,我们再来关注,林家的钱,到底都去哪儿了呢?
前文分析,林如海夫妻深爱孤女黛玉无疑,为了她宁愿做绝户头,这绝对是那个时代的父亲能给女儿的最深沉的爱意。送黛玉依傍贾母也可知,林父为黛玉打算了不少。那么这样的林如海,宁愿绝户也要保障黛玉财产继承权的父亲,会对黛玉今后的生活没有打算吗?想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最可能的可能,就是林父和贾母及贾政有了某种协议。将女儿黛玉托付给外祖母和母舅,这是林如海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了。而自己的巨额财产也不可能直接交到年幼的黛玉手里,应该是交托给了慈爱的贾母和端方的贾政,做为黛玉成年嫁人时的嫁妆,也做为黛玉在贾府生活所费。放心选择贾府为黛玉监护人,林父除了别无选择,相信贾府外,更有可能是就宝黛二人的婚事有了一定的协商和意向。所以林父很放心的并无对黛玉之后的生活再做别的规划。
那么我们再来看,黛玉知道这件事吗?我现在觉得黛玉未必知道,至少是不知道全部的。
黛玉进贾府前还小,林父未必会同幼女交待家资几何或巨额财产的来龙去脉,而等林父重病,黛玉返家,他会和黛玉好好交待财产去向吗?
书里说林父家书是“冬底”到的,那就是冬天临近年底的样子了,然后又明文交待,林如海是九月初三去世的。这里,很多人就会想当然觉得这是第二年的九月初三了。可是仔细捋一下时间脉络,曹雪芹样样都好,惟有数学不好,人物年龄忽大忽小就罢了,这个林如海的祭日也是认真推敲起来很不合逻辑。
十二回末,“冬底”黛玉贾琏赶赴扬州,十三回,秦可卿死。十四回,贾琏一方回信说林如海九月初三去世。他们已经打点好一切要往回赶路了,那丧礼再仓促,做足七七是必须的,也要月余,也就是说这已经到十月底十一月了。然后就是十五回秦可卿丧礼继续,凤姐弄权铁槛寺。第十六回元春封妃,秦钟死。期间黛玉贾琏也回来了,从扬州回来怎么也得个把月吧,这就到十二月年底了。但十七回大观园就建好了,再快,也得建个一年半载吧,那么大的工程。到此时,就必得是又转一年了。十八回元妃省亲,十九回就又过年了。
这就堪堪两年过去了。可是到了第二十二回,凤姐儿商量给宝钗过生日,书里却说贾母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宝钗可是第四回就来了贾府了啊。我上文从第十二回捋到第十九回,就已经两年捋过去了,宝钗怎么到了第二十二回才刚过第一个生日呢?不通不通呀!
那么有没有可能宝钗确实至此才来贾府不到一年呢?有没有可能秦可卿死,林如海死,元春省亲,大观园修建都发生在宝钗进贾府后这一年内呢?
基本没可能的。所以说,曹雪芹数学真心不大好,哈哈。
也就是说,书里的时间都做不得准的。我有个大胆的猜测,在年底贾府接到林家书信说林父病重时,林如海其实已经去世了。九月初三,不是来年的九月初三,就是当年的啊。因书信耽搁了太久时间,寄出后不久林父就去世了,冬天书信到了贾府时,林如海已经死了两三个月了。
这样的话,黛玉就是根本没见到林父最后一面的。她不可能知道父亲在给贾政的书信上都做了怎样的交待,也不会知道二人间有怎样的协定。
再说到贾母单点出了贾琏相送黛玉,一再交待,必是要带黛玉回来的。贾琏是谁呢?贾琏实际上是贾府外务的打理人,贾政不善庶务,造大观园这样的大事一应都是贾琏总管的,对外交际应酬,帮着贾赦贾政处理人情往来,如应付太监们打秋风等,全是贾琏在做。贾琏夫妇是贾府实际的CEO,CFO。让贾琏这样贾府第一经理人离开一年陪黛玉回去探病,送丧,除了看重黛玉,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有其他任务要完成。
贾琏黛玉到达后,林如海已经去世,那他最重要的除了送林如海灵柩从扬州回姑苏,就是帮黛玉处置好林家的财产了。书里写,林如海还是葬入祖坟的,那贾琏和林家在姑苏的宗族免不了打交道。怎样打点林家,应该都是贾琏一人在应对。
