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市区两天半,在大瀑布半天,corning museum of glass 半天。强烈推荐买Toronto city pass,5个景点我们除了动物园都去了。另外还有legoland。我们住在delta Chelsea,90左右一晚,其他市区的旅馆都贵很多,不过这个旅馆老了点,隔音不大好,设施也比较陈旧。
坐公车地铁,可以买一天10块的pass,包一家四口,很划算的。
我歇几天缓缓,争取你们走之前把游记写出来哈。
我们在市区两天半,在大瀑布半天,corning museum of glass 半天。强烈推荐买Toronto city pass,5个景点我们除了动物园都去了。另外还有legoland。我们住在delta Chelsea,90左右一晚,其他市区的旅馆都贵很多,不过这个旅馆老了点,隔音不大好,设施也比较陈旧。
坐公车地铁,可以买一天10块的pass,包一家四口,很划算的。
我歇几天缓缓,争取你们走之前把游记写出来哈。
谢谢楼上各位,我就是超级爱玩儿的人。可惜现在不能太随心所欲,带孩子玩儿,还得编理由请假,搞不好无意当中教会孩子说谎了。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11 20:34:06编辑过]
上次答应冷水MM要贴点我写的东西。我们这儿6月初一场学生表演音乐会,我做了功课好让大家能对演奏的曲目有些了解。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5 In A Major K.219
比利时小提琴家Arthur Grumiaux 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53wNZJwWY
苏联小提琴家David Oistrakh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udBpU4obG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RULnAsfXc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QXgoJUscc
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是莫扎特的作品里我很喜欢的一首。三个乐章分别是快板、慢板和回旋曲。这首曲子有着莫扎特浓厚的个人风格。机敏而朝气蓬勃,俏皮而轻灵,率真而自制。
莫扎特很少描绘歇斯底里的嚎哭、欣喜若狂的赞美、义愤填膺的反抗。在他的音乐里银铃般清亮的笑声随风飘过,轻轻的啜泣最动人心弦,嘲弄和讽刺远比大声责骂要悦耳。
第一乐章好似翩翩美少年踩着轻快的脚步和同伴嬉戏玩笑,颇有些“当时年少春衫薄”的自得。第二乐章柔缓地诉说心中的凄苦,并不渴求他人的垂怜,听者却忍不住伸出双手拥抱这失意的人儿。口齿清楚,字字坠下珠圆玉润,余音绕梁不绝。理智使得情感张弛有度,情感使得理智骨肉丰满。第三乐章欢愉华丽,小提琴与乐团的对话和谐且充满火花,莫扎特独有的绚丽色彩和骄傲姿态得到完整的展现。
我听K.219感觉宛如初夏清晨在深山里散步一圈之后的神清气爽,安宁和愉悦的情绪能持续很久.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47
Ginette Neveu 和爱乐乐团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ScWmsx5s6o
Jascha Heifetz和纽约爱乐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zcEOKxJnY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tkHV5CU5-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F74i-Y0Eg
西贝柳斯出生在芬兰,写过不少以芬兰时代背景或是民间诗歌为主题的作品。我从少年时代开始了解他的音乐,被曲子里的冷冽和力量所震慑,被他柔和激昂的态度吸引。他象贝多芬一样能够对抗并且战胜自己,却有着更多、更深的无奈和悲凉。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他是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或者只在精神里达到暂时的妥协。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中庸的快板、很慢的慢板和不太快的快板。三个乐章各自有着华彩部分,语句精炼,情绪变化丰富。
Ginette Neveu是我非常喜欢的法国小提琴家。她出生在音乐世家,得到过数位名师指点,十多岁获得大奖。可惜她的演奏生涯受到二战的影响中断了几年,战后才开始国际巡演。1949年死于飞机事故,据说她临死前紧紧抱着她的小提琴。三十岁去世的她只留下了很少的录音。这版录音在1946完成,二十七岁的Ginette Neveu有着极其强大的内心,不去过分地追求戏剧效果。我很少从她的演奏中感受到青年人的天真和孩子气,她的智慧和沉着始终如一地屹立在音符里。冷静地斗争不等于遗忘希望;应付失败和气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发起一场新的战役;斗士的退场或许悲怆,但是不狰狞、不颓丧。
