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热门

阅读顺序

深色模式

字体大小|

搜索
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8
贴子6489
魅力8578
注册时间2005-03-25

aisingioro_fox

只看楼主

[推荐] ZZ 鄭振煌教授: 佛教人生觀,悲智雙運

1599

3

2009-03-04 14:46:00

zt zt zt


http://ged.asia.edu.tw/Fagu/%E4%BD%9B%E6%95%99%E4%BA%BA%E7%94%9F%E8%A7%80-%E9%84%AD%E6%8C%AF%E7%85%8C.pdf

看考古和罗列名词解释,还不如看这篇,言简意赅,集中高效

(本人水平低下,该文中若有误导之处也看不出来,读者自行决断,后果自负)

==================

佛教人生觀,悲智雙運

演講:鄭振煌教授


學歷:台大外文系/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


經歷:中華慧炬佛學會專 任 教授


   台中市慈光圖書館、 李炳南 居士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  


   大慈寺董事  


   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佛教力行學院副院長  


   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祕書長  


   世界佛教僧伽會顧問


   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團結委員會主席


大學時即活躍於佛學社團,擔任臺大晨曦學社社長,親近 海內外佛教高僧大德,尤其受教於臺中蓮社導師李炳南教 授及「慧炬」創辦人周宣德教授,得益尤大。研究所畢業 後,一度任教於大學、佛學社及佛研所。未久出任慧炬聯 體機構副董事長,實際綜理行政及編務,旋參與組織成立 慧炬出版社、慧炬通訊社、中華慧炬佛學會等法人組織, 推展佛教現代化、國際化、學術化、生活化;經常於臺灣 及東南亞、美加各地舉辦各種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 鄭居士修習佛法三十餘年,悲智雙運,解行並重,每 抽暇至各佛研所、各道場、學佛團體等單位弘揚佛法,法 雨普降,均霑甘露。 鄭居士不僅飽覽群經,深諳奧義,其中、英文造詣亦 屬爐火純青;除常發表文章外,已譯成佛學名著《了義炬》 《觀呼吸》、《人生錦囊》、《學佛釋疑》、《西藏生死書》 《心靈神醫》等十餘部。此外,其口譯功夫亦堪稱一絕,曾 為達賴喇嘛、一行禪師、葛印卡大師擔任即席口譯。



世界化的佛教

佛教由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 624-544BC)創立於公元前第六世紀的印度。佛
滅後,經三次結集,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King Asoka)遣高僧至各地弘法,而成世
界性宗教。

印度佛教於1202AD滅亡,至公元1893年始有斯里蘭卡僧護(Sanghapala)法師創立摩訶
菩提學會,努力復興印度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三世記傳入斯里蘭卡,後再傳入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地,屬於上座
部一切有部銅鐷系,以巴利文三藏為本,通稱南傳佛教。

佛教於公元一世紀經中亞細亞傳入中國,後再傳入越南、韓國、日本等地,屬於大乗,
主要從梵文及西域文三藏譯成中文,通稱漢傳佛教。

佛教於公元第八世紀傳入西藏,後再傳入蒙古、俄羅斯等地,亦屬於大乘,行持注重三
密相應,主要從梵文三藏譯成藏文,通稱藏傳佛教。

今日佛教分成南傳、漢傳、藏傳三大傳承,因文化背景、地理環境、民族性等差異,各
有其思想特色和修持法門,人生觀亦非全然相同,但不離智慧和慈悲二大主軸。今以漢
傳佛教為主,略述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是「宗」「教」,不是「宗教」

佛教既是「宗」「教」,也非「宗教」。

「宗教」一詞譯自英文religion,而英文religion源自拉丁文religare或religio, 意
為「回到源頭」或「與源頭結合」。佛教的基本理論是「源起」:萬事萬物都是眾因緣
和合而成,非由一因所造,亦非無因而生。所以,佛教不是這種定義下的「宗教」。

