黱,畫睂墨也。依小徐有墨字。玉篇作黑。黱者、婦人畫睂之黑物也。
更详细注释为:
黛、代也。滅睂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通俗文曰。靑石謂之黛。服、劉熙字皆作黛。不與許同。漢人用字不同之徵也。黛者、黱之俗。楚辭、國策遂無作黱者。从黑。朕聲。徒耐切。按朕聲本在七部六部合音。轉入一部。又變其體爲黛。如螟字古亦作螟螣。
还有,美眉说黑色只有一种,其实也是不完全的。黑色也有很多种,同样是眉毛的黑,红楼梦里写宝钗的美貌还说眉不点而翠呢?这个翠做何解。难道是绿眉毛嘛?其实就是古人在形容黑色时对不同黑色的用词了,眉毛头发可以是乌,是青,也可以是翠。其实在很多灯光下,人的毛发是可以流转出发青发翠的那种独特黑色光芒的。这也是为何我一开始说青在黛字的青黑色解释里,不能理解成常规意义的绿色,而是黑色的一种。
我觉得现代字典里把黛解释成青黑色,也是指这种独特的黑色。但和青山,青草的青做绿色解,应该是不一样的。
另外,青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就更玄妙了: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这是解释青字古体就是上生下丹。后头还有解释是丹青之信言必然。就是古人是相信丹青二字是相生的。那么丹是红无疑,青在古人作画的颜料里,可绝不是绿或蓝,是黑。
美眉说小时候学国画,青色就是蓝绿色。应该是现代人的理解了。可丹青二字在古人国画里确实指朱红与黑二色呢。
至于青字在诗文里的青山,青草,那也是由青色本身的黑色属性而来的,指苍茫之色,区别于绿色。我记得之前上古诗文课时,老师有讲过青山绿水的区别,就是一个偏苍,一个偏翠,苍就有黑茫茫浓郁之意,所谓山色如黛。而翠则有清澈灵动之意,所谓翠色如新。当然,后来青就由黑转绿,现代更是青绿不分,划为一色了。
至于美眉说的青出于蓝里的青,我大学时老师还专门讲到过,就是蓝黑色,不是美眉说的兰碧色,也许我们各自接收的知识来源不同,谁对谁错也很难说。我老师也未必就是对的。不过古人善于把一切带有黑色属性的深色,都称作青,这是确定无疑的。哈哈。
所以,我还是觉得黛玉的黛,青黑色,也是黑色的一种。黛玉纵是绛珠仙草,也会是一抹苍色茫茫,不会是翠色如新。所以黛青乃她本色,而非翠绿。
我这么咬文嚼字美眉别怪哈。哈哈,美眉说的我们彼此为矛为盾,倒是能刺出不少新东西来啊。要不是美眉提及黛字做青黑色解,我也不会去翻说文解字,也不会想起大学里老师讲解诗文时的那些妙论。我会说我还翻出大学时的课堂笔记印证翻看了咩?我也真是超级认真啊,哈哈哈。给我俩这精神都点一百个赞。
cristal2011 发表于 12/1/2016 8:52:2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72730#73472730][/url]
每每看到MM这样谨慎仔细地“抠字”我都觉得非常欣喜,哈哈,唯有自己也勤谨一些才能投桃报李。
MM讲的例证都很有道理,也正如MM所说我们有不同的信息来源,所以对这个细节的理解会有出入。我必须承认我对“黛”的理解是先有了主观感受,后才想着去查找例证的,哈哈,实在不够客观严谨呐。
我一开始有个整体感受,宝钗明媚鲜妍,黛玉俊逸清冷,所以在我脑海里二人视觉上的色调上是一暖一冷(但各自内心和外表又是互补的,一个外热“内冷”,一个外冷“内热”)。再加上潇湘馆竹影婆娑,湘帘低垂,黛玉在我心里就一直是墨绿墨绿的一抹清幽,偶尔有几点阳光在上面跳动,哈哈。
