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美眉推测是因不喜黛玉。可是同一节里,元春又一开始就叫了宝钗黛玉进来,还在众人作诗后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后来也指着黛玉替宝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说是最好。
我觉得此时元春应该还没有那么明显的属意宝钗不喜黛玉。叫钗黛二人近前,也是想亲自看看这二女,毕竟是宝玉的婚事人选。
也对二人都一视同仁赞扬了一番。
那句绿玉改快绿,应该整句红香绿玉有些过于香艳闺阁气了,红绿原本就是热闹醒目极了,再加香玉二字,是不是太靡艳了些。而且玉字犯了宝玉黛玉的名字呢。元春不可能不喜玉字,只是玉字做园子的题字,冲了人名,不合适。后来元春让诸姐妹并宝玉都住进大观园里,若怡红院题字是红香绿玉,给哪个人住都不合适,连宝玉自己住都怪怪哒。
而宝钗说贾妃不喜这四个字,其实应该是她的个人理解。元春换了这四个字,宝钗这样理解也没错,也侧面说明宝钗确实细节周到,一点点小事都能看到眼里,体察入微,照顾周全。宝玉说她一字师,未必不是赞她这样周全。
而元春对玉字的替换,私以为此时还并没有延展到对黛玉的不喜。
那么什么时候元春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将宝钗视为宝玉妻子更佳的人选呢,应该就是后面几回赏红麝串才明确的。
我们可以理一理钗黛二人在元春省亲一节的表现。
宝钗能体察元春行动的细微末节,不管那不喜二字对不对,但她观察到了元春的这点改动并提醒了宝玉,免于宝玉莽撞,也合了元春心意。实在是贤。
黛玉则一向随性,不安心大展才华却被压制,只作了一首便不过瘾。后头元春明明白白要宝玉作诗,要替这个弟弟长脸,但黛玉却自顾自替宝玉作诗,还让元春误拔头筹。
元春当时不知,可随后呢?还能不知?那她也不要在宫里过了。
这往大了说,欺君称不上,罔上总是有的了。元春对黛玉可能本来无喜恶,但经过这些事,也很难喜欢了吧。
再加上宝钗在一旁对比。
讲到这里,我觉得黛玉小姑娘那天也很反常,为何会两次都交待她不服气,一心施展才华。我觉得,宝钗能注意到元春改了香玉二字,那黛玉虽随性但论敏感却不输任何人,她必然也注意到了。
所以黛玉应该也是以为元春不喜香玉二字就是不喜自己,才越发要展现自己。黛玉此时也是小女儿心性,可爱极了,哈哈。
宝玉当时不明白,过后也必是想清楚了。
所以下一节里,黛玉酸宝玉有暖香配人家冷香,宝玉反哄黛玉开心时,编的耗子精故事,就故意把黛玉叫香玉,让黛玉明白,元春即便不喜欢,但他就爱香玉,偏再用香玉二字。宝玉也是痴的很啊。
这时节,正是我之前分析的宝黛钗三人情感纠葛最激烈的那段日子,元春的加入,让这纠葛更有冲突感和戏剧感。
曹公一支笔真是妙绝。
黛,是青黑色,古人说青色,其实往往通黑色。青青子衿,或青眼有加。所以黛做绿解稍微牵强了些,黛做黑色还更通些。美眉觉得呢?
