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下士
威望--
贴子656
魅力2755
注册时间2019-08-18

河西先生

只看楼主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读后感及分享(一)

1344

0

2023-11-10 23:20:27

文586,杂谈135。

赵烈文,曾国藩幕僚,他最广人人知的是1867年和曾国藩论时局一事。

他在《能静居日记》中记载,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二十日。

初鼓后,涤师来畅谭。言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余云:“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采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师蹙额良久,曰:“然则当南迁乎?”

余云:“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

师曰:“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余曰:“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师曰:“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君辈得毋以为戏论?”

余曰:“如师身分,虽善谑,何至以此为戏。然生死命定,不可冀求,乐死之与幸生,相去无几。且师亦当为遗民计,有师一日,民可苟延一日,……

河西:涤师:指曾国藩。曾国藩号涤生,赵烈文尊之为师,故称涤师。

在这天,赵烈文和曾国藩讨论时局,做出了“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的判断。而且否定了南迁的可能。曾国藩说君德正,而赵烈文实际上否定了所谓君德。这在当时是非常难有的判断。而做出这个判断后,又劝曾国藩“有师一日,民可苟延一日”。说明,明眼人是有的,而且都很清楚,大厦将倾,只能暂时糊裱一下。

果然,45年后,1912年大清灭亡。然后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和1867年赵烈文做出的判断一模一样,令人称奇。

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记载了他从咸丰八年(1858)五月四日到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二十日的日记。前后32年,共两百万字,涉及历史、周易、湘军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军事、经济、官场秘闻、当时社会民生等多方面。

前段时间,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读得特别爽。特别是后来,连日安读,读到了“身轻如燕”、“心静如水”的状态。好多年没有这种状态了。写个读后感吧。

本来想和大家推荐此书。但两百万字,大部分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我略作梳理,把我认为的重要的、有趣的、有意思的内容摘录出来,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读后感及整理分享。


一 赵烈文履历

赵烈文,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常州武进区)人,生于1832年,出身官宦世家,秀才,好读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见识超人。

咸丰八年(1858)到咸丰十一(1861)年上半年。从日记看,日常三件事,一访友待友,二游山玩水,三读书。间有避难。曾移居苏州府吴县木渎(今苏州市木渎古镇)。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到同治七年(1868),主要是给曾国藩做幕僚,为之参谋。常与曾国藩长谈。中间有段时间到前线给曾国荃做参谋。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等多次劝其出仕,均以志不在此婉拒。

同治八年(1869)到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因为家计,出仕当官。追随曾国藩,先任直隶磁州知州。磁州,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辖武安、涉县二县。后任直隶易州知州。易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辖涞水、广昌两县。磁州和易州都是直隶州(此直隶非前地名之意,是直属省管之意),与府同级。曾国藩、李鸿章、醇亲王都赞其:官声甚佳。

光绪元年(1875),多种原因下,主要是对世道、时局完全失望、绝望,无意苟且,辞官归隐。迁居于苏州常熟赵园,日常三件事,一访友待友,二游山玩水,三吟诗作赋。后于1893年去世。

二 赵烈文出身官宦世家,起点高。

赵文列家族世系:

七世祖:赵继鼎(1597-1673),武进人(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至兵部车驾司主事。入清后,为避家难,渡江往北,隐姓埋名,以推命、卖卜、课徒为业。

六世祖:赵申乔(1644-1720),户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号恭毅,入祀贤良祠。其弟赵申季,康熙丁卯科举人、丁丑科进士,山东学政。

五世祖,六世祖之次子赵凤诏(1664-1718),太原知府,贪污被杀(应该是涉及官场斗争)。其兄赵熊诏(1663~1721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

四世祖,五世之祖四子赵伟枚(1706-1743),举孝廉方正,六品顶戴。

三世祖,四世祖之次子赵汇(1735-1804)。增监生。

祖父,三世祖之长子赵钟书(1761-1821)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科举人,徐州府丰县训导,保举知县。

父,独子赵仁基(1789-1841)。道光乙酉科举人,丙戌科进士,历任江西宜春县、崇仁县知县、安徽泾县知县、安徽滁州知州、六安州知州、山西平阳府知府、江西南赣兵备道、湖北按察使。