所以虽然MM举了“丹青”,“青丝”这样的例子,我心里还是愿意把“青”理解为“草色入帘青”、“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样的颜色。
不过通过MM的一番详解,我也觉得我把黑色想简单了。的确如MM所说,黑色也可以是层次丰富的,像水墨画里的深浅力道就有鲜活的运用。另外,黑也可以有冷暖之别,比如MM所说的“乌黑”应该是偏暖色的,而“青丝”就更幽冷一些。
我在想,都说“粉白黛黑”, 我们现代人用的粉底虽是“白”的, 但也有“黄调”“粉调”之分,且有那么多的色阶可选, 那古人用的“黛”也未必就是一味地“黑”吧。哈哈,我倒是愿意认为黛玉即使是“黑”也是冷色系的“黑”,略带翠意幽光的黑。
还是MM让我想到宝钗可以是“白”,那黛玉是“黑”也的确可以配上一对。但若说到宝钗还可以是“金”,那么黛玉是“碧”的话(还不离“玉”的本色),也可凑作一双“金碧辉煌”,哈哈,我是不是有点胡搅蛮缠了呀。
这两天一聊青黛之色确实收获很多,比如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翠”也可能不指绿色,而是指一种饱和度和光泽,比如“翠墨”就是鲜明的墨色(可见探春犀利明朗的性情)。跟着MM咬文嚼字实在意趣多多,以后真是要和MM多多切磋才是。
至于MM所说的不同的知识来源,我猜MM以前是中文或新闻系的,所以国文底子好,资源也丰富。我自己本科是英文系的,从小单纯就是喜欢文字本身,哈哈,但转了一圈当然还是觉得跟中文最亲了,所以一直很羡慕中文系的兄弟姐妹们能在人生最好的年华沉浸在国史国文的浩瀚璀璨里。
咱们还要多多交流啊,尤其希望MM又翻到什么以前有趣的笔记时前来分享一二呢~~~
哎呀,今天太忙了,终于这才有空来看MM帖子了。MM这话是了,我想我们现在暂且可以把这个情节做一处谶来理解,哈哈,还是和MM你来我去的聊着能读得更见清晰明朗,自己一个人读书只能得个模糊的轮廓,因为没有质疑就不能深思。不知道到这里其他朋友有没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进一步商讨的。话说好久没见前面几位MM了呀,哈哈。
MM提到宝玉与姐妹们同住大观园于礼不符,哈哈,可不是呢。我猜这说不定也是为什么《红楼梦》里面年龄、时间总是含含糊糊的一个原因;年序太清楚,岁月太明白,倒不好把这些个亦真亦幻的真情儿女掐嵌进去了。
我最近借跟MM讨论,又开始从头读一遍了(其实是靠“听”的,走路、坐车、跑步时都见缝插针地塞上耳机,哈哈)。有一个感觉是,在进入大观园之前,宝玉的心智是一会儿成熟一会儿幼稚的,可能也是青春期之前理性思维尚在蠢动,所以总体表现很不稳定。
比如“闹学堂”那一段,贾瑞喝住众人之后宝玉义正言辞地讲了一番话,那个从容不迫收放自如的,很不像是个十岁的孩子。后来秦钟将死,宝玉最后当口一见他便只要紧地说了一句:“有什么话留下两句”,这样的真挚又老沉,我这把岁数都自叹不如,哈哈。
但有时候又显得太幼稚了,比如在馒头庵去拿秦钟和智能儿,比如“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开的些玩笑,说的些玩话都是孩子气十足。
我时常在想,这些哪些是曹公自己儿时的轶事呢(“耗子香玉”那段我猜是真的发生过),哪些是他观察所得呢,又哪些是他想象之笔呢?