所以怡红快绿的绿,应该不是说黛玉。而是指宝玉这点红之下的一众丫头们吧。怡红公子总要配快绿佳人,这是宝玉俗世里的写照,比如他会和袭人云雨。但赤瑕宫神瑛侍者是要配绛珠仙草的,宝玉和黛玉是神仙眷侣,俗世不容,也非红绿可拟吧。若说红配绿够喜庆热闹,那么赤对照青,更飘逸出尘吧。
不过美眉启发了我耶,如果说用颜色譬喻红楼人物,宝玉无疑是红色,黛玉青色无疑,而且是古语里通黑色的青色。宝钗是白色,雪洞一般,看着无色无情,实际白色可是所有色彩的集大成者。所以宝钗最丰富。
湘云,我觉得她像蓝色,可爱又空朗,天空一般。探春就似玫瑰红,庶出的身份不是正红,可玫红娇艳起来可丝毫不输正红。凤姐儿必是金色,俗也俗得底气十足,恍若神仙妃子。
哈哈,美眉还有什么颜色可以给他们的?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30/2016 11:33:2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63899#73463899][/url]
嗯, 对于元春替换掉“香”“玉”是暗露不喜黛玉之意这个说法我也是不确定的。我只是看到宝钗那句“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就觉得奇怪,也正是因为和MM想得一样,元春怎能不喜欢“玉”字呢?她言语行动间透露出的对宝玉的关切和爱意都是明摆着的呢。
所以我就在想,她所不喜的应该不是单单一个“玉”,而可能是“绿玉”(宝玉的通灵宝玉的色泽应该是红彤明耀的暖色系)。
当然,我也尚无定论,这是一个猜想。咱俩不妨互为矛盾, 戳一戳,挡一挡,一来二往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解释哈。
MM说元春去掉“玉”字可能是因为此字犯了宝玉黛玉的正名。我先前还没想到这一层,哈哈,MM提醒得是。
但我又一想,如果冲了人名是忌讳,那么贾政这个老古板以及众清客应该在提匾额的时候就指出来了啊。比如,当众人提议“杏花村”这个名字时,贾政就明确指出犯了正村名,才由得宝玉给了“稻香村”这个名字。
我想古人避帝王、避尊长、避圣贤, 但宝黛二人只是小辈,贵妃行宫里的建筑起名时的避讳应该还考虑不到他俩吧。元妃为长姐,又是皇妃,论身份似乎也用不着回避他俩的名字。
不过MM说元妃是要把这些园中建筑赐给众姐妹居住的,所以这时犯了人名总是不妥。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只是我想元妃那是第一次游幸大观园,又要处理各处人情、顾及众多礼节,当时未必就想到这园子今后的用处。MM觉得呢?
不过我很赞同MM提出的“红香绿玉”四字过于浮靡, 而“怡红快绿”的确清爽明快许多。比如元春也把“天仙宝境”(这名儿听着怎么那么像刘姥姥起的呢)改为“省亲别墅”, 都是忌奢从俭之意。我想这兴许能体现出元春一贯的审美向度。
我也跟MM想的一样,元春此时内心对于薛、林二人应该是没有太大偏私的,她一开始就表示在大观园众建筑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我们知道,这些住所风格韵味和其各自后来的主人的人格特质是一致的,这时都还不知道潇湘馆和蘅芜苑的归宿,元春此时对于自己喜好的表白应该是真实而客观的。
而后无论是对薛林二人的相貌和诗作元春都大加赞赏,言辞间很明确地认定了二女虽风格有异但难分高下,实在都是世间难得的才女佳人。
但我认为,如果单是鉴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胸怀去欣赏不同风格秉性的美,然而如果是要有所取舍地“采纳”,每个人恐怕还是有自己固有的审美偏好的。
比如,黛玉是李白、杜甫、王维并重,甚至还明言不喜欢李商隐,然而结合自己的身世处境,她的诗词倒是多有寥落伤怀之感。我想元春这里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作为贾家大姐的身份,她对两个姨姑表妹都疼爱欣赏,而出于皇妃的审美取向,她还是更倾向于宝钗雍容大气的鲜妍明媚一些。
非常同意美眉的看法,小红和贾芸就是宝黛二人的世俗版本。也是一见钟情,也是锦帕传情。就连宝钗对小红一开始的观感也是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这和黛玉一开始做派不符宝钗喜好也是一摸一样的。
宝钗能对黛玉改观最后引为知己,那么也可对小红改观,最后不知彼此间又有怎样的一番交集?