经历过人生的起伏之后我对这首作品的欣赏更加强烈,不再局限于终极启示的含义,更放松地聆听细节的转折。演奏这首作品固然需要很强的技术能力,但是坚韧的意志才是王道。
Dvorak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Rostropovich和Gulini指挥的伦敦爱乐交响乐团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xYbF-Yzdf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RRHhCAUDI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uw1ieM2Ej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GlL_qlvB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j0GMQCi3g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7e7LFhfN_s
德沃夏克出生在捷克,深受德奥乐系的影响。德沃夏克早期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51岁时他赴美任职于美国音乐学院,三年后回到捷克。在美期间德沃夏克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即是体现美国本土风味的杰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写作时间稍晚,主题和自新大陆又不大相同。德沃夏克对故乡的眷恋更为强烈,距离带来沉思,平淡的生活洗炼出别样滋味。回忆甜美的往事不是为了自我陶醉,只因故土不曾停止呼唤游子的心,游子纵有天大抱负也不敢漠视心里的回应。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快板、不太慢的慢板以及中庸的快板。
Rostropovich1927年出生在苏联,和很多苏俄的音乐家一样走神童路线成名。70年代由于他对索尔仁尼琴的公开支持被禁止出国演出,几年后全家逃离苏联定居美国。这个版本的录音时间是他离开苏联之后的1977年。我觉得可能这段经历让他和德沃夏克心有戚戚焉。我热爱我的家乡不并是因为那儿有高楼大厦、美酒美食,那是我生长的地方,有我的初恋,有爱我的亲人,有我屡次演出的剧院,有我和朋友聚会谈天的咖啡馆,有我熟悉的乡间歌谣,有我大半辈子酸甜苦辣的时光。虽然我身在异国,终有一日我将归去,老死在我的家园。
Rostropovich在苏联解体后多次回到俄罗斯演出和访问,06年逝世前两个月搬回俄罗斯,最终安息在莫斯科。他下葬之时很多俄罗斯民众自发地为他送行。有张照片里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手拿红玫瑰翘首期盼地站在路边等待灵车,我看了非常伤感。音乐家的成就不在于多少唱片发行量,音乐会的级别和数量,而在于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那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Op. 11
Martha Argerich和Charles Dutoit指挥的NHK交响乐团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IDdh6rbQOU
1830年肖邦创作这首钢琴协奏曲。当时的波兰好似一块肥肉,周围群狼环伺,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性越来越大。由于局势不稳定肖邦于次年离开波兰前往巴黎定居。肖邦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个人的不舍交织在一起,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时而心如死水,时而悲悯仓惶。将牵挂打进行囊,归期未可知,肖邦背负着无法遏制的思念离开祖国。傅聪曾经说“肖邦的乐曲就像李后主的词,充满着生死之痛和家国之恨。”去国怀乡的李后主心中的痛苦无奈也许肖邦才能理解地特别深吧。
这首曲子的三个乐章分别是庄严的快板、甚缓板的浪漫曲和甚快板的回旋曲。
Argerich出生在阿根廷,天赋过人,是个比较随性的音乐家。我二十多岁那会儿很喜欢她,她的演奏兼有男性的刚烈和女性的多情,两者水乳交融相依相伴。肖邦感情丰富细腻,绝不是叽歪做作,演奏者必要心中有大丘壑方可驾驭肖邦作品里的独白。这首协奏曲是音乐比赛的常见曲目,很多少年天才凭借演奏这首曲子出名,不过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版本。当一个人拥有青春和机遇时,很难懂得愁楚的力量。阁楼的盒子里封存着最伤感的片段,夜深人静之时打开它,闭上眼睛冥想,任脑海里思绪万千最终仍然要离开,把美好的往事留在身后。