不过第二十三回进大观园一定是宝玉思想启蒙和成熟的一个分水岭。记得MM以前分析过宝玉入园之初无事中生闲愁的情形,少年的烦恼就这样开始啦。
这一回恰恰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接着就是宝黛相互之间一连串的猜度、试探、直到“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恋爱(或者暗恋)真是青春期最大的一件事啊,每每看到这几回的那几天我都特别的情绪饱满,哈哈,时不时跟着情节暗自傻笑,又时不时看着看着(听着听着)就落下泪来了,好像自己又是在初恋一样。尤其是宝黛互诉(或互猜)衷情的那几场对话,我真是每看一次就哭一次,也不觉得伤心,也不觉得欢喜,就只是满心充斥着感动,曹公的细节真是很有魔性啊,且是经久不衰的。哈哈,觉得再没这样恳切又深情又纯净的情话了。1011s 发表于 12/2/2016 5:44:27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81500#73481500][/url]
这样和美眉共同讨论,真得很受启发,很多自己模糊的思路也越说越清晰了呢。
不知道美眉对红学所谓的四大派怎么看。我是最喜欢看评论一派的,比如远的有王国维,鲁迅等人,虽然他们说的不多,但绝对是这一派在近现代的鼻祖与翘楚。又比如这几年很火的蒋勋。我喜欢这一派是喜欢他们比较纯粹地把红楼梦就当作小说来读,和书中的每个人物,每句话,每个字,都只是产生精神共鸣与审美及哲学、历史或社会学探讨。
中间就是考证派,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包括张爱玲的红楼梦魇,也是考证派里的版本学。我对考证派没有反感,因为他们搜检红楼版本,考究作者曹雪芹究竟何人,都是有历史依据,是切切实实的做学问。其中虽有些人钻了牛角尖,但大部分还是帮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理清了很多红楼之谜。
创作派我也喜欢,根据红楼创作的电视剧电影,甚至诗词歌赋,又或同人小说,我都不排斥,好的我欣赏,坏的我也理解。
唯一让我觉得不是很接受的,是索隐派。
胡适说他们是在猜笨谜,我很同意。大学时第一次读蔡元培的红学文章,简直贻笑大方,记得他说宝玉是传国玉玺,整个贾府就是影射康熙朝。真是,“大笨伯”一个。现代还有刘心武等等,都是索隐一派的嫡系传人,总把红楼梦和清朝皇室扯一起。偏要用政治眼光去解读大观园里的悲欢离合。
如果他们的索隐有史料依据也罢了,偏偏都是自己起了个题目,就把红楼里的只字片语往里再套,一定百般穿凿附会,全了自己的题目才算完。如果这样来讲,那我说的黛玉就是男儿身,也完全可以认真算个红学一派了。我还可以说黛玉是皇族王子,假托林家,但身份被政敌知道,林家因他被害全族死绝,这才仓皇逃入贾府化成女儿身避难呢……信不信我也可以从书里找来各种佐证?比如咱们刚讨论过的黛玉为何敢顶着元春的不喜偏用香玉二字,也完全可以解释为,黛玉的身份着实高贵,元妃一个妃子算什么?再比如黛玉把北静王称作臭男人,也可解读为他自己也是王孙皇族,却被害得隐身避难,自然对明面的皇家人难以抑制的厌恶……
这样的附会,随便就能扒拉一堆。所以,我是不大喜欢刘心武等人的。当创作派来读,挺有趣的。但他们偏偏一副我就是红楼正解的模样,这就让人感觉不好了。话说,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简直连网络权谋小白文都不如。不知道美眉读过没有,我读了,捏着鼻子读完的,哈哈哈。读到他写雍正皇帝把贾元春推出去挡刺客的刀,我都笑喷了。好吧,他想象力还是有的。
不知道美眉怎样看,我是拉拉杂杂又和美眉开了一个新话题,哈哈。感觉咱们要聊红梦,简直聊一辈子也不会没话题呢。