啊,每每说到这里,就想把曹大大挖出来填坑啊!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30/2016 11:41:1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63966#73463966][/url]
哈哈,我曾经想过,要是我能穿越回去,时间紧迫之下我要问曹公一些什么问题。第一是黛玉之死,第二便是小红和贾云了。这一对目前看来似乎是产生“私情”之后唯一得了“好下场”的一双有情人了。
嗯, 对于元春替换掉“香”“玉”是暗露不喜黛玉之意这个说法我也是不确定的。我只是看到宝钗那句“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就觉得奇怪,也正是因为和MM想得一样,元春怎能不喜欢“玉”字呢?她言语行动间透露出的对宝玉的关切和爱意都是明摆着的呢。
所以我就在想,她所不喜的应该不是单单一个“玉”,而可能是“绿玉”(宝玉的通灵宝玉的色泽应该是红彤明耀的暖色系)。
当然,我也尚无定论,这是一个猜想。咱俩不妨互为矛盾, 戳一戳,挡一挡,一来二往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解释哈。
MM说元春去掉“玉”字可能是因为此字犯了宝玉黛玉的正名。我先前还没想到这一层,哈哈,MM提醒得是。
但我又一想,如果冲了人名是忌讳,那么贾政这个老古板以及众清客应该在提匾额的时候就指出来了啊。比如,当众人提议“杏花村”这个名字时,贾政就明确指出犯了正村名,才由得宝玉给了“稻香村”这个名字。
我想古人避帝王、避尊长、避圣贤, 但宝黛二人只是小辈,贵妃行宫里的建筑起名时的避讳应该还考虑不到他俩吧。元妃为长姐,又是皇妃,论身份似乎也用不着回避他俩的名字。
不过MM说元妃是要把这些园中建筑赐给众姐妹居住的,所以这时犯了人名总是不妥。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只是我想元妃那是第一次游幸大观园,又要处理各处人情、顾及众多礼节,当时未必就想到这园子今后的用处。MM觉得呢?
不过我很赞同MM提出的“红香绿玉”四字过于浮靡, 而“怡红快绿”的确清爽明快许多。比如元春也把“天仙宝境”(这名儿听着怎么那么像刘姥姥起的呢)改为“省亲别墅”, 都是忌奢从俭之意。我想这兴许能体现出元春一贯的审美向度。
我也跟MM想的一样,元春此时内心对于薛、林二人应该是没有太大偏私的,她一开始就表示在大观园众建筑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我们知道,这些住所风格韵味和其各自后来的主人的人格特质是一致的,这时都还不知道潇湘馆和蘅芜苑的归宿,元春此时对于自己喜好的表白应该是真实而客观的。
而后无论是对薛林二人的相貌和诗作元春都大加赞赏,言辞间很明确地认定了二女虽风格有异但难分高下,实在都是世间难得的才女佳人。
但我认为,如果单是鉴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胸怀去欣赏不同风格秉性的美,然而如果是要有所取舍地“采纳”,每个人恐怕还是有自己固有的审美偏好的。
比如,黛玉是李白、杜甫、王维并重,甚至还明言不喜欢李商隐,然而结合自己的身世处境,她的诗词倒是多有寥落伤怀之感。我想元春这里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作为贾家大姐的身份,她对两个姨姑表妹都疼爱欣赏,而出于皇妃的审美取向,她还是更倾向于宝钗雍容大气的鲜妍明媚一些。
