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问题啊。
那个阿妹其实也算是思虑挺周全的了,居然都考虑到了什么农村孩子多,不如纺织厂跟城里孩子恋爱好。我觉得也不能说她太短视,她已经在她的认知范围做到为孩子思虑相当周全了。后面时代的变化谁又能说得准。
当年考大学的也想不到会文革。活着这一部小说讲得很透彻了。我们大部分人其实就是随大流,很多时候看运气的,大势如何有几个能看准的。很多时候,平安的活着就不错了。
如果按照书中的时间线的话:
一串爆竹在不远处突然炸开,鞭炮声此起彼伏,淡淡的硝烟味在小巷中弥漫,1982年的春节即将到来。
她只是光为她自己的女儿小敏着想了,根本没考虑芳芳和小军啊。小敏成绩不好,如果芳芳上了一中,小敏只上个职高,差距那么大,她没有面子; 芳芳上中师,小敏接棉纺厂的班,只有一个名额,她想给小敏。
最过分的是,老吴居然到学校把芳芳的志愿从一中改成了中专!!
有后妈就有后爹
嗯。我说的就是从她自己亲生女儿角度。
其实也许她也算还行吧。那个年代资源紧缺。几个孩子关系我看也还算好。他俩就是搭伙过日子,总归不能让一方吃了亏。那个年代读中专也正常,好的中专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都高。好像蒋雯丽演的一个什么片子,她就知道打扮,孩子吃不饱她都不管,还都是亲生的。。
这种事有时候很难说, 开始几年中专大学国家都包分配, 而且一般都是分配回原地。
有亲戚就是没考上大学, 上了中专, 分别分配到了当地广播电视局和银行, 待遇都很好, 几十年都挺好。考上大学的因为大学毕业晚,毕业就不包分配了, 找的工作单位不理想, 分房福利也没赶上,还赶上下岗什么的。
还是命吧,林工也说过他的大学同学因为专业分配到了山沟沟里待一辈子。他有点儿宿命感顺其自然的样子。
总的来说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应该比较金贵,进到企事业单位还算香饽饽,要是人情练达一些往上走还是相对容易。中专生除了这些铁饭碗的事业单位,到了厂子里后面也是下岗的不少。
回复 228楼 的帖子
还有最近考上重点大学留一线城市了,错过了老家拆迁红利的。有的农村拆二代那可是相当可观,都是没考上大学留在村里的。
不过早一批上大学的应该都还行吧。毕竟大学生金贵。
林工说的没错如果他们不能负担珊珊的高中大学费用,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没有立场插手人家的家事。玲姐虽然看不惯,但她外甥来过个暑假她不是还去要口粮费么。想是一回事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林工是在背后默默托着大家的人。
嗯。看到后面了,庄老师的作用还是很大的。那个什么阿妹真的把孩子给坑了。
高考是最公平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惜现在这个机会也慢慢不大了。教育资源地区差异巨大,家庭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大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庄老师这样掏心掏肺的好老师。我很幸运当年学校里基本都是这样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我们当年真的随时随地找老师问问题,老师都住在学校边的家属院。跑都跑不远。甚至有时候都不是问问题,就是纯聊天,老师也就陪着我们。等我们都考了大学,我们老师请我们吃了一顿。当年也不觉得怎么样,现在想想逆天。老师的老婆孩子估计都烦死我们了。那些单身的住在教工宿舍的年轻老师,也估计都被我们耽误的没办法谈恋爱了,自动实现晚婚晚育。
庄老师除了愚孝,其他还是挺多优点的。看到后面在青春期恋爱这块他竟然是相对开明的那个,我记得他刚出场时很教条的说了一堆迂腐的话。
到底了
HOT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