MM讲的例证都很有道理,也正如MM所说我们有不同的信息来源,所以对这个细节的理解会有出入。我必须承认我对“黛”的理解是先有了主观感受,后才想着去查找例证的,哈哈,实在不够客观严谨呐。
我一开始有个整体感受,宝钗明媚鲜妍,黛玉俊逸清冷,所以在我脑海里二人视觉上的色调上是一暖一冷(但各自内心和外表又是互补的,一个外热“内冷”,一个外冷“内热”,哈哈)。再加上潇湘馆竹影婆娑,湘帘低垂,黛玉在我心里就一直是墨绿墨绿的一抹清幽,偶尔有几点阳光在上面跳动,哈哈。
所以虽然MM举了“丹青”,“青丝”这样的例子,我心里还是愿意把“青”理解为“草色入帘青”、“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样的颜色。
不过通过MM的一番详解,我也觉得我把黑色想简单了。的确如MM所说,黑色也可以是层次丰富的,像水墨画里的深浅力道就有鲜活的运用。另外,黑也可以有冷暖之别,比如MM所说的“乌黑”应该是偏暖色的,而“青丝”就更幽冷一些。
我在想,都说“粉白黛黑”, 我们现代人用的粉底虽是“白”的, 但也有“黄调”“粉调”之分,且有那么多的色阶可选, 那古人用的“黛”也未必就是一味地“黑”吧。哈哈,我倒是愿意认为黛玉即使是“黑”也是冷色系的“黑”,略带翠意幽光的黑。
还是MM让我想到宝钗可以是“白”,那黛玉是“黑”也的确可以配上一对。但若说到宝钗还可以是“金”,那么黛玉是“碧”的话(还不离“玉”的本色),也可凑作一双“金碧辉煌”,哈哈,我是不是有点胡搅蛮缠了呀。
这两天一聊青黛之色确实收获很多,比如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翠”也可能不指绿色,而是指一种饱和度和光泽,比如“翠墨”就是鲜明的墨色(可见探春犀利明朗的性情)。跟着MM咬文嚼字实在意趣多多,以后真是要和MM多多切磋才是。
至于MM所说的不同的知识来源,我猜MM以前是中文或新闻系的,所以国文底子好,资源也丰富。我自己本科是英文系的,从小单纯就是喜欢文字本身,哈哈,但转了一圈当然还是觉得跟中文最亲了,所以一直很羡慕中文系的兄弟姐妹们能在人生最好的年华沉浸在国史国文的浩瀚璀璨里。
咱们还要多多交流啊,尤其希望MM又翻到什么以前有趣的笔记时前来分享一二呢~~~
1011s 发表于 12/2/2016 6:10:2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81730#73481730][/url]
我也不是中文系的,是美眉猜的新闻系的。不过我们两个系很多课都一起上的。比如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等等。我其实是越上这些课越发现我对中文更感兴趣,对新闻的传播学啊什么的兴趣缺缺。后来工作也是觉得中文的那些课其实受益更多。新闻的专业课,其实没什么可学的,都是技工一样的条条框框,全靠实践。
和正经中文系的同学比,我还是半瓶子晃荡啊……美眉虽然说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但我觉得你比我这半瓶子水的文字功底还好啊。我是觉得文字上是要讲天赋的,美眉的天赋远高于我呀。
另外,好羡慕你学英文的,身在美国,英文小白的我好抑郁。每次和人讲话努力搜索英文单词时,脑海里都是摩登家庭里的一句台词,不知道美眉看过这个美剧没有,“你根本不知道我在说自己母语时有多聪明”,哈哈哈。
美眉可以融会贯通中文和英文,其实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就远超一般人了。
我和美眉就配合着提问采访。嗯,鉴于曹公一定是个颜控,不知道美眉怎样,我是不行的,化了妆也就不丑而已。如果美眉颜值好就最好了,如果也谦虚低调,那咱们就得再带上个颜值超高的妹子或小伙子,嗯,要吸引曹公多回答问题,延长访问时间嘛!
嗯,感觉咱们此行已经提上日程,马上可以出发的节奏了呢!