1011s 发表于 12/1/2016 4:13:5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70341#73470341][/url]
对于人名犯冲那一点儿,贾政等人是做省亲别苑来看,自然不会注意玉字和宝玉黛玉犯冲,像美眉说的,他们都是小辈儿,宝玉的名字还特意让丫头们都多叫叫,好养活呢。但我觉得元春应该是有充足时间考虑大观园的后续作用的,毕竟建园子时她就应该知道的,花费多少她也应当是知道的,当然实地看到了,她还是会说太过奢靡了。这么大个园子为了接待自己一次就荒置,元春不会不做考虑吧?所以,让大家都挪进园子里,应该不是临时起意的。只是,这是省亲别墅,接待过皇室人,元春想让贾府人住进去,恐怕也是要寻机会和皇室人打个招呼的。所以才有过了两回才传旨的时间差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让元春传旨特别使宝玉也住进大观园,实在是曹公硬把宝玉和众姐妹塞进一处去的一笔补白。这个时候的宝玉都十几岁了,按理是要和姐妹别院而居才对,怎么可以和姐妹甚至表姐妹同住一个园子。不管这园子有多大,说出去都很荒唐啊。可是书里又必须这样安排,所以干脆就让元春下旨,勉强算是顺理成章让宝玉进园子了。哈哈,曹公也是难为自己了。
所以我们之前分析了那么多元春究竟为何把香玉二字去掉,其实说到底,都是曹雪芹对情节人物的安排处理。我现在更倾向美眉后头说的,这也是一种暗藏的谶语,是曹公一向运笔的妙处所在。
元春的删掉香玉,宝钗指出元春是不喜这二字,黛玉偏用香玉作诗,宝玉后一回也偏用香玉哄黛玉,凡此种种连成一条线,可不就是美眉说的,一语成谶,元春这个人物改香玉为怡快究竟是她当时就有心暗示不喜黛玉还是她无心之举,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读者如果解开这个谜,就先一步明白,宝黛二人的婚姻没有被尊长肯定,终究是要一场空呢。
对于“黛”的颜色我还想跟MM接着说一说哈。
我是对字词比较轴的人,为这字我翻过字典,哈哈,说是“青黑色颜料”。我就想了,黑色很好理解,就是0,0,0, 一个绝对色值;那“青”又是什么样的颜色呢?
我看过有篇文章小做了一番考证(哈哈,喜欢这样的“轴人”,我等会儿找找原文哈) ,说对古人说的“青”可以有三种理解:第一是“嫩绿色”, 因为“青”原义是指草木初生;第二是“蓝碧色”, 根据是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三就是MM所说的黑色, 例如“青丝”,“青鬓”等等。
我在想,既然黛是青黑色,那这里的青一定是区别于黑的,不然它只用说黑色就行了啊。
看了上面的文章,无论是“草木初生”还是“青出于蓝”(像“花青”就是取于植物)都暗合黛玉“草木之人”的设定,加之我小的时候学过一段时间国画,对于“青”的印象总是“花青”“群青”“石青”这样蓝绿蓝绿的颜色,就一直认为“黛”是处于青和黑之间有点像“墨绿”一样的颜色,哈哈。所以我才觉得“绿玉”二字可能也暗指黛玉。
刚才又搜了一下“五行”, 发现“青”所对应的是“木”, “黑”所对应的的是“水”,这样我就开心了。黛玉姓林, 又是绛珠仙草,自然是“木”了,而她又是来“还泪”的,自然又带“水”了,所以可不可以“青”也是黛玉,“黑”也是黛玉呢?这样黛玉的“黛”是“青”“黑”合色是不是说得通了呢,哈哈。