漢傳佛教有「宗門教下」之語。宗的意思是安心、觀心、用心;教是安心、觀心、用心
的方法。佛教是心地法門,主張「三界唯心造,萬法唯識現」,人生宇宙都是心意識的
作用,離開心意識,一切皆無意義。佛教的內涵,都是在說明安心、觀心、用心的方法
,也鼓勵佛弟子安心、觀心、用心。安心、觀心就可以證悟人生宇宙的真理,離苦得樂
;用心就可以發揮智慧,慈悲濟世,令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佛教是這種定義下的「宗
」「教」。

佛教的人生觀無非「宏宗演教」。

佛教Buddha-sasana:悲智教法

佛教一詞是梵文Buddha-sasana的翻譯,實非英文的Buddhism,因為Buddhism隱含教條、
教誡、主義的意思,而佛教絕非教條、教誡、主義,它純粹是一種人生宇宙真理(智慧
)、離苦得樂(慈悲)的教育。

Buddha音譯佛陀,簡稱佛,意為智者、覺者。智慧有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之分;出世
間智慧又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道種智。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個範圍。智慧
是佛教的人生觀,度煩惱障;覺悟是佛教的宇宙觀,度所知障。

Sasana意譯教法,是人生觀、宇宙觀的教育。

簡言之,佛教Buddha-sasana是有關智慧、覺悟的教育,其宗旨在「破迷啟悟、離苦得樂
」。

佛教人生觀的特色

佛教的人生觀至少有下述六種特色:

一、 是實觀,不是悲觀、樂觀。

佛教觀察人生宇宙的實相,稱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受皆苦、諸法無我。如果體證三
法印,永遠解脫煩惱和無明,則得「涅槃寂靜」,合前三法印為「四法印」。

諸行無常是指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虛幻不實、變化無常。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萬事
萬物(包括因、緣、果的每個過程)都不斷在改變,所以不必執著,事實上,想執著也
執著不了。

諸受皆苦是指諸行既然無常,什麼也執著不了,一執著就必然痛苦。眾生大多是執著的
,所以是諸受皆苦。苦有三苦、八苦、八萬四千苦之分。三苦:苦苦(身心粗重的苦)
、行苦(諸行無常的苦)、壞苦(有為法必壞的苦)。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
、怨憎會、求不得、憂悲愁惱五蘊熾盛。八萬四千苦泛指生死過程中無量無邊的苦。

諸法無我是指萬事萬物都無自性空,都依賴其他因緣而存在,沒有自我的獨立性質。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不常、不一、不主、不宰的,如果執著為常、一、主、宰的,即是顛
倒妄想、無明、煩惱。體悟三法印,智慧顯發,放下妄想執著,內心即安詳和諧、常樂
我淨,這種境界稱為「涅槃寂靜」。

觀察人生宇宙的真相,可以得到三法印的結論,如果勤修戒定學,必可證悟四法印。佛
教是如實觀察萬事萬物,不昧事實,既非悲觀,也非樂觀,而是實觀。

二、 是緣起論,不是無因論、自然論、唯物論、唯心論、心物合一論、二元論、多元論
、鬼神論。

探討萬事萬物的生滅原因,不外乎有因論、無因論二種。

無因論是指毫無原因可言,完全是突然生滅的,或自然生滅的。

有因論有一因論、二因論、多因論三種。一因論有唯心論、唯物論、鬼神論三種,認為
萬事萬物的生滅都是由心、物或鬼神所決定。心物合一論主張心物合起來,造成萬事萬
物的生滅。二因論主張萬事萬物的生滅本源,有二個不可改變的元素,可以指心物或其
他。多因論則是主張萬事萬物的生滅本源,有三個以上不可改變的元素。

佛教觀察萬事萬物的生滅,發現源自眾多因緣條件的和合或離散,而這些因緣條件又有
其因緣條件,並無固定不變的元素,這種萬法的根源理論稱為緣起論。「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從時間看緣起論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從空間看緣起論是「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從相對看緣起論是「果仗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