这样和美眉共同讨论,真得很受启发,很多自己模糊的思路也越说越清晰了呢。
不知道美眉对红学所谓的四大派怎么看。我是最喜欢看评论一派的,比如远的有王国维,鲁迅等人,虽然他们说的不多,但绝对是这一派在近现代的鼻祖与翘楚。又比如这几年很火的蒋勋。我喜欢这一派是喜欢他们比较纯粹地把红楼梦就当作小说来读,和书中的每个人物,每句话,每个字,都只是产生精神共鸣与审美及哲学、历史或社会学探讨。
中间就是考证派,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包括张爱玲的红楼梦魇,也是考证派里的版本学。我对考证派没有反感,因为他们搜检红楼版本,考究作者曹雪芹究竟何人,都是有历史依据,是切切实实的做学问。其中虽有些人钻了牛角尖,但大部分还是帮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理清了很多红楼之谜。
创作派我也喜欢,根据红楼创作的电视剧电影,甚至诗词歌赋,又或同人小说,我都不排斥,好的我欣赏,坏的我也理解。
唯一让我觉得不是很接受的,是索隐派。
胡适说他们是在猜笨谜,我很同意。大学时第一次读蔡元培的红学文章,简直贻笑大方,记得他说宝玉是传国玉玺,整个贾府就是影射康熙朝。真是,“大笨伯”一个。现代还有刘心武等等,都是索隐一派的嫡系传人,总把红楼梦和清朝皇室扯一起。偏要用政治眼光去解读大观园里的悲欢离合。
如果他们的索隐有史料依据也罢了,偏偏都是自己起了个题目,就把红楼里的只字片语往里再套,一定百般穿凿附会,全了自己的题目才算完。如果这样来讲,那我说的黛玉就是男儿身,也完全可以认真算个红学一派了。我还可以说黛玉是皇族王子,假托林家,但身份被政敌知道,林家因他被害全族死绝,这才仓皇逃入贾府化成女儿身避难呢……信不信我也可以从书里找来各种佐证?比如咱们刚讨论过的黛玉为何敢顶着元春的不喜偏用香玉二字,也完全可以解释为,黛玉的身份着实高贵,元妃一个妃子算什么?再比如黛玉把北静王称作臭男人,也可解读为他自己也是王孙皇族,却被害得隐身避难,自然对明面的皇家人难以抑制的厌恶……
这样的附会,随便就能扒拉一堆。所以,我是不大喜欢刘心武等人的。当创作派来读,挺有趣的。但他们偏偏一副我就是红楼正解的模样,这就让人感觉不好了。话说,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简直连网络权谋小白文都不如。不知道美眉读过没有,我读了,捏着鼻子读完的,哈哈哈。读到他写雍正皇帝把贾元春推出去挡刺客的刀,我都笑喷了。好吧,他想象力还是有的。
不知道美眉怎样看,我是拉拉杂杂又和美眉开了一个新话题,哈哈。感觉咱们要聊红梦,简直聊一辈子也不会没话题呢。
cristal2011 发表于 12/2/2016 6:56:1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82071#73482071][/url]
哈哈,MM又问到我的弱项了。MM举的这些大家的著作我都没有系统的看过,只是听一些讲座、纪录片时了解过些许(我这人看书奇慢,能把《红楼梦》看上两三遍已经是下了大工夫了,哈哈)。
听MM这样讲我想我自己也应该最喜欢“评论一派”的吧。我认为好的评论不仅对文本有非常细致的考察,也会结合文本以外,甚至文学范畴以外的视角来加深和拓宽读者对一个作品的理解。
我有段时间经常找一些各个大学古典文学类的公开课来听(也算是对于我自己学生时代没有相关涉猎的一个补偿,哈哈)。
这些大学老师自然是站在文学批评的角度去赏析《红楼梦》的。其中有一位国立台湾大学的欧丽娟老师我跟着听了很长时间,她和我所听过的好些大陆的老师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她能结合西方现代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来对文本做阐述,而大陆的中文系教授还是倾向于以古代文学史的脉络去解读《红楼梦》。
