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不同的语言模式是非常自然的事,比如一般北京人对外地人尽量说正经普通话,对大院里的同伴又是介于普通话和北京话之间,可是对胡同里长大的同学说话就特别放任儿话音和吞音。所以演哪里的人要当地的人感到真是那么回事人物就立起来了
切换不同的语言模式是非常自然的事,比如一般北京人对外地人尽量说正经普通话,对大院里的同伴又是介于普通话和北京话之间,可是对胡同里长大的同学说话就特别放任儿话音和吞音。所以演哪里的人要当地的人感到真是那么回事人物就立起来了
qianlong 发表于 2022-10-13 12:43
看来我属于非正宗的北京人,只会普通话,不懂怎么转换。倒是看到其他地区的朋友在家乡话和普通话之间转换自如。
看来我属于非正宗的北京人,只会普通话,不懂怎么转换。倒是看到其他地区的朋友在家乡话和普通话之间转换自如。
橘檬居 发表于 2022-10-13 18:48
那你住的地方可能人口成分比较单一,当一个学校里既有胡同的也有大院的口音就有分别。
叶老师也会在上网课时切换到汉普。
那你住的地方可能人口成分比较单一,当一个学校里既有胡同的也有大院的口音就有分别。
qianlong 发表于 2022-10-13 21:15
我也只会普通话。一是环境比较单一,还有就是自己语言能力一般。
看到很多人方言普通话根据对象切换自如的。 一般人的普通话都有点当地口音,很有意思。
海菲(小文妈)一口标准普通话我看了就有点出戏。主要是和剧里其他人不搭,还有就是经历了那么多,我看不出她的沧桑感,后来她在汽车里着急起来四川话出来了,就对味儿了。 其实她演得还行,主要是电影里其他演员都蛮厉害的,显得她弱了一点。
父母和周围同学的家长都来自五湖四海,很少有老北京,真是都没什么京腔。确实很羡慕会说方言的人。北京人就没有这种自豪感,也缺少老乡之间的亲密。
现在觉得方言的影视作品很有味道。像《山海情》虽然算献礼剧,配了方言还挺有看头。朱一龙的普通话很标准,又能有机会用家乡方言演出,《人生大事》拍得值得。
父母和周围同学的家长都来自五湖四海,很少有老北京,真是都没什么京腔。确实很羡慕会说方言的人。北京人就没有这种自豪感,也缺少老乡之间的亲密。
现在觉得方言的影视作品很有味道。像《山海情》虽然算献礼剧,配了方言还挺有看头。朱一龙的普通话很标准,又能有机会用家乡方言演出,《人生大事》拍得值得。
橘檬居 发表于 2022-10-14 01:07
同乡会非常多,但没什么北京同乡会,原因就是北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有的还比较认父母以前的家乡,觉得自己是北方人或南方人。现代社会更是流动性大,在一个地方长大,另一地方上学,再换个地方工作,其实各个地方都在一个人身上打下烙印。地方认同感随现代发展的程度而下降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