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小孩为啥都不戴红领巾。
图南家里没菜,一顿吃一斤多夸张了吧,老一辈人说长三角地区经常去乡下买点猪肉鸡蛋,水域发达还能弄到鱼虾,即使困难时期也没有吃的特别差。
困难时期没吃的是不需允许自己家里种,最严的时候自家院子里都不许种。现代人觉得海鲜好, 那时候不值钱, 一斤鱼不一定能换一碗饭,长期不吃饭只吃鱼人受不了。
剧里那时候已经放松好点了, 差的时候好多城里人返乡,因为城市物资供应不上。
对呀,78年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管控没那么严了,我的意思是说他家饭桌上应该能弄到别的菜的,不至于天天吃蛇瓜。
回复 122楼 foreverf 的帖子
对呀,78年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管控没那么严了,我的意思是说他家饭桌上应该能弄到别的菜的,不至于天天吃蛇瓜。
我刚看到这, 为了省钱?为什么说臭?是需要粪肥吗?
估计就是拿自家的新陈代谢排出物浇上去当肥料。我记得抽水马桶普及以前,家里都有马桶痰盂晚上用的,不至于要出门上公厕。
这剧里感觉不少地方像80年代,尤其是穿衣打扮,不像刚结束文革的时候。
很快八十年代了吧。从全民都是灰黑到各种各样不知道过了几年。
那时候花那么多钱买电视机真是不划算, 没几年就不稀罕了
喜欢这个剧的氛围,都是暖暖的阳光或者灯光的场景。 实在受不了美剧韩剧阴天,黑漆漆的色调。
小人物的简简单单的故事,却带来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回头看,很多不解。但身处当时的环境,谁能预测未来呢。
换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也是太多的无奈。
宋莹一家的正能量是这个剧的小太阳。
好久没看到这么温馨的家庭剧,剧的7080年代的氛围感很真实,没有一个演员让人出戏。小院的这种邻里家常,看着就让人暖暖的。虽然不像1988那么全员无坏人,但整体基调还是好人为主。小说中的名场面都复刻得很好, 林栋哲功劳大大的。
钩起了很多久远的记忆,好多的老物件。电视机,自行车。还记得好多小孩学自行车都是用28的大车,要扭着才能够到脚蹬子。
收获十月这些当年的最好的文学刊物。好记得看的第一篇王朔的小说就是在杂志上看的,不过不记得是什么杂志啦。
看到鹏飞,想起当年很火的孽债, 就是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那首歌的,也是讲知青返城, 但主角们是几个被遗弃然后到上海找父母的孩子
到底了
HOT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