当然,对于我这个英语系读者来说,欧老师引述的好些观点更符合我自己本科时期所受的训练,而其他教授从国文史着眼的视角也能补进我这些领域的缺失,所以这两个角度对我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至于各种观点的矛盾对错嘛,我一直觉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太一样,就好像“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科学命题求真,社会观点论“全”,对于《红楼梦》的解读,无论引述何种理论,只要是能在文本范围里自圆其说的我就姑且保留在我自己这里了。
总之经MM一提起我今晚想先找时间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相关部分看一看,总是听人提起,但一直拖着没找来读一读。另外听大家都提到蒋勋,我也决定要搜来听一听。
至于考证一派,我其实是非常感恩的。我自己一直对《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很感兴趣,若非这些学者(似乎尤其是胡适先生),我们不可能对曹公的身世、家世有这些个了解,甚至都不一定能确认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
我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应该是周汝昌老先生提到过胡适先生匆忙离开北平之时就只带了两本书稿,一个是自己先父的遗稿,一个便是“甲戌本”《红楼梦》。
和MM一样,我对他们那一代“考证”学者是非常敬重的,一个是他们对《红楼梦》爱得深切,一个是他们对文本史料“抠”得认真。
但有了“爱”有时也的确难免有“偏”,比如我真的实难接受周老先生对于湘云和宝玉的安排。“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那一回我怎么读也还是觉得湘云宝玉之间是全然的无邪坦然,与宝玉有姻亲关联的只有黛玉和宝钗,这个在第五回已经很明确了,怎么能再无端撞入一个湘云来呢,哈哈。周老先生偏爱湘云是真,但宝玉未必是湘云良配。
我记得华视版电视剧里对湘云是这样交代的,湘云定亲卫若兰(其中有宝玉“金麒麟”的媒介),后来卫家抄家,湘云坚决不与其退婚,毅然赴嫁,然卫若兰一族男性被发配偏远,湘云只身寻夫,拄杖托钵一路乞讨为生 (这些情节大致都是符合脂批的只言片语的),结局虽是凄惨但倒是很符合湘云豪情果决不输男儿的本性,我是比较赞同的。
再说说张爱玲哈,我自己的感觉是,就是放之于中国整个传奇小说史,张爱玲也算得上大放异彩的奇才,但从她的作品和文气来看,无论她自己多么喜爱《红楼梦》甚至还多有模仿,她和曹公绝不是一个路子上的。
我想,曹公少年家道落败,中年成书,丧子,潦倒残生,我认为命运给了他一个隔岸观火的绝佳位置,凄冷落寞是一定的,但也相对客观,这才成就了《红楼梦》的集大成;张爱玲虽看起来和曹公家世、经历都有相似之处,但她青年成名,又恰逢中国文化、政治上最动荡的乱世,如果她那个圈子是一场逆家国历史之颓势的“烟火秀”的话,张爱玲自己是要首当其冲的,她的视角是处在人情世事的风暴中心的。所以曹雪芹所观的人生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而张爱玲所感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爬满了虱子”;两位大家对于“繁华”的感知是相似的,但对于“繁华”的反面却理解不同。私以为,曹雪芹着笔在“不忍”,而张爱玲刻画于“不堪”, 这是我自己读他们小说作品的一点感悟,也不一定准确就是了。不知MM怎么想?
不过我的确是没有看过《红楼梦魇》,就此把它列入书单,希望看完后不要打脸,哈哈。
对于“索隐派”呢,我其实还是会听一听的。毕竟我一直认为社会学科里“事实”是常见的,但“真相”往往不止有一个,如果看到跟文本离得太远的说法,正如MM所说,我就当听故事了。讲得好的点个赞,讲得不好的就当训练了一回自己的逻辑推理,也欣然关掉就是了(对,我大多是用“听的”,哈哈,平时能坐下来看书的时间太少,读书又太慢,自己都厌弃自己了)。
MM那个黛玉公子的想法也可以好好推敲一下,说不定也能得一篇好故事的!