佛教揭開宇宙的真理是緣起論,而人生的真理則是「業感緣起」。業是身、語、意三種
造作及其結果,相當於力學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人生的命運完全由自己創造,是「
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

三、 是自我負責,不是委諸鬼神。

遠古時期的人類,面對不可知的大自然和洪水猛獸,倍感生存遭到威脅,不安恐懼油然
而生,亟需心靈上的依靠。有人感應到神秘力量,稱為天啟,把個人的命運委諸鬼神,
個人完全做不了主。

釋迦牟尼佛圓修戒定慧,以完全平靜、完全客觀、整體全面的心境觀察人生宇宙,發現
人生宇宙的一切唯心造,善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觀心者永處纏縛。這種人生觀是操之在
己的,外力只是助緣,內心才是主因,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這是人本的人生觀,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這種業感緣起的人生觀,帶給人類希望的曙光。

四、 是自力解脫,不是他力救贖。

渺小的個人,面對生老病死的必然、風雨雷電的無常、宇宙萬物的神秘等無奈,經常會
有束手無策的乏力感,就把個人的苦難交給鬼神、風水、星宿等外力,認為透過祈禱、
祭祀、諂媚等方式,就可以獲得外力的垂愛而救贖。

佛教的業感緣起論,認為個人的身語意業形成個人的人生宇宙,眾人的身語意業形成眾
人的人生宇宙。任何救贖都要從改變身語意業開始,而身語意三業中又以意業為主。意
業就是起心動念,心念主宰著語言和行為。把心照顧好了,等於把語言和行為照顧好了
;把語言和行為照顧好了,等於把人生、世界照顧好了。照顧好自己的心,是每個人都
應該辦得到的事。解脫煩惱痛苦還得靠自己,自助人助,「人必自救,而後人救之」。


五、 是心內求法,不是心外求法。

佛教發現真理、解決煩惱痛苦之道,都是從內心探索而得到,絕非心外求法。心是身之
主,也是人生和宇宙的核心。人是透過心去感受、認識、詮釋人生和宇宙的。有什麼樣
的心,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和宇宙。心出了問題,人生觀和宇宙觀也會隨著出問題。解決
了心的問題,等於解決了人生和宇宙的問題。

佛教是有關心靈的科學。唯有心內求法,才能究竟解決人生和宇宙的問題。

六、 是三輪體空的慈悲,不是有所得的愛與施。

佛教修行的目的,不只在求自身的破迷啟悟和離苦得樂,更要推己及人,讓其他眾生也
能破迷啟悟和離苦得樂。在利他的過程中,佛教強調必須有空性的思維,即三輪體空的
心態:全然放下布施的自我、受施的對方、所施物。如此的布施,才是清淨施,心中了
無罣礙,解脫自在。有所得的愛心和布施,出自於比較和憐憫,讓布施者和受施人的內
心都有所期待,無法任運解脫。佛教修持的終極目標是涅槃寂靜:心中了無塵埃。如果
想獲得永恆的內心安詳,就必須三輪體空的慈悲行,而非有所得的愛與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4 14:49:51编辑过]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8
贴子6489
魅力8578
注册时间2005-03-25

aisingioro_fox

只看楼主

2009-03-04 14:46:00

業感緣起的人生觀

佛教對於人生宇宙萬相的通透觀察,得到緣起的無上真理。以涵蓋層面的淺深而言,緣
起可分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真如(法界)緣起等種類。今以最基本的業感緣起,說
明佛教人本思想的人生觀。

人生的苦、樂、清淨各有不同,有人苦多樂少,有人苦少樂多,修行人才能內心清淨,
解脫苦樂的起伏不定,常樂我淨。這些人生際遇,完全由個人所造業的性質而決定:惡
業感苦果,善業感樂果,清淨業感涅槃果。

