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行酒令时说了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那是在宴请刘姥姥的宴席上,贾母,凤姐,李纨,众姐妹都在。宝钗能听出来私下提醒黛玉,其他人也有可能听出来。下文是宝琴诗中涉及了西厢记,牡丹亭后众人的对话。据此推测李纨当时能听出了黛玉所用的诗文出处。
引文:
众人看了,都称奇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两首为是。”黛玉忙拦着:“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那三岁的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李纨又道:“况且他原走到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便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人一身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有,古来有名望的人,那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诗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都有。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怕看了邪书了。这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听说,方罢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的。
那么贾母是不是也听出来了呢?很可能是的,而且很不喜欢。因为下文元霄夜宴贾母有一大段点评这类才子佳人故事的话。其中“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象个佳人?”说得实在诛心。指的是谁各有说法。我读到时第一感觉是在敲打黛玉,因为恰好又是宴席上,又说到才子佳人,贾母就借题发挥了。贾母疼黛玉也好,与林父有过婚约也好,对黛玉的期望依旧脱不了当时名门淑女的规范。听到黛玉其众人面前脱口而出这样闺阁小姐绝不该听该看的词曲中的句子,能不生气吗?我认为这样的黛玉可能已经不符合贾母心中宝玉妻子的标准,她对宝黛姻缘的信心动揺了。所以见到宝琴是真喜欢,也真动了给宝玉提亲的念头。
引文:
贾母忙道:“怪道叫做《凤求鸾》。不用说了,我已经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见过!就是没听见,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女先儿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讳。”凤姐儿笑道:“怕什么!你说罢。重名重姓的多着呢。”女先儿又说道:“那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了大雨,到了一个庄子上避雨。谁知这庄上也有位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芳名叫做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忙道:“怪道叫做《凤求鸾》。不用说了,我已经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见过!就是没听见,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象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upperice 发表于 11/12/2016 8:56:02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02974#73302974][/url]
至于宝钗为何会在众人前劝宝琴将后两首怀古诗换掉,而不是像对黛玉那样私下引导,我认为是因为宝琴这事和黛玉那事性质不太一样。
从黛玉和李纨的话语里我们知道,《西厢记》和《牡丹亭》作为故事是不受禁忌的,世家小姐能听得这些外传的途径很多,说书唱戏的有,签文上有,可知这些情节都是街知巷闻,无可回避的。虽然这类故事里有些才子佳人这类“少女不宜”的思想内涵,但通过上述途径知晓故事梗概的时候小姐们都是处于相对“被动”的情形,且都有长辈相伴(如各类节日庆典看戏、听书等),所以也并无大碍。这就好像小孩子和大人一起看一部“阉割版”《红楼梦》的电视剧,一切尽在大人们的掌控之中,无伤大雅。
但我们在黛玉的话里(以及宝钗先前教导黛玉的那番话里)可以了解到,有一种途径是被严格禁止的,那就是直接看那些外传杂书的文本。我想大致是因为直接找书来读是一种主动求取,这肯定有伤大小姐矜持守格的本分;再者,这类杂书大多是为广大男性同胞写的,里面不免有些不堪入目的情节和描写,其内容不可管控;三则看这样的书多是自己偷背着大人们看,没有长辈的监管恐怕小孩子会思想受误,移了性情。硬要比较的话,这就好像小孩子自己躲在屋子里看一个《红楼梦》同人“小电影”,我想即使在现在这个开明的社会家长们也会选择私下好好教育开导的。