1011s 发表于 12/1/2016 4:17:1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70378#73470378][/url]
黱,畫睂墨也。依小徐有墨字。玉篇作黑。黱者、婦人畫睂之黑物也。
更详细注释为:
黛、代也。滅睂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通俗文曰。靑石謂之黛。服、劉熙字皆作黛。不與許同。漢人用字不同之徵也。黛者、黱之俗。楚辭、國策遂無作黱者。从黑。朕聲。徒耐切。按朕聲本在七部六部合音。轉入一部。又變其體爲黛。如螟字古亦作螟螣。
还有,美眉说黑色只有一种,其实也是不完全的。黑色也有很多种,同样是眉毛的黑,红楼梦里写宝钗的美貌还说眉不点而翠呢?这个翠做何解。难道是绿眉毛嘛?其实就是古人在形容黑色时对不同黑色的用词了,眉毛头发可以是乌,是青,也可以是翠。其实在很多灯光下,人的毛发是可以流转出发青发翠的那种独特黑色光芒的。这也是为何我一开始说青在黛字的青黑色解释里,不能理解成常规意义的绿色,而是黑色的一种。
我觉得现代字典里把黛解释成青黑色,也是指这种独特的黑色。但和青山,青草的青做绿色解,应该是不一样的。
另外,青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就更玄妙了: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这是解释青字古体就是上生下丹。后头还有解释是丹青之信言必然。就是古人是相信丹青二字是相生的。那么丹是红无疑,青在古人作画的颜料里,可绝不是绿或蓝,是黑。
美眉说小时候学国画,青色就是蓝绿色。应该是现代人的理解了。可丹青二字在古人国画里确实指朱红与黑二色呢。
至于青字在诗文里的青山,青草,那也是由青色本身的黑色属性而来的,指苍茫之色,区别于绿色。我记得之前上古诗文课时,老师有讲过青山绿水的区别,就是一个偏苍,一个偏翠,苍就有黑茫茫浓郁之意,所谓山色如黛。而翠则有清澈灵动之意,所谓翠色如新。当然,后来青就由黑转绿,现代更是青绿不分,划为一色了。
至于美眉说的青出于蓝里的青,我大学时老师还专门讲到过,就是蓝黑色,不是美眉说的兰碧色,也许我们各自接收的知识来源不同,谁对谁错也很难说。我老师也未必就是对的。不过古人善于把一切带有黑色属性的深色,都称作青,这是确定无疑的。哈哈。
所以,我还是觉得黛玉的黛,青黑色,也是黑色的一种。黛玉纵是绛珠仙草,也会是一抹苍色茫茫,不会是翠色如新。所以黛青乃她本色,而非翠绿。
我这么咬文嚼字美眉别怪哈。哈哈,美眉说的我们彼此为矛为盾,倒是能刺出不少新东西来啊。要不是美眉提及黛字做青黑色解,我也不会去翻说文解字,也不会想起大学里老师讲解诗文时的那些妙论。我会说我还翻出大学时的课堂笔记印证翻看了咩?我也真是超级认真啊,哈哈哈。给我俩这精神都点一百个赞。
MM说宝钗是白色,是七色之光的聚焦,哈哈,我认为很贴切呢。五行里“白”恰恰又是对应的“金”,有没有很有道理呢?
但我认为白是宝钗,可能金有时也是宝钗,谁说每个人只能有一种颜色呢?
这个想法是受一个细节的启发:三十五回,宝玉袭人劳烦莺儿打络子,宝钗建议给宝玉的玉也打一个络上,对于颜色是这样建议的:
“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我就很敏感地觉得这里提到的颜色有启示, 我想会不会金线代表宝钗,黑珠线代表黛玉,俩人交缠起来络上了玉,正是在说这三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呢?