「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從業力的造作,到果報的呈
現,其中有錯綜複雜的異熟過程,因為業力會深植於內心深處(阿賴耶識),彷彿種子
,在其他助緣促成下,必有發芽、成長、開花、結果之日。人死後,心識離開肉體,在
業力習氣的推引下,又會往生與業力相應的道,因而死而後生,輪迴不已。三世六道輪
迴的理論,就建立在業感緣起之上,而修行的功夫則是「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清除心中的業力習氣,便可涅槃寂靜。

業的分類:就性質而言,可分善業、惡業、無記業。就造業的基礎而言,可分身業、語
業、意業。就業力的影響範圍而言,可分共業、別業。就產生果報的力量而言,可分引
業、滿業。就果報現起的必然性而言,可分定業、不定業。

一、 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是動機良善所造的業,惡業是動機不良所造的業,無記業是動機不善不惡所造的業
。業是人生的因,只要因緣和合,就會產生果報。善業感善報,惡業感惡報,無記業不
會感報,清淨業則感清淨的涅槃報。

二、身業、語業、意業。

身語意三業,以意業為起動力。意業是起心動念,又稱思業。起心動念之後,發出行為
(身業)語言(語業),稱為思已業。似乎是無意識的身語二業,其實還是以意業為起
動力,只是快速得不覺察罷了。修行從身語二業的規範(戒)開始,進而安心(定)觀
心(慧),才可創造美好的人生。

三、共業、別業。

個人所造的業(別業),由個人承擔果報;眾人所造的業(共業),由眾人共同承擔果
報。業力所影響的範圍稱為業力圈,業力圈從個人的極小業力圈,慢慢擴大為小共業力
圈、大共業力圈,到整個法界都受影響的極大共業力圈。個人修行可以改善個人的生命
,多人修行可以改善多人的生命,一切眾生都修行就可以改善整個法界的生命。

四、 引業、滿業。

引業指牽引眾生死後的亡靈到三界六道哪一道的業力,滿業指滿足眾生在某一道的福報
、環境等。譬如,牽引亡靈轉世為人或畜生的業力為引業;但是每一個人或畜生的福報
、生活環境、壽命、際遇等都不同,其影響力量就是滿業。引業又稱總報業,滿業又稱
別報業。有情的身、語、意三業,能招引滿二種業果,牽引八識受生死輪迴之苦。

引業是引導牽引的起始業。與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造作強有力的善惡業,熏習所成的
業種子,含藏在第八阿賴耶識,到了業力成熟時,能牽引第八識在六道中,感受一期相
續不斷苦樂總報體。

滿業則是業的究竟,這是缺乏推理作用、又不能潤的前五識思心所造的善惡業,此業雖
亦是由第六識所引起,但不如引業之思強而有力,含藏在阿賴耶識中,到了業力成熟時
,能招感五趣總報的別報。

五、 定業、不定業。

善惡業招感果報有三種定與不定:一、果之定與不定:決定受異熟果之業為定業,受果
不定之業為不定業。二、時之定與不定:時之定者有三種,稱三時業,即現法受業(現
在世作業,現在世引生果報)、順生受業(此生所作業,於次生招感果報)、順後受業
(此生所作業,於次生後招感果報)。三、時與果之定與不定,有四種:異熟定(受果
已定而時不定)、時分定(受果之時已定,而所受之果不定)、俱定(受果、受時皆定
)、俱不定(受果、受時皆不定)。

中道的人生觀

佛教基於業感緣起的理論,發展出中道的人生觀,以戒定慧三無漏學、八正道為基礎,
深化為人生宇宙的本體論。所謂中道,係指不落於兩邊,極平衡,極和諧。這又分為八
項:

一、 知見的中道:正見、正思維。

正見得自深觀人生宇宙的實相,獲知一切皆是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而人生
的一切皆源於自己的身語意業,並非外力所操縱。依此正見思維,即是正思維。