再看黛、琴二人的事例,黛玉是明言直引了书中的句子,这样就直接坐实了她曾私看过这类书籍,这是犯了大忌,所以宝钗只能悄悄地教导。但是宝琴只是在诗里用了这两个故事的典,这些典故人人知道,并不是什么大错,只是闺中女儿还是不宜总把这些才子佳人挂在嘴上,所以宝钗当众给出态度,是她作为姐姐对同族小妹的训导,我认为没有不妥。
关于MM说到的既然宝钗能听出黛玉那两句诗词的出处,所以贾母也可能听得出,我认为宝钗博闻强记又文墨极通,听到只言片语便能想到出处是可能的,然而我觉得贾母凭她自己应该是听不出来的。
第一,从此前屡次点戏我们可以看出,贾母喜欢的是“热闹戏”而非“缠绵戏”,就是要找书看可能也未必是《牡丹》、《西厢》这类的;
第二,我认为贾母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且不爱诗词。贾母行酒令、做游戏都只能做一些通俗的(如说笑话),一看到他们姊妹们作诗就要改让他们做灯谜,宝钗为讨好老人家还一再跟众姐妹提议要做些浅近的,连《四书》的都不行,但《四书》是世家子弟启蒙便要读的书,可见贾母恐怕没有认真念过书。书里有其他侯门宦家小姐没读过书的么,有,王熙凤就没怎么读过书,甚至都认不了多少字(大概也就能看得明白账本借据什么的),所以贾母才那么喜欢她(我私以为凤姐和贾母是一类人,书中也多次有影射)。
所以我认为贾母自己未必能听出黛玉行酒令时言语中的玄机,但有无其他人听出在转告于她我就不得而知了。
明白了宝钗的这一面后,她对宝琴的态度就很好理解了。宝琴是宝钗真正亲近的同族妹妹,宝钗没有必要待之以礼,那是她的亲人。面对亲人的宝钗都是最放松最自然的,她会歪薛姨妈怀里撒娇,会对哥哥大哭,这时的宝钗是个真正十几岁的小姑娘。当这个放松自然的宝钗面对宝琴时,她的小酸,小挑剔就很好理解并顺理成章了。甚至黛玉直接说她胶柱鼓瑟时,宝钗也就是想了想就接受批评了。宝钗在面对自己真心接纳视为亲人的人时,都是这样自然直白的。
向宝琴提亲那里,贾母王夫人自然知道宝琴已经认了王夫人做干亲,不然这试探就很容易让薛姨妈信以为真,也就失去试探的意义了。就是宝琴已有婚约一说,约摸贾母也是知道的。这样做的目的不过就是让薛姨妈当即就能明白,提一个不可能的亲,这才是试探与暗示嘛。如果宝琴未认亲未许亲,贾母也不会拿她做暗示了。而且不说为谁提亲,也是做好万全的打算,如果薛姨妈一方真得打蛇随棍上,宝琴认王夫人干亲又未摆酒做实,如果真让宝琴退了梅翰林家的亲,虽然不大可能,但只说万一啊,那贾母还有无数退路,反正又没说给谁提亲,到时候准有除了宝玉的另外人选。贾环就是现成的嘛,再不行还有贾琮等人选。
浅陋解释,哈哈,望与美眉探讨。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2/2016 4:12:2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01208#73301208][/url]
MM对宝钗“内外有别”的待人态度分析得很好哈。但关于贾母对宝琴的求亲意图,我还是觉得有些费解。我也认为既然贾母“逼”着王夫人认了宝琴做干女儿,其实也就是向大家宣告宝琴不会是“宝二奶奶”因为她已经是家里的“小姐”了。但贾母明明又有看中了宝琴且有要为宝琴说亲的意思,这一点和先前很矛盾,我很是不解。
如果说贾母此时假意求亲,实则是在敲打薛姨妈和王夫人,那也有不通,MM提到薛家退婚梅家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想法与贾母的一贯认识不太一样。当时贾母知道尤二姐先前是许过人家的,即便是人已进府也因为觉得纠纷难理,所以想把尤二姐退回去。我想贾母的意识里订亲之诺是很重的,她不会担心薛家退婚。且即便薛家想退婚另订,贾母也可以以薛梅两家订亲在先而反悔,不用多此一举地逼着王夫人认宝琴做女儿啊。
既然贾母应该事先知道宝琴有人家了,一切就应该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如果她有心试探就应先问亲事,在听得宝琴已许了人家之后再要王夫人认做干女儿。现在宝琴已经是王夫人女儿了再来求亲,那不就是自己承认自己老糊涂了吗?如果让人看出自己是在试探岂又不是得罪了人,使冲突明朗化?贾母于人情世故还是精练的,不该糊涂至此。
但若说如upperice MM所说,贾母是借此想敲打黛玉,我也觉得有些不妥,1. 前文没有明显贾母对黛玉有所改观的细节,这里突然公开反对宝黛婚事有些突兀了 2. 就算贾母要敲打黛玉,或是私下警醒,或是直接为黛玉议亲(既然宝琴作为妹妹都快出阁了,黛玉也该到议亲的年龄了),也不该借宝玉的婚事来达成目的,宝玉婚姻兹事体大,贸然提起又没有结果反倒惹人猜疑,这对宝玉和几个女孩子都不好,做为长辈,贾母似乎不该这样。所以我倾向于相信贾母只要提到宝玉婚事就应该是百分之百的认真,不会拿这事当众开玩笑。
以前听过一个观点,说贾母这里并不一定是为贾宝玉求亲。那是不是为贾环等贾府其他“玉”字辈的人求呢?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人都是配不上宝琴的,且族里男孩除了宝玉,其余人等都入不得贾母的眼呢。那还会有谁呢?