以上日记原文涉及少,乃别处资料补充。

有几个重点,其六世祖赵申乔,户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号恭毅,入祀贤良祠。这是一品,顶级段位。五世祖伯赵熊诏是状元。后面几代略有衰落,但最差的也是增监生。这里的监是国子监,再差也是读书人。到其祖父又开始兴旺起来了,举人,知县。其父官至按察使。相当于一个省的第三把手。可惜其父去世得早,虚岁53岁,升按察使不久就去世了。其父去世时赵烈文才虚岁十岁。

从其日记里也可以看出家世。

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初六日记。

 

7210999


后一日,五月初七。

7211001


河西:1晡: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2书中所有月日时间都是阴历(农历),因当时中国只有阴历,不用阳历(西历)。

赵烈文生于1832年,此年实岁26,虚岁27。到松江府,第一件事是拜谒知府。就这一句话,就可看出不是平常人家。26岁,身份只是一个秀才。常理是没资格和理由拜谒知府的。我猜,原因有两点。其一,他虽然只是秀才,但之前已经小有名气了,也已经给曾国藩参谋过了。声名在外。其二,家族背景强大。其家世代官宦,就算自家没当官,家族里可能也有叔伯等做官,世代官宦,家族人脉网远超常人。

在古代,文化的传承需要殷实的家底,当时书和教育是珍贵的。家境殷实才好读书。

三 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远超现代人的想象。

1咸丰十年(1860)四月二十六日及二十七日


7211002

河西:这里记载了常州失陷(被太平军攻破)惨状。因为常州抵抗强烈。太平军大肆报复,婴孺不免,杀死数万人。血凝桥面,厚几尺。常州城附近数十里内,多被焚毁。

2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四日

7211003

河西:这是到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当地人说:居民十死其一,民居十存其一。

3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十三



7211004

7211022

7211006


城濠:护城河。濠:城濠简称。杪:末端。七月杪:七月末。龀:小孩换牙。斸:大锄,挖,砍。

河西:此记录1861年湘军曾国荃攻下安庆之战。可见六点。

一 战场惨烈。如:贼死无算而进不已,积尸如山。路断,贼分股曳去一层,复冒死冲突,直攻至二十三日寅刻,连扑一十二次。及“共死三万余人”等。

二 表面是兵士之战,实则财力之战。“凡苦战一日一夜,贼死者万数千人,我军死者百馀人,用火药十七万斤,铅子五十万斤”。火药和铅子在当时都是昂贵值钱之物,所费不菲。

三 守军惨状。如:“守贼皆饥倒不能抵御,城上炮架至以铁练锁炮手其上,以防其逸,见军至跪地乞死而已” 。已经断粮了。

四 攻城后劫掠。如:兵士有一人得赤金七百两者,城中凡可取之物扫地而尽,不可取者皆毁之,坏垣斸地,至剖棺以求财物。

五 守军无粮,食人惨状。如:人肉价至五十文一两,制新死者肉亦四十文一两。城破入贼居,釜中皆煮人手足,有碗盛嚼馀人指,其惨至此。

六 杀降记录。如:降者四千馀,疑其内应,尽杀之。自四月至今,城外各贼营陆续来降,亦皆戮死,又八千余人。

4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二十二日



7211025

7211027



这是太平军围攻杭州战事记录,战争惨状。饥民万人死。

5同治三年三月初六

致万萀轩方伯书

7211028


灾民每日求四五文而不得。赵烈文说“沿途所见”,耳不忍闻,目不忍击。……五中惭灼,寝食难安。”

6同治四年(1865)正月二十五日

江阴城民去十分之五,乡民东乡死者最多,城屋留十分中半分。

7同治四年(1865)正月二十六日

天明至荣田镇,……今日见两岸田有麦苗者,约十分一二。

河西:战火糜乱,田都没人种了。

8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二十八日

7211029

7211030



这是说苏州城。在战火中,损毁极多。从文成坝至城下皇亭毁尽,上有废垒,东岳庙、玄妙观、天宁寺及夹道民居,全都被毁了。又(县)学旁唐家湾到迎春桥民居,十存其三。又民居十减二三,生意十减其九。还有十八家村一段,空地周围一两里内,全被焚毁了。

这里的玄妙观应该就是苏州观前街那个玄妙观。

去苏州旅游,观前步行街是个热门景点,玄妙观就在边上。观前街有很多美食,很多饭店水平不错。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个金店,请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来表演。孙悟空表演了一会,吹起了萨克斯。你别说,吹得还挺好。我觉得这个搭配绝了。特别欢乐。我笑得停不下来。