二、 修行的中道:正定、正念。

修行不外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正定是心遠離障礙禪定的五蓋:貪、瞋、疑、掉舉、昏
沈。正念是心不偏不倚,寂寂而惺惺,惺惺而寂寂。

三、 生計的中道:正語、正業、正命。

生計是謀生的方式。正語是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正業是正當的行為,諸
惡莫作,眾善奉行。正命是正當的行業,不僅要合法,還要合乎戒律,不惱害任何眾生


四、 生活的中道:非苦非樂。

修行人要過正道的生活,身心靈和諧健康,既不過分刻苦而違害身心靈的健康,也不可
縱欲而擾亂身心靈的寧靜。

五、 生命的中道:非空非有。

對於生命的態度,既不可偏空,也不可偏有。執著生命的一切為有,必然痛苦煩惱;執
著生命的一切為空,必然頹廢消極。生命現象是確實的有,但是因緣所生,故是空性。
「深信因果、接受結果」是至高無上的生命觀。深信因果是信受緣起緣滅的真理,在因
地上培植善因緣;接受結果是果報現前了,既不可改變,就要當下解脫果報的糾纏,保
持正念,繼續培植善因緣。

五、 生死的中道:非常非斷。

對於生死的態度要非常非斷。常見是宿命論,認為生死恆常不變,容易落入懈怠,不思
長進。斷見是一世論者,認為人一死百了,容易落入「今朝有酒今朝醉」、巧取豪奪不
計後果的現世享受論。佛教認為生死相續,生而後死,死而後生,生死不一不異,前世
與後世亦不一不異,決定的力量是身語意業。覺醒者不貪生怕死,在生死過程的每一個
當下自利利他,不斷提昇生命層次,直至成佛。迷惑的眾生,沉淪生死苦海,或執常或
執斷,無明煩惱。

六、 體相的中道:緣起性空。

大乘佛教提出體相用三大的理論,體是相用的本性,相用是體的顯現。不變(體)而常
隨緣(相用),因緣不同故有種種不同的顯相,不同的顯相就發揮不同的作用。隨緣(
相用)而常不變(體),現象界的一切林林總總,皆不離其本性。如是因(體)緣必然
產生如是果報(相用),如是果報(相用)必然來自如是因緣。智慧慈悲的心(體),
必然產生智慧慈悲的人生(相用);反之亦然。佛教的人生觀以心為主,道理在此。

七、 內外的中道:阿賴耶、真如、法界緣起。

心包太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內外一如。阿賴耶識是集起心,一方面能將身語意業
收集起來,一方面又能在業力成熟時,現起為人生宇宙的顯相。阿賴耶識屬於染汙的分
別心,必然現起為染汙(煩惱無明)的人生宇宙。透過戒定慧的淨化作用(六七(識)
因上轉),清除阿賴耶識中的業力習氣,轉為大圓鏡智(真如、法界),就能顯現清淨
的人生宇宙(五八(識)果地圓),這種人生宇宙的體相用關係稱為真如或法界緣起。

智慧的人生觀

智慧即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生宇宙的真理(因緣果報)。佛教認為人生要想過得美
滿幸福,就必須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智慧,是不偏不倚的,亦即是中觀的人生。

智慧有不同的層面,各層面必須平衡和諧。

一、相對和絕對的智慧。

就人生而言,不離生計、生活、生命、生死四個層面。生計、生活的維持,須要相對的
智慧(世俗諦)才能圓滿;生命、生死的觀照,需要絕對的智慧才能透徹。人生是實際
存在的,是相對的,必須以世俗諦去實現美滿的人生。但如果想究竟解決問題,就必須
以勝義諦去超越相對觀的生命、生死。世俗諦是辨別世間萬事萬物必有善惡、苦樂等差
異;人生不離世間法,必須止惡行善、避苦趣樂。勝義諦是徹知世間萬事萬物的善惡、
苦樂等差異,皆源於不同的因緣,其體性是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的,因而是不善不惡、
不苦不樂的,如此安住於勝義諦的境界,就可以解脫生命的苦痛、生死的輪迴。偏於世
俗諦,生計、生活雖優於常人,仍免不了生命的苦痛、生死的輪迴。偏於勝義諦,等同
不食人間煙火,現實的生計、生活必然不美滿,資糧不夠,無以成全生命、生死。圓滿
的人生,必須取得相對智慧和絕對智慧的平衡。

