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思惟3
三十七道品讲述-31: 慧力2 - 证严法师
344
0
2024-10-30 00:35:26
‘常避无义,不亲愚人’,‘不亲愚人’,愚是愚痴的意思,人生在世,不知从何而来?更不知往何处去?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上,应该寻找自己将来的去处,而学佛就是要找寻一个正确的方向。假如常常亲近愚痴的人,则前途将茫茫然,方向也容易有偏差。论语里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希望大家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永志不忘。
君子既不求山珍海味的饮食,也不求高楼大厦的居处,看轻物质上的享受,也看淡了私利、远离利欲,不去追逐。而且必须做的事唯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平时待人接物敏捷勤快(敏是智慧),谨慎深思,选择有意义的事情、亲近正义之道,并跟从贤德之人。
古人说‘舍生取义’,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学看开小我,完成大我;──只要能使众生得到安乐,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叫做‘敏于事’,运用智慧深思,观察世间的人与事,从事有意义的行动。除了选择有意义的行为之外,对于言语也必须非常谨慎,这就是‘慎于言’。不说无益的话,而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引导众生走入菩萨的道路中。
孔子教育世俗人立身处世的道理,都已到达这种境界了,更何况是我们学佛者,要以超然的精神来处世与教育众生,更应该要以身作则。所以‘就有道而正焉’,是指亲近有道德仁义的人,以导引我们走上正途;若是不慎亲近愚人,就会使我们误入迷津。因为愚痴的人重利轻义,我们自己已经迷惑不清了,若再亲近愚者,很容易随波逐流,舍义求利、迷失自我。所以,一定要非常谨慎,选择自己应该亲近的人,若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好学之人。
‘思从贤善,亲附上士。’贤德的人可以引导我们增长慧根与慧力,而善心人士可以引导我们增加福德。学佛就是要福慧双修,慧能成贤,福则能成善,所以我们要好好选择随从贤善之人。‘亲附上士’就是说,要加入菩萨的行列,并不是亲近附从贤人就好了,还要进一步加入身体力行的行列中。就像我们慈济善业一样,若增加了一位委员,就多了一股生力军;或是说会员从幕后走到幕前──成为正式的慈济委员,这也可以称为‘亲附’──亲自在这个爱心的行列中身体力行,亲附上士,成为真正的发心菩萨。
佛陀将发心的菩萨分为两种:一种称为恋意菩萨,一种称为深心发意菩萨。所谓‘恋意菩萨’是恋着于世间、无法脱离世欲者,其发心只是昙花一现,类似菩萨的形态。虽然已发了菩萨心,可是仍对世间福报依恋不舍,不能深心坚固菩萨心,所以称为恋意菩萨。
佛陀所提倡的是深心发意的菩萨,不恋着于世间的利益,发心恒久,他的信根、信力与慧根、慧力都非常坚固,不会消失,更不容易停息退转。
学佛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成就的人没有几个。佛陀常常说:‘发心学般若菩萨者,其数如恒河沙,然成就佛道者,难得一人。’,想求佛道的人确实很多,多得像恒河中的沙一样,难以数计,但是真正能够成就无上佛道的人,难得有一、二人。可见,昙花一现、恋意的发心菩萨占了多数,而能够深心坚固的发心菩萨就非常少了。希望大家都能学深心坚固的发意菩萨,若能如此,就是‘亲附上士’了。
慧远大师又说:‘法喜卧安,心悦意清。’意思是人生无常,时间短暂,无意义的事要尽快舍离,对于有意义的事,要赶快积极去进行。莫亲近愚痴的人,要善加思考,追随贤善之人,加入菩萨的行列中,若能如此,就会常常法喜充满;因为我们事事有意义,事事遵循真理,所以能时时刻刻心安理得;而且,所做的事都能利益人群,造福大众,因此能时时法喜充满;随遇而安,连睡觉也会睡得很安然自在。
白天做了亏心事,晚上睡觉都会做恶梦。如果心中常常抱持著‘爱”与“和”,自然会时时喜悦、快乐的心情,所以说:“法喜卧安,心悦意清”。每一次我们开联谊会的时候,我就会跟委员们说:“你们大家看看那些贫困急难的众生,当你们做了一件好事,而使他们得救时,心中有什么感想呢?”
委员们都会回答同样的一句话:“第一是满足;第二是快乐。”所谓“满足”,是因为人难免会互相比较,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不满足的心态常常浮现。等到进入慈济之后,亲眼目睹那些贫病众生所遭遇到的坎坷人生,相较之下,才忽然觉得自己应该满足。而且在访查贫民之后,体会自己尚有余力去解决他们的困难,所以加入这个爱心行列从事济贫工作的人,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有成就感自然会欢喜快乐。
这就是委员们共同的心声,也就是“心悦意清”,心能满足,自然就会快乐,能够帮助别人,使人得到妥善的救治与照顾,心中自然会清朗宁静。
“圣人演法,慧常乐行”,圣人出现于世间,就是为了教导众生。这里所谓的“演法”,是法由声出的意思。贤哲圣人将他们心中悟得的道理教导给后学,我们若想知仁知义懂礼节,就要跟随圣贤的教法去实行。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已经失去了尊师重道的心理,因此逐渐远离了圣贤的境域,这实在是相当令人惋惜的事。学佛一定要尊师重道,尊重过去的贤人与圣教,并且善加保存延续,如此心中才会受用。
学佛就要求慧,“慧”是精神心思所统摄,发自欢喜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称为“乐行”。智慧收摄于深心,表现出来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学问一定要应用于生活上,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化为务实的行动,那么,“智慧”就不能成为力量了。所以“乐行”的意思是说,要欢喜地去推动、实行,学以致用,“慧常乐行”,若能做到这样,就能成就“慧力”了。
以上就是“五力”的内容,“五根”与“五力”的道理来自“四念处”而生,若能从“五根”、“五力”回溯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将其全盘透彻了解,并且去推动实行,才是真正学佛的弟子,也就是“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摘自 “静心思惟” 公众号
到底了
HOT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