对于刘心武的“秦学”,老实说,好些年前跟着《百家讲坛》也饶有兴趣地听过一阵。毕竟秦可卿这个角色在说中存疑太多,如何能和贾家结亲,如何能受万般宠爱,如何能得故此高规格的丧礼,如何能与贾珍有乱伦之情......我自己真是解不了啊,所以听他这么一说似乎也是合些情理的,就姑且保留了。
另外我还看过一个比较能接受的观点就是秦可卿很可能是秦业的私生女(似乎来自欧丽娟老师),这样也还能解释为什么秦业会收养孤女,而可卿为何能嫁给贾蓉。
当然,这些说法大抵都没有什么直接的文本证据的,但是也不和文本发生正面冲突,所以我都保留了,只是不能信实了。
不过MM说的那种硬把自己的猜想当真理的态度的确可恨,哈哈。
要说到刘心武对贾元春的猜想我就不能认同了。我没有看过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但就凭他在讲座上谈到的那些也太流于穿凿了些。比如他说可卿之死是因为元春告密,而元春封妃也是告密立功之果,我听着就越来越古怪了。元春怎么看都是四平八稳之人,这样编排和人物秉性相去太远了。听MM说他写皇帝拉元春为自己挡刀这一情节就不太高明,这很不像《红楼梦》的节奏。我觉得在《红楼梦》里就几乎没有“飞来横祸”这要硬生生推着情节走的狗血桥段,什么灾祸都有事先铺垫,都是匍匐着缓缓而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甚至也都在意料之中,只是在当事人的“意识”之外而已,这才正是披露了寻常人短视和侥幸的“祸根”,才是《红楼梦》具有普遍意义的珍贵之处。MM这么提到了,我是看还是不看呢?哈哈
我也不是中文系的,是美眉猜的新闻系的。不过我们两个系很多课都一起上的。比如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等等。我其实是越上这些课越发现我对中文更感兴趣,对新闻的传播学啊什么的兴趣缺缺。后来工作也是觉得中文的那些课其实受益更多。新闻的专业课,其实没什么可学的,都是技工一样的条条框框,全靠实践。
和正经中文系的同学比,我还是半瓶子晃荡啊……美眉虽然说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但我觉得你比我这半瓶子水的文字功底还好啊。我是觉得文字上是要讲天赋的,美眉的天赋远高于我呀。
另外,好羡慕你学英文的,身在美国,英文小白的我好抑郁。每次和人讲话努力搜索英文单词时,脑海里都是摩登家庭里的一句台词,不知道美眉看过这个美剧没有,“你根本不知道我在说自己母语时有多聪明”,哈哈哈。
美眉可以融会贯通中文和英文,其实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就远超一般人了。
cristal2011 发表于 12/2/2016 7:07:0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82132#73482132][/url]
哈哈, 我以前也是对文学和写作的课最感兴趣,其他的什么翻译理论、语言学什么也都是当工具课听一听,不过“小海绵”如我只要有专业课的老师在台上讲我都拿着本子恭恭敬敬地记,倒是政治思想什么的课都逃掉逛街看剧去了。现在想想国内上学时修课应该多选一些国史文学的课,也省却现在再来啃书的时间了。
说是英文系的,但可能就是写文章略比其他人强一些,也是受的训练多一点而已。语言运用就是个熟练工种,练得多就会用得巧,我和我老公成天在家里就说家乡话,连普通话都不说,又是宅男宅女一对儿,哈哈,我的听说也未必比华人上好些非英语专业的朋友好的。
文学性语言的话就的确有天赋之分,但文学总的来说也是个综合成就,与个人的后天际遇、努力、思想建构、文化成分都密不可分。MM不必自谦哈,你的文字功底扎实自不必说,光是你采访过那么多作家就让我钦佩不已啦~~~
我和美眉就配合着提问采访。嗯,鉴于曹公一定是个颜控,不知道美眉怎样,我是不行的,化了妆也就不丑而已。如果美眉颜值好就最好了,如果也谦虚低调,那咱们就得再带上个颜值超高的妹子或小伙子,嗯,要吸引曹公多回答问题,延长访问时间嘛!