二、 世間和出世間的智慧。

世間的智慧,來自世間法的學習和驗證,因為是觀察外物而得的,故稱外明,共有四種
:因明(邏輯的因果關係)、工巧明(技巧工藝)、聲明(文學、藝術、音樂等)、醫
方明(衛生、養生、保健等知識)。外明可以了解世間萬象,解決生計、生活的問題。


出世間的智慧,來自內心的觀照,了解「三界唯心造、萬法唯識現」,這種智慧稱為內
明。內明可以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解決生命、生死的問題。

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應平衡,世間智慧是出世間智慧的基礎,出世間智慧則不離世間
智慧。有世間智慧而無出世間智慧,是世間的勝者強者。有出世間智慧而無世間智慧,
則不易生存於世間。兩者平衡,才能成賢又成聖。

三、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道種智

世間智可以成就世間事業,出世間智慧可以成就出世間事業。世間智慧得自觀察世間萬
物,出世間智慧得自觀照內心,觀照有三種:空觀、假觀、中觀。

空觀是觀察萬事萬物皆緣起緣滅,故無自性,稱為空性。空觀得一切智(萬法皆空性)
證真諦(萬法的真相為空性)。得一切智者,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出離世間輪迴。

假觀是觀察萬事萬物雖自性空,卻緣起假有,凡夫迷惑於此故輪迴痛苦,菩薩發大悲心
,救度眾生。欲救度眾生,須知解決困難之道與眾生種性(根器),這種智慧稱為道種
智。假觀得道(法門)種(眾生習氣煩惱)智證俗諦(萬法因緣和合的假相)。菩薩道
修行過程:資糧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加行位(四尋思觀得四如實智,歷
經煖、頂、忍、世第一等四法)、通達位(見空性)、修習位(十地)、究竟位(成佛
)。

中觀是觀察萬事萬物皆緣起性空,緣起故不空,性空故不有,不落空有二邊,萬法當體
即空。就現象而言,萬法不一(皆有);就體性而言,萬法不異(皆空)。中觀得一切
(性空)道種(緣起)智證中諦(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即中道義
)。得一切道種智者,究竟成佛。

慈悲的人生觀

佛教以智慧為解脫煩惱之道,更以慈悲為幫助他人解脫煩惱之始。慈悲是無條件的愛,
無緣(無任何條件)大慈(怨親平等,給予快樂),同體(同理心、自他一如)大悲(
不分彼此,拔除痛苦)。慈悲是布施精神的極致,弭平貧富、苦樂的差距,謀求真正平
等的大同社會。清淨的慈悲,來自圓滿的智慧。在現實人生的層面,慈悲甚至比智慧重
要。空性智慧尚未生起前,還有相對的觀念,這時只能稱為愛心,不能稱為慈悲。等到
愛心全然淨化,泯除一切對待,才能稱為慈悲。

佛教的慈悲人生觀建立在下述原則上:

一、 無慈悲墮惡道。

無慈悲則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無慈悲則不能守戒,多行不善,貪瞋癡慢疑熾盛
,現世不得安樂,下世必墮畜生、餓鬼、地獄,即使倖獲人身,必生邊地,甚至貧賤殘
障。有慈悲則不惱害眾生,現世得安樂,來世往生善道,世世常行菩薩道,究竟成佛。