我曾经以为这是我非常熟悉的曲子,写起来会很顺手,其实不然。正如我不了解人生的全部一样,我也不能了解某个作品的全部。我希望能做到用心聆听,有真实的感受,不被成见蒙蔽,不被浮躁左右,不为自己的局限而苦恼,也许这才不辜负作曲家和演奏者的诚意吧。
4岁7个月了。
原来和我们一样是4岁娃啊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是5/6岁的娃呢
太先进了
上次答应冷水MM要贴点我写的东西。我们这儿6月初一场学生表演音乐会,我做了功课好让大家能对演奏的曲目有些了解。
去看了,很棒。一下子让我想起以前单身的日子,那时候我办公室一个hiking狂人,经常时不时就跟着他去hiking,做研究郁闷的时候去走上一天,特别锻炼意志力,而且在自然的力量下觉得自己的问题简直小到不值得一提。自从有了娃就不怎么去玩了,真期待以后俩娃长大了一起去旅行的时候。
上次答应冷水MM要贴点我写的东西。我们这儿6月初一场学生表演音乐会,我做了功课好让大家能对演奏的曲目有些了解。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5 In A Major K.219
比利时小提琴家Arthur Grumiaux 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53wNZJwWY
苏联小提琴家David Oistrakh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udBpU4obG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RULnAsfXc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QXgoJUscc
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是莫扎特的作品里我很喜欢的一首。三个乐章分别是快板、慢板和回旋曲。这首曲子有着莫扎特浓厚的个人风格。机敏而朝气蓬勃,俏皮而轻灵,率真而自制。
莫扎特很少描绘歇斯底里的嚎哭、欣喜若狂的赞美、义愤填膺的反抗。在他的音乐里银铃般清亮的笑声随风飘过,轻轻的啜泣最动人心弦,嘲弄和讽刺远比大声责骂要悦耳。
第一乐章好似翩翩美少年踩着轻快的脚步和同伴嬉戏玩笑,颇有些“当时年少春衫薄”的自得。第二乐章柔缓地诉说心中的凄苦,并不渴求他人的垂怜,听者却忍不住伸出双手拥抱这失意的人儿。口齿清楚,字字坠下珠圆玉润,余音绕梁不绝。理智使得情感张弛有度,情感使得理智骨肉丰满。第三乐章欢愉华丽,小提琴与乐团的对话和谐且充满火花,莫扎特独有的绚丽色彩和骄傲姿态得到完整的展现。
我听K.219感觉宛如初夏清晨在深山里散步一圈之后的神清气爽,安宁和愉悦的情绪能持续很久.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47
Ginette Neveu 和爱乐乐团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ScWmsx5s6o
Jascha Heifetz和纽约爱乐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zcEOKxJnY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tkHV5CU5-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F74i-Y0Eg
西贝柳斯出生在芬兰,写过不少以芬兰时代背景或是民间诗歌为主题的作品。我从少年时代开始了解他的音乐,被曲子里的冷冽和力量所震慑,被他柔和激昂的态度吸引。他象贝多芬一样能够对抗并且战胜自己,却有着更多、更深的无奈和悲凉。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他是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或者只在精神里达到暂时的妥协。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中庸的快板、很慢的慢板和不太快的快板。三个乐章各自有着华彩部分,语句精炼,情绪变化丰富。
Ginette Neveu是我非常喜欢的法国小提琴家。她出生在音乐世家,得到过数位名师指点,十多岁获得大奖。可惜她的演奏生涯受到二战的影响中断了几年,战后才开始国际巡演。1949年死于飞机事故,据说她临死前紧紧抱着她的小提琴。三十岁去世的她只留下了很少的录音。这版录音在1946完成,二十七岁的Ginette Neveu有着极其强大的内心,不去过分地追求戏剧效果。我很少从她的演奏中感受到青年人的天真和孩子气,她的智慧和沉着始终如一地屹立在音符里。冷静地斗争不等于遗忘希望;应付失败和气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发起一场新的战役;斗士的退场或许悲怆,但是不狰狞、不颓丧。
经历过人生的起伏之后我对这首作品的欣赏更加强烈,不再局限于终极启示的含义,更放松地聆听细节的转折。演奏这首作品固然需要很强的技术能力,但是坚韧的意志才是王道。