贾琏会不会贪墨黛玉的家财呢,那太会了,平儿说他油锅里的钱还要捞着花呢。但也不会很多,为什么,因为大头儿在贾政贾母那里必是已经清楚的了。贾琏后文将自己体己钱给尤二姐收着,就能看出,他没多少私房钱。
林家的多数财产应该是用在了大观园的建造上了。
先说到这里吧。好困。睡觉先。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9/2016 1:38:57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65426#73265426][/url]
哈哈,MM深夜撰长文辛苦啦,大白天打开论坛逆选举大潮看您的回复也是赏心乐事一件。
感谢MM补充了那么多关于明清家族财产继承的实施细则,很受启发。
关于MM提到林父为了保证黛玉是财产唯一继承人竟然宁可做“绝户”这一说法实在有些险呐,让我心口一大惊。
仔细想来,林如海远虑黛玉将来,想在经济上给予其强大后盾这是很慈父爱女之心,顺理成章。但在当时,女子到底还是要嫁入夫家的,如果遇人不淑,再大的家业也不免落空。所以比起财产继承,择婿应该才是林如海为黛玉打算的重中之重。
MM认为贾母、贾政与林如海早有议亲意象,这个我非常同意。先前我有一个回复也是以贾母执意要让贾琏这个荣府对外大总管护送黛玉回扬州这个事实来推测贾母很有可能想在林如海生前敲定宝黛婚事。但既然在如海心里早已为黛玉找好归宿,那为何一定要将财产全部留予黛玉呢,甚至还不惜担负“断子绝孙”的罪名。这里的逻辑链上似乎还少了“黛玉要进贾府就必须获得林府全部财产”这一环,还请MM指明。
受MM启发,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林父从小将黛玉送去贾家会不会也有政治顾虑。
前些年有个电视剧叫《大清盐商》,是以乾隆年间爆发的两淮盐引案为背景的,事发地点就是在扬州,我还有些印象。
盐官一职的确是油水颇丰的肥缺,即使不贪赃枉法,其收入也是可观的(朝廷还特派“养廉银”),可事实上这也是政治风险相对较高一个岗位。
身为盐官,上要担负国家财政收入的巨大压力,下要时刻与盐商巨贾们斗智斗勇,遇到各类朝中大事(庆典、工程)大灾(军需、赈灾)还要撮集盐商捐输,在地方上也要缉缴走私,平衡盐价,动辄就会得罪当地土霸豪强。
盐务实则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冲突、激荡最繁密的地方,盐官夹在其中,要么就与盐商同流合污、欺下瞒上,但做好随时抄家砍头的准备;要么与盐商泾渭严分,屏气凝神防范盐商一切腐化、构陷、打击报复的伎俩;要么就只好选择明哲保身,两边讨好,战战兢兢唯恐哪一步没踩稳就掉进沟里去了。在这个位置上能混得如遇得水,且全身而退的是实在都是些“人精”啊。
再看林如海的例子,以前虽也在稽查部门,但贾雨村到扬州的时候林如海也刚来这里任“巡盐御史”一月有余,也算是初来乍到。时隔一年,嫡妻贾敏也“一疾而终”,黛玉年仅五六岁就懂得为母亲侍奉汤药,不得不让人觉得这一家子忧患深重啊。清朝盐务这淌水深秘浑秽,林如海看着和贾政俩人相惺相惜,定然不会是与盐商沆瀣一气之辈,其中关节就不得不引人猜测了啊。
林如海劝黛玉赴京时说过他“再无续室之意”(他这时才四十来岁,说这话会不会太早?),且黛玉如果“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他)顾盼之忧”,这是铁了心要把自己处于孤绝之境的节奏啊(而他自己果然在几年之后也死在了扬州)。贾敏之死会不会和政治报复有关呢?如果是这样,林父不肯再娶,不肯过继子嗣,还要把唯一的独生女远送他乡会不会都有政治上的考虑?
只是MM提到这里我思维跳跃了一下,哈哈,MM对于林家财产怎么用于贾家见省亲别院的分析还请再继续呀!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