二、 慈悲的邏輯:自利而後利他。

我執和我愛既傷害別人,又傷害自己。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打開心胸,接納眾生,都
是對治我執和我愛的利器,提供最好的保護,也是一切治療的來源。譬如,罹患癌症或
愛滋病時,若能充滿慈悲心,不僅承擔自己的痛苦,還承擔罹患同樣病症者的痛苦,以
淨化過去的惡業。在精神和身體兩方面,都有助於減緩病情。

三、 慈悲的層次: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

慈悲有三個層次: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

生緣慈悲是以眾生為緣而作慈悲行,如對親友最容易生起慈悲心。法緣慈悲是修持佛法
,法喜充滿,因而作慈悲行。無緣慈悲是不假任何因緣,自然而發慈悲心,利益眾生。

四、 慈悲的修行:慈悲觀治瞋恚,由小而大、由內而外、由事而理。

瞋是五種根本煩惱之一,慈悲正好是對治瞋恚的不二法門,使人心曠神怡,海闊天空,
解脫自在。然而,慈悲固然有天生的習氣,仍須後天的培養,才能穩固而渾然天成。

慈悲心的練習,由自而他,由小而大,由內而外,由事而理,由有相而無相,由勉強而
自然,最後身語意三業皆能體現慈悲心。

修行時,首先發願自己歡喜自在,無憂無愁,然後次第擴及親友、對我們有恩的人、社
區的鄰居、同種族同國家的人、全人類包括仇人、所有眾生、無情世界。

修慈悲觀時,可以借呼吸進行,吸氣時吸進眾生的苦難、焦慮、壓力等負面情緒,在體
內觀想以我們的慈悲智慧淨化之,呼氣時呼出我們的關懷、慈悲、智慧等正面情緒。這
種法門稱為施受法或自他交換法。

施受法可分環境的施受法、自我的施受法、生活情境中的施受法、為別人而修的施受法
等幾種。主要是運用觀想的力量,觀想慈悲的來源,療癒創傷的心靈。

結語:悲智雙運的人生觀

總而言之,佛教的人生觀必須悲智雙運、中道平衡:

一、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理性是智慧,感性是慈悲。智慧勝過慈悲則冷酷無情,慈悲勝過智慧則濫情無智。智慧
可以讓我們認清事實真相,不致盲衝盲撞;慈悲可以讓我們推己及人,同理眾生。智慧
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悲智雙運即是圓滿的佛陀。

二、 解與行的平衡。

佛教是一種了解內心的教法,更是一種了解內心的修行。有解無行,猶如說食數寶,終
無實益;有行無解,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危機重重。解如目,行如足,
解行並重才能平安、快樂地瀟灑人生。

三、 自與他的平衡。

自己先得益處,才能利益他人。自己是煩惱痛苦,絕對無法給予他人快樂歡喜。佛教強
調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己也是眾生之一,自他是平等的,利益他人的當下便是在成
就自己,而損人必害己。自利靠智慧,利他靠慈悲,悲智平衡就可以自他皆得利益。

四、 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的平衡。

世俗菩提心是世間法的圓滿,可以立德、立言、立功,仰無愧於天,俯無怍於地;勝義
菩提心是出世間法的圓滿,可以歡喜、自在、解脫,任運優遊於生死

之間,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二心平衡,頂天立地,出神入化,不迎不拒。

五、 四無量心、四弘誓願、十波羅蜜。

大乘佛教的人生觀,完全體現於四無量心,四弘誓願、十波羅蜜之上。這些法門的修行
是一體不二的,修其一即修全部,修全部即修其一(究竟圓滿成佛)。無法詳述內涵,
僅列條目如下: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十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
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4 14:47:01编辑过]

Huaren
等级等待验证会员
威望2
贴子1539
魅力2626
注册时间2009-03-06

小玉白菜01

只看他

2009-03-22 22:23:00

 
Huaren
等级上士
威望1
贴子1383
魅力1530
注册时间2009-09-05

TOFFEE33

只看他

2009-10-15 23:22:00

不是吧 很恐怖~~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