后面五十六回甄家派了四个女人来请安,我们知道,在甄家有个和贾宝玉无论是模样还是性情都极其相似的(这两人也互为重像),而且贾母和那几个女人都是非常相熟的,说是“世交”又是“老亲”,所以贾母此时会不会这里是想为甄宝玉牵线呢?
当然,这样说也有牵强的地方,比如贾母得知二宝玉的相似之处是在后文,怎么会在这里就为甄宝玉求亲?再者,薛姨妈明明当时心里也猜测贾母是在为宝玉求配。不过《红楼梦》里情节前后颠倒也是有的,比如贾琏和凤姐伙着鸳鸯“偷”运贾母私物是在七十二回,但贾蓉在五十三回就提到这件事了。而薛姨妈因未知有甄宝玉此人,所以会误以为是为贾宝玉求亲也是可能的。
无论如何,这件事我也一直没有弄明白,目前的说法似乎都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再补充。
首先,杂剧都写得太长了,一个全本演下来得好几天,普通戏班根本不可能全本排演,也就是演演观众欢闻乐见的几折。如同大多数人看过四小天鹅舞,没有多少人完整地看过天鹅湖,就算戏迷,除非家里养个班子,专门排演一整本,否则一辈子都别想把一部戏从头听到尾。偏偏贾母可能有过这个机会。文中贾母提起自己做媳妇时家中的繁盛,好像说到当年养的戏班子远胜现在。另外我记得读到过曹寅为康熙在南方收拢士子之心,与文人交往密切,曾经请当时一位戏曲大家,似乎是李渔,记不准了,到家中观赏了一次全本某剧。贾母可能年轻时躬逢盛况,听的戏很多,其中大概就有西厢,是否全本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就算贾母没听过全本西厢,也能猜出黛玉看过书。能在内宅太太小姐面前演出的一定是一本杂剧中文辞华美,又不正面描写情爱的有限几折。黛玉行令说的头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牡丹亭,是路过园中戏班排演处听来的,就是其中之一。第三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我从没读过西厢记,也知道是来自西厢,因为红娘这个人物塑造得太成功,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就只剩下一个问题,这一句出自西厢的哪一折,是不是适合让小姐们听到的一折呢?上网查了查,是出自第一本第四折,“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与黛玉在酒令中说的稍有出入。宝玉说给黛玉听的那一句也出自此折,“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因为1不长,贴在下面了,大家一起看看。这一折明显不适合当时的闺中女儿看。假设贾母做媳妇之后有机会看到这一折演出,她就知道其中的内容;假设贾母没看过这一折,但是她看过的西厢折子戏一定比黛玉多,黛玉出口一句她都没听说过的西厢戏词,又是从哪儿学来的呢;甚至大观园时期的小戏班没排过西厢,或者黛玉入府后府里没演过西厢,都有可能啊。这真是“红娘”错把红线剪,一生心事尽成灰啊。
upperice 发表于 11/14/2016 2:43:4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18493#73318493][/url]
哈哈,谢谢MM补充出相关戏文的原文。老实说,对于元杂剧也就是读过几片零零散散的词,从来没有通读过任何脚本,经MM一提醒看来以后要大大地扩充阅读面才行。
听了MM的分析,我又重新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的确是互相启发有益共同进步哈。现在把我现有的一点想法列一列。
我也同意MM举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一句,贾母应该是听过,因为正如MM所说,这是自家戏班排演的剧目,家里人应该都是熟悉的,何况贾母酷爱看戏凑热闹的,《惊梦》是《牡丹亭》昆曲名段了,就是我们现代人时不时都还能在电视里听见,说贾母听了大半辈子的戏没听过这一句实在是说不过去的。但是同理,如果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剧目,那么就算黛玉脱口而出其中一句也是情理之中的,不该有很大的问题。
那么问题就出在后几句了。第三句出自杜甫的诗,第四句似乎是曹公自己编的,没有出处,那么就剩第二句露出马脚了(这也跟宝钗后面指出黛玉之错在于《牡丹》、《西厢》这两本书)。