Dvorak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Rostropovich和Gulini指挥的伦敦爱乐交响乐团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xYbF-Yzdf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RRHhCAUDI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uw1ieM2Ej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GlL_qlvB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j0GMQCi3g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7e7LFhfN_s
德沃夏克出生在捷克,深受德奥乐系的影响。德沃夏克早期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51岁时他赴美任职于美国音乐学院,三年后回到捷克。在美期间德沃夏克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即是体现美国本土风味的杰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写作时间稍晚,主题和自新大陆又不大相同。德沃夏克对故乡的眷恋更为强烈,距离带来沉思,平淡的生活洗炼出别样滋味。回忆甜美的往事不是为了自我陶醉,只因故土不曾停止呼唤游子的心,游子纵有天大抱负也不敢漠视心里的回应。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快板、不太慢的慢板以及中庸的快板。
Rostropovich1927年出生在苏联,和很多苏俄的音乐家一样走神童路线成名。70年代由于他对索尔仁尼琴的公开支持被禁止出国演出,几年后全家逃离苏联定居美国。这个版本的录音时间是他离开苏联之后的1977年。我觉得可能这段经历让他和德沃夏克心有戚戚焉。我热爱我的家乡不并是因为那儿有高楼大厦、美酒美食,那是我生长的地方,有我的初恋,有爱我的亲人,有我屡次演出的剧院,有我和朋友聚会谈天的咖啡馆,有我熟悉的乡间歌谣,有我大半辈子酸甜苦辣的时光。虽然我身在异国,终有一日我将归去,老死在我的家园。
Rostropovich在苏联解体后多次回到俄罗斯演出和访问,06年逝世前两个月搬回俄罗斯,最终安息在莫斯科。他下葬之时很多俄罗斯民众自发地为他送行。有张照片里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手拿红玫瑰翘首期盼地站在路边等待灵车,我看了非常伤感。音乐家的成就不在于多少唱片发行量,音乐会的级别和数量,而在于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那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Op. 11
Martha Argerich和Charles Dutoit指挥的NHK交响乐团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IDdh6rbQOU
1830年肖邦创作这首钢琴协奏曲。当时的波兰好似一块肥肉,周围群狼环伺,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性越来越大。由于局势不稳定肖邦于次年离开波兰前往巴黎定居。肖邦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个人的不舍交织在一起,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时而心如死水,时而悲悯仓惶。将牵挂打进行囊,归期未可知,肖邦背负着无法遏制的思念离开祖国。傅聪曾经说“肖邦的乐曲就像李后主的词,充满着生死之痛和家国之恨。”去国怀乡的李后主心中的痛苦无奈也许肖邦才能理解地特别深吧。
这首曲子的三个乐章分别是庄严的快板、甚缓板的浪漫曲和甚快板的回旋曲。
Argerich出生在阿根廷,天赋过人,是个比较随性的音乐家。我二十多岁那会儿很喜欢她,她的演奏兼有男性的刚烈和女性的多情,两者水乳交融相依相伴。肖邦感情丰富细腻,绝不是叽歪做作,演奏者必要心中有大丘壑方可驾驭肖邦作品里的独白。这首协奏曲是音乐比赛的常见曲目,很多少年天才凭借演奏这首曲子出名,不过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版本。当一个人拥有青春和机遇时,很难懂得愁楚的力量。阁楼的盒子里封存着最伤感的片段,夜深人静之时打开它,闭上眼睛冥想,任脑海里思绪万千最终仍然要离开,把美好的往事留在身后。
我曾经以为这是我非常熟悉的曲子,写起来会很顺手,其实不然。正如我不了解人生的全部一样,我也不能了解某个作品的全部。我希望能做到用心聆听,有真实的感受,不被成见蒙蔽,不被浮躁左右,不为自己的局限而苦恼,也许这才不辜负作曲家和演奏者的诚意吧。
谢谢和我们分享。
写的太好了。我听了一个肖邦的,非常喜欢。明天听剩下的。谢谢分享。还有嘛?
呵呵 没有了。我写的很慢,这点破烂我写了一个月。
mm的表达很强啊!谢谢分享!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