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猜测白玉兰得主的,开始我觉得谁得都会挨骂,因为张颂文不在提名上,后来澄清是制作方(爱奇艺)没报。每个剧只限报几项,报了电视剧,导演,编剧,最佳男主后已经没有名额了,这真是第一次听说。说张的戏份应该是男主,但是一般男配是反角可以得奖,男主是反角基本没有过得奖的先例,所以给张提名也是浪费名额。我怎么觉得这种解释很牵强啊。
河边质量肯定很不错。我现在就希望美国这边能进。但美国艺术片的院线只有大城市有少量。我在的地方可以开车到一个这样的艺术影院,在喜欢看艺术片的观众里很出名,我在那里看过不同国家的故事片或记录片。和大众片不同,给人新鲜感,挺开阔眼界的。Rotten Tomato的专业影评人的TOMATOMETER现在是83%, 还不错。
河边质量肯定很不错。我现在就希望美国这边能进。但美国艺术片的院线只有大城市有少量。我在的地方可以开车到一个这样的艺术影院,在喜欢看艺术片的观众里很出名,我在那里看过不同国家的故事片或记录片。和大众片不同,给人新鲜感,挺开阔眼界的。Rotten Tomato的专业影评人的TOMATOMETER现在是83%, 还不错。
qianlong 发表于 2023-06-02 11:10
以前没太注意过我这边的艺术影院,有一次看到一家放了巩俐那部《兰心大剧院》,那大概就是艺术影院。好多入围三大的影片表现手法与众不同,令人回味。以后会注意一下这些影院的片子。
昨天看了余华老师的一则轶事。
”我的祖父曾经拥有200多亩田地,从祖上继承过来的,他没有继承勤劳节俭,热衷吃喝玩乐,到1949年的时候差不多把田地卖光了。就这样,他把地主的身份卖掉了,而买田人成了地主,在此后被不断批斗,他们的子孙也是不敢抬头走路。父亲很幸运,我也很幸运,我和父亲都应该感谢我祖父不是一个正经人。“
很啼笑皆非的荒诞感,有些明白为啥《河边的错误》的宣传语是:”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也明白了他的小说中的荒诞感大约来自何处。
没看过电影正片,但从预告和片段,以及观影反馈看出来, 这个电影很好地呈现出了小说的这种荒诞, 很有余华的味道,对这样一部高难度作品的影视化,味道对了,就已经相当厉害了。
主角马哲,延续了朱一龙演绎人物的一贯功力:非常有真实感,特征明显,人物鲜活,且符合原著的基调,朱一龙纸片人3维化能力堪称一绝。
有趣的是,近几年朱一龙塑造的几个纸片人:吴邪、林楠笙、马哲,可巧都是原著中有些面目模糊的。吴邪可能是作者描述角度的问题,很多读者没能从书里GET到主角的魅力,看了剧才发现原来狗里狗气的小三爷真太吸引人了,难怪名副其实的团宠。 林楠笙在小说里仿佛一个连接各个事件的摄像头,看起来人人都爱林楠笙,但却单薄得没什么理由。连作者都说书里最出彩的是顾慎言和蓝小姐(我读完小说的确是这个感受)。马哲由于篇幅短,加之对人物的描写没怎么涉及性格的 ,看完之后更像一个符号。
朱一龙对人物的加工和二次创作,赋予了角色血肉和灵魂,仿佛吹口仙气似的,让角色活了。
昨天看了余华老师的一则轶事。
”我的祖父曾经拥有200多亩田地,从祖上继承过来的,他没有继承勤劳节俭,热衷吃喝玩乐,到1949年的时候差不多把田地卖光了。就这样,他把地主的身份卖掉了,而买田人成了地主,在此后被不断批斗,他们的子孙也是不敢抬头走路。父亲很幸运,我也很幸运,我和父亲都应该感谢我祖父不是一个正经人。“
很啼笑皆非的荒诞感,有些明白为啥《河边的错误》的宣传语是:”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也明白了他的小说中的荒诞感大约来自何处。
没看过电影正片,但从预告和片段,以及观影反馈看出来, 这个电影很好地呈现出了小说的这种荒诞, 很有余华的味道,对这样一部高难度作品的影视化,味道对了,就已经相当厉害了。
主角马哲,延续了朱一龙演绎人物的一贯功力:非常有真实感,特征明显,人物鲜活,且符合原著的基调,朱一龙纸片人3维化能力堪称一绝。
有趣的是,近几年朱一龙塑造的几个纸片人:吴邪、林楠笙、马哲,可巧都是原著中有些面目模糊的。吴邪可能是作者描述角度的问题,很多读者没能从书里GET到主角的魅力,看了剧才发现原来狗里狗气的小三爷真太吸引人了,难怪名副其实的团宠。 林楠笙在小说里仿佛一个连接各个事件的摄像头,看起来人人都爱林楠笙,但却单薄得没什么理由。连作者都说书里最出彩的是顾慎言和蓝小姐(我读完小说的确是这个感受)。马哲由于篇幅短,加之对人物的描写没怎么涉及性格的 ,看完之后更像一个符号。
朱一龙对人物的加工和二次创作,赋予了角色血肉和灵魂,仿佛吹口仙气似的,让角色活了。
snow416 发表于 2023-06-02 21:56
所以余华写”活着“是受到他家族命运的启发。葛优那个角色的原型就是他祖父,整个作品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荒诞感。看着很土,其实拍得很高级,拿住了那个劲。老谋子后来再也没能超越“活着”。
从河边的影评可以看出观影的人进去了。有影评说这个电影让观众凝视着马哲在凝视的深渊,而这个深渊也回瞪着他。
即他在探索黑暗,而黑暗反过来也吞噬了他。是很有哲学意义, 会令人回味的一部电影、
是的,看观众看完都很有讨论欲,蛮有后劲的片子。
就是很多观众最后也不知道谁是凶手,这和小说的感觉一致,主创厉害的👍
snow416 发表于 2023-06-03 00:04
余华就不是在写一个侦探小说,好人,坏人,抓住真凶。他要写的是人心和外界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最后谁是疯子谁是凶手变得越来越模糊。他写的时候是后文革反思时期,疯癫的环境能使正常人变成疯子,而最后正常和疯子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谓“正常”是多数人的norm,当是非被全面颠覆,正常和异常就难以判断了。“活着”里,败尽家产好吃懒做的变成了革命的无产阶级,应该有尊严的医生变成只想吃口饭的乞丐。
余华就不是在写一个侦探小说,好人,坏人,抓住真凶。他要写的是人心和外界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最后谁是疯子谁是凶手变得越来越模糊。他写的时候是后文革反思时期,疯癫的环境能使正常人变成疯子,而最后正常和疯子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谓“正常”是多数人的norm,当是非被全面颠覆,正常和异常就难以判断了。“活着”里,败尽家产好吃懒做的变成了革命的无产阶级,应该有尊严的医生变成只想吃口饭的乞丐。
qianlong 发表于 2023-06-03 12:45
是,谁是真凶不重要。余华小时候因为父母在医院工作,经常呆在医院,见多了生死,而且经历了那个荒诞的年代。他的小说描写暴力,死亡,宿命的很多。他文革时还是青少年,却能写出这样令人震撼的作品,真是天才。期待年轻一代电影人对余华小说的诠释。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