第二句是“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我们似乎没有在书中看到过贾府里有上过《西厢记》的曲目(如果有,请各位补充),坦白说,比起《牡丹亭》的人鬼恋,《西厢记》确实更浓艳露骨,我不太清楚世家小姐们是否被允许看这样的剧目。但是书中各小姐对于《西厢》的故事情节显然又是很熟悉的(甚至熟悉到连具体“地名”这样的细节都很了解),不然也不会有关于宝琴怀古诗的议论了。那么,要么大家一起看过《西厢记》中较为“清净”的选段,要么大家看过此剧的“阉割版”,要么就是一起听过女先儿们说的书。所以MM说得对,只要“红娘”二字一出,大家都一定知道黛玉在用《西厢》的典。但无论何种方式,“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句话一定不是大家一起听见过的,不然宝钗以此来怀疑黛玉看过“杂书”就没有根据了。
非常感谢MM找出这句戏文的出处,读了引文,这一折子确实不太适合直接面对大观园里众“清净女儿们”上演。但问题在于,贾母有没有看过这一折。我在前后文里找不到证据,现在姑且分类讨论。
1. 贾母从来没有看过。在姑娘们在场时,贾母自然不愿意点这样的情爱戏;而当姑娘们不在时,因为贾母平时喜欢打斗热闹的剧目,在座诸人或许投其所好不会点这样的选段也是有的,所以这个假设在理论上应该是成立的。
那么如果贾母自己没有看过,也不会找书来读,会不会一听到黛玉的这句话就起疑呢?我想也不一定。
首先“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是八个字,不是工整的诗词体,虽然这句话的确是从戏文中幻化而来,但如果说这就是一句“临时起意”的大俗话也不一定惹人怀疑。
鸳鸯在讲规则时说了“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所以我想这个酒令只在韵脚和所说内容与牌型对应上有要求,具体措辞是既可以引用也可以自己临场编造的(贾母、刘姥姥也都有这样的应对)。所以黛玉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现编的,纱窗和红娘应对了骨牌上的绿色和红色,是对得很好的。宝钗读过原文,听得出其中玄妙,但贾母可能只会觉得答得巧,未必想得到这是书上来的。
再者,薛姨妈对出了“织女牛郎会七夕”,宝钗也说了“双双燕子语梁间”,可见男欢女爱的主题也没有那么被禁忌,所以黛玉用《西厢记》的典说不定也没那么显眼呢。
2. 贾母真的看过这一折,那么问题就严重了。书里当场就写了宝钗的反应,但并未提及贾母,而后文贾母也是一如常态地跟大家游乐,好像并没有什么异样。当然,即使贾母心里起疑了,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凭她一辈子在侯门公府的谙练素养那也是分分钟的事,但苦于我还没有找到证据,只能暂时存疑。
我以前也提到过,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贾母对黛玉的态度是否中途有转变。一开始我想大家都能看出贾母对两个玉儿那是真心疼到心肝儿里的,但她对黛玉的感情和态度在后文里有没有转变,我有这个感觉,但还没找到例证。我的感觉来自于“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那一回,在宝玉呆痴昏傻之际,贾母竟然为哄宝玉一口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样的话。我始终认为,虽然是情急之下,但这句话也太戳人心了。贾母是在言语上很忌讳的人,宝玉被马道婆魇住那一次,赵姨娘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贾母骂她骂得何等的严厉、难听。现在这样说林家,哪怕说的是事实也让人觉得有些刺耳。
不知道MM对此还有没有其他想法。也还想听一听MM对贾母“掰谎”意在敲打黛玉有没有进一步的分析。
哈哈,这个说法有道理,我以前都没想到过。
话说贾雨村大概五岁开始教黛玉,过了一年贾敏去世,耽搁了些时间,黛玉就进贾府了。算来九左右岁母亲这边的孝刚满,大致在黛玉十岁出头林如海也去世了,又要守孝三年。真是造化弄人呀!
不过我知道三年之丧不能嫁娶,不知道订亲是不是也是禁止的。在网上查了查都没有这样的记载,MM可有相关资料啊?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