9同治四年(1865)二月初三

申刻返舟,观庄离此地七、八里,止安公兄弟之后四、八两房居之,向有三百馀丁,乱后止存男丁十七人而已。

10同治四年(1865)二月初四

一村民屋,计不啻百馀家,觅半日,仅睹一妇人与二幼童糜粗粝为食。

11同治四年(1865)二月初五

舟入东关,泊东大街巷口,此地旧为本城闹市,已一无所有。

河西:以上三日,是赵烈文回乡扫墓所见。其七世祖赵继鼎(止安公)兄弟的后人,四房八房居住在当地,以前有三百余人,经历战乱,只剩下十七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战争中消失了。后两日也见人烟稀少,闹市变荒。

12同治四年(1865)二月初六

7211031


河西:此处重点:前后村数十姓,存十余人。

13光绪六年(1880)十二月十六日

7211032


河西:这是咸丰辛酉(1861)年,杭州失陷之惨状。饿死者数十万人。看仔细,数十万。

河西:以上13处记录。都是战争的残酷和凄惨之状。十存其一,十存其三。悉为白地,饥民数万,饿死数十万。三百余丁,乱后仅余十七人。前后村数十姓,存十余人。更不要论“釜中皆煮人手足”等。虽寥寥数语,但让人心惊胆颤,惨如人间地狱,战争之残酷和惨烈,远超常人想象。

以前读历史,也知道惨状。但总觉得太远,比如汉唐末年之乱。总觉得是历史,一千年前两千年前,离我们太遥远。而这清末的事情,时间很近,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

幸福感来自对比。读完这些记录,就能感受到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是多么的幸运。而事实上,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衰败的,艰难的。就像常说的康乾盛世。其实乾隆末年已经有白莲教起义了。

农民是最能忍的,但凡有一口饭吃,农民就不会造反。只有完全活不下去了,农民才会造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起来豪迈。但凡有路可走,谁愿意这么豪迈。

以清朝为例,1644到1911,共268年。清初战争,后又三藩之乱,一直到1681年才结束大规模内部战争。白莲教起义时间是1796年—1804年。后面又是不断有农民起义。中间没有大规模对内战争的是1681到1796年。只有116年。战乱的时间有152年。战乱的时间比太平的时间更多。而没有战乱,也并不代表好。有一本书叫《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里面有讲到乾隆朝底层人民的艰辛,只是比战乱好些。因为还没起义,说明还,没到要饿死的程度。

多读读历史,就会发现这种悲惨记录在历史中并不少见,每个朝代都有。不同朝代的战乱也大都一样。饥民数万,就是个数字。其中惨状,也大都类似。比如食人,不止唐朝五代有,清代也一样,安庆之战就出现了。

不要感觉太遥远,因为我们往上几代祖先就是从这样的世界熬过来的。

1867年论大清没救了。到1912年大清灭亡。长达45年。已经乱成一锅粥了,结果还要煎熬四十多年才会改天换地。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1867年是20岁,正处在混乱的世道里,熬到65岁,才改天换地。这一辈子就这么过了。而且改天换地之后,是军阀割据和混战,还是不太平。还要几十年才太平。

如果一个人生在书中写的时代,那么,终其一生都没有见到太平。这是什么样的日子?离我们很远吗?不远,我们往上几代祖先就是过的这样的日子。他们是从这样的日子里煎熬出来的,然后才有的我们。

幸福感来自对比。

我经常遇到一些年轻人有情绪困扰,情绪病,抑郁倾向等。但我发现很多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问题。有些只是欲望太高,不切实际,想得多了等带来的困扰。简而言之,我觉得有些有点无病呻吟,想多了,过度了,是矫情。他们应该去读读历史,对世界了解越多,就越不会矫情。

多读历史有个好处,能够更清楚、客观的知道我们所处的位置,更早知道世道的艰难,人生的不易,以及公平是珍贵的,公平是要靠运气的。而不公平是普遍的,常见的,广泛存在的。比如前面讲的饥民灾民,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要遭到如此的境遇。他们一点错都没有,他们只是倒霉。

简而言之,对于有情绪病的朋友,比如有抑郁情绪的、对现实不满的、矫情的、或有点作的、或想得过多的朋友,多读读历史,也读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你很幸福。有可能你的情绪病就好转了。

亲身感受,看完这本书,忍不住要感叹,生在现在,太幸福了。

下文再继续分享。

                       河西先生

                                          2023.11.11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