嗯,感觉咱们此行已经提上日程,马上可以出发的节奏了呢!
cristal2011 发表于 12/2/2016 7:17:5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482218#73482218][/url]
哈哈,外貌上MM过谦啦。没有见过MM真容,但打量着身形气质应是不错的。
我自己素颜算不得美女,但化个妆,穿个衣也还能捯饬个大方得体吧,哈哈。 要见曹公的话我俩自然还要用心妆饰一番的,才对得起多年以来对他老人家的景仰崇敬,但咱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哈,曹公尚貌但更重情呀,是也不是呢?
关于曹公颜控一事,我也有些问题模模糊糊没仔细想明白过。
要说曹公爱怜、甚至着重强调书中女儿的美貌那是肯定的,在他心里,美貌似乎是一个绝对价值。但我倒想着曹公未必是“脑残”颜控哈,因为在他心里除了美貌之外,价值也是多重的。
比如,书中有好些长得好,但并不可爱的角色,比如贾雨村,夏金桂等等。也有好些长得不好甚至丑陋,但实为人中上品的人物,比如刘姥姥,还有俩个最重要的角色“赖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就好像庄子也有“奇(畸)人”之说。
我有时也在想,贾府是什么地方啊,怎么世上所有的钟灵毓秀都藏集其中呢?别论小姐了,就是丫鬟里也是个个出挑,人人俊俏。
直到宝琴、岫烟、李纹、李绮刚来的时候宝玉对着怡红院众人感叹了一句:“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如今我又长了一层学问了。除了这几个,难道还有几个不成?”可见曹公似乎也是知道天地之大,山外有山的,就连黛玉宝钗不也被宝琴给比下去了吗?
这样我就不得不想问一问,曹公笔下的美女们,美貌的绝对值到底有多高呢?是真的小说家有意言之,群钗个个如神似仙,误入凡境呢?还是曹公无意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物原型的情意,所以情人眼里出西施呢?
我自己的感受是,如MM所引《牡丹亭》“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所述,“情”自然是可以因美貌而起,但必定要“往”才能“深”的。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譬如我看到一盆蝴蝶兰,觉得绚丽美好深获我心,于是买回家来好好赏玩。谁知这一两年来就再没再开过花了,但我还是定时浇水,觉得虽无花,但就是叶子厚厚绿绿的也是好看的,连跨城市搬家也不忍舍弃,哈哈,可知是动了情了,也“一往而深”了。
再如我自己眼里的老公吧,虽然客观来说也不算难看,但在我心里千千万万的人都没有他看起来顺眼呢(这可不能告诉他),哈哈,这不是“情人眼里出潘安”么?
就好像好些明星五官细节都几乎无可挑剔,但看着就是不让人觉得“美”;但有些演员虽然五官好看得没那么“标准”,但带着戏中角色的精气神就是让人觉得心生怜爱(这个可以举例,好像霍思燕《少年天子》里的董鄂妃)。所以在我这里,美貌固然是可贵的(我和MM一样,上街也总是喜欢打望美女的),但总是气质神情更“动人”一些,若再掺入些“情意”,那就更是“可疼可爱”了。
我想,人都说四十岁之前相貌是爹妈给的,四十岁之后相貌是自己挣的,我是深以为信的。在《红楼梦》这里,由于前面部分书中人物还在青春年少之际,各自阅历还不够,无情无绪地,所以外貌就是最容易凸显的“价值”了,但我想如果《红楼梦》的时间轴再拉长一些,等到人物的阅历丰富了,其见识、智慧、性情等都能得以淬炼出新,那么书里对外貌的“重视”会不会也随之淡化一些呢?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