哎,“钗黛合一”真是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念头啊。
1011s 发表于 12/1/2016 4:18:50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70407#73470407][/url]
不过钗黛若是真能合一,那就太完美了,用曹雪芹的话说,不像。哈哈,要有缺憾才真实才打动人心呀。
咱们只能意淫一下下钗黛合一啦。
对于人名犯冲那一点儿,贾政等人是做省亲别苑来看,自然不会注意玉字和宝玉黛玉犯冲,像美眉说的,他们都是小辈儿,宝玉的名字还特意让丫头们都多叫叫,好养活呢。但我觉得元春应该是有充足时间考虑大观园的后续作用的,毕竟建园子时她就应该知道的,花费多少她也应当是知道的,当然实地看到了,她还是会说太过奢靡了。这么大个园子为了接待自己一次就荒置,元春不会不做考虑吧?所以,让大家都挪进园子里,应该不是临时起意的。只是,这是省亲别墅,接待过皇室人,元春想让贾府人住进去,恐怕也是要寻机会和皇室人打个招呼的。所以才有过了两回才传旨的时间差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让元春传旨特别使宝玉也住进大观园,实在是曹公硬把宝玉和众姐妹塞进一处去的一笔补白。这个时候的宝玉都十几岁了,按理是要和姐妹别院而居才对,怎么可以和姐妹甚至表姐妹同住一个园子。不管这园子有多大,说出去都很荒唐啊。可是书里又必须这样安排,所以干脆就让元春下旨,勉强算是顺理成章让宝玉进园子了。哈哈,曹公也是难为自己了。
所以我们之前分析了那么多元春究竟为何把香玉二字去掉,其实说到底,都是曹雪芹对情节人物的安排处理。我现在更倾向美眉后头说的,这也是一种暗藏的谶语,是曹公一向运笔的妙处所在。
元春的删掉香玉,宝钗指出元春是不喜这二字,黛玉偏用香玉作诗,宝玉后一回也偏用香玉哄黛玉,凡此种种连成一条线,可不就是美眉说的,一语成谶,元春这个人物改香玉为怡快究竟是她当时就有心暗示不喜黛玉还是她无心之举,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读者如果解开这个谜,就先一步明白,宝黛二人的婚姻没有被尊长肯定,终究是要一场空呢。
cristal2011 发表于 12/1/2016 7:59:50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72266#73472266][/url]
哎呀,今天太忙了,终于这才有空来看MM帖子了。MM这话是了,我想我们现在暂且可以把这个情节做一处谶来理解,哈哈,还是和MM你来我去的聊着能读得更见清晰明朗,自己一个人读书只能得个模糊的轮廓,因为没有质疑就不能深思。不知道到这里其他朋友有没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进一步商讨的。话说好久没见前面几位MM了呀。
MM提到宝玉与姐妹们同住大观园于礼不符,哈哈,可不是呢。我猜这说不定也是为什么《红楼梦》里面年龄、时间总是含含糊糊的一个原因;年序太清楚,岁月太明白,倒不好把这些个亦真亦幻的真情儿女掐嵌进去了。
我最近借跟MM讨论,又开始从头读一遍了(其实是靠“听”的,走路、坐车、跑步时都见缝插针地塞上耳机,哈哈)。有一个感觉是,在进入大观园之前,宝玉的心智是一会儿成熟一会儿幼稚的,可能也是青春期之前理性思维尚在蠢动,所以总体表现很不稳定。
比如“闹学堂”那一段,贾瑞喝住众人之后宝玉义正言辞地讲了一番话,那个从容不迫收放自如的,很不像是个十岁的孩子。后来秦钟将死,宝玉最后当口一见他便只要紧地说了一句:“有什么话留下两句”,这样的真挚又老沉,我这把岁数都自叹不如,哈哈。
但有时候又显得太幼稚了,比如在馒头庵去拿秦钟和智能儿,比如“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开的些玩笑,说的些玩话都是孩子气十足。
我时常在想,这些哪些是曹公自己儿时的轶事呢(“耗子香玉”那段我猜是真的发生过),哪些是他观察所得呢,又哪些是他想象之笔呢?
不过第二十三回进大观园一定是宝玉思想启蒙和成熟的一个分水岭。记得MM以前分析过宝玉入园之初无事中生闲愁的情形,少年的烦恼就这样开始啦。
这一回恰恰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接着就是宝黛相互之间一连串的猜度、试探、直到“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恋爱(或者暗恋)真是青春期最大的一件事啊,每每看到这几回的那两天我都特别的情绪饱满,哈哈,时不时跟着情节暗自傻笑,又时不时看着看着(听着听着)就落下泪来了,好像自己又是在初恋一样。尤其是宝黛互诉(或互猜)衷情的那几场对话,我真是每看一次就哭一次,也不觉得伤心,也不觉得欢喜,就只是满心充斥着感动,曹公的细节真是很有魔性啊,且是经久不衰的。哈哈,觉得再没这样恳切又深情又纯净的情话了。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