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得很好。
但对于前面一段,大部分人说的教育,是 public education,用的是 tax payer 的钱。
如果这句话的上下文,是来说服应该使用纳税人的钱,来支持更多美学教育。 那我只能两手一摊,宪法给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力。
tidewater 发表于 2022-01-21 20:49
你这个问题,其实是哲学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要去哪?
如果把人生意义定义为“赚钱,赚大钱,满足一切生理需要”,那“美育”的确没有什么产出。但如果人生的意义,至少是对于个人来说,是“体验”,是“真真切切的活一场”,那“美育”必不可少。
参考欧洲教育历史,和宗教分不开关系。学校的建立和Church服务目的其实一样:启蒙大众。300年以前,没有几个人明白啥是物理啥是数学;但不能说:他们不如我们懂得人生。用“美”来启蒙大众,就是告诉他们,除了满足生理需要,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宇宙世界的美。
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
中国的教育历史也反映了这一点。蔡元培办教育的时候,提出类似的美育启蒙的观念。北平艺专,杭州美专都是在当时食物极度贫乏的情况下成立的。要是用“这玩意有没有用”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人生,何苦呢!
“美育”对于under-represented class来说,更加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与其在街头释放愤怒,不如画在墙上。这一点,在很多城市的贫民区都有具体例子。比如说开罗,比如说迈阿密。就不详细说了。
=====================================
不过你这个问题,倒是很好的segway,给Sargent的第二个故事,也就是前几天的一个议题:美育如果重要,谁来定义什么是美?谁可以执行美的权力?
你这个问题,其实是哲学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要去哪?
如果把人生意义定义为“赚钱,赚大钱,满足一切生理需要”,那“美育”的确没有什么产出。但如果人生的意义,至少是对于个人来说,是“体验”,是“真真切切的活一场”,那“美育”必不可少。
参考欧洲教育历史,和宗教分不开关系。学校的建立和Church服务目的其实一样:启蒙大众。300年以前,没有几个人明白啥是物理啥是数学;但不能说:他们不如我们懂得人生。用“美”来启蒙大众,就是告诉他们,除了满足生理需要,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宇宙世界的美。
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
中国的教育历史也反映了这一点。蔡元培办教育的时候,提出类似的美育启蒙的观念。北平艺专,杭州美专都是在当时食物极度贫乏的情况下成立的。要是用“这玩意有没有用”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人生,何苦呢!
“美育”对于under-represented class来说,更加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与其在街头释放愤怒,不如画在墙上。这一点,在很多城市的贫民区都有具体例子。比如说开罗,比如说迈阿密。就不详细说了。
=====================================
不过你这个问题,倒是很好的segway,给Sargent的第二个故事,也就是前几天的一个议题:美育如果重要,谁来定义什么是美?谁可以执行美的权力?
珞珈 发表于 2022-01-21 22:57
在现代社会里,这个不是哲学问题。这个是宪法问题:你有没有权力去定义别人的快乐。(当然,基本层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快乐)。
你无权去定义别人,是应该喜欢米开朗基罗,还是应该喜欢 rap。你可以去 influence,但原则上不应该花纳税人的钱去 influence。
也就是说,现代三权分立的基石:界限(boundary)。
因为公立教育是用纳税人的钱。那么,如果我们允许少数人,花多数人的钱,去定义多数人的快乐,其本身是危险的。
或者换一个角度,如果交响乐不是多数人的快乐的话,那么,少数人就不应该用纳税人(多数人)的钱,去支持交响乐。
古人云:“沉舟侧畔千帆竞,枯木枝头万树春”。如果交响乐会死,那么,让它死!(除了作为文物古迹保留一部分)。
我觉得潮水哥的理论有一个不合理的假设,就是所谓理性行为人的假设。近年来由于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流行,大家逐渐意识到,把经济学里把个人当成一直不断理性思考决策的假设是错误的。
如果是简单机械编程的机器人AI的话可能会和潮水描述的类似。人是不一样的,人是超出机械思维的存在 - 人需要真善美。每个人有个体的人性也有社会性的人性 - 容格当年就认为人的潜意识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群集体或者社会的传承。具体怎么实现的不清楚有可能是通过基因传承的,就是说个人的性格不是完全后天形成的。
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真善美是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族能够延续的必要条件。就算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坏人,道德有瑕疵的人,也是一样需要真善美的。
以前中国的初中级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不知道卷成啥样了。
美国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宗教普及,信教的人比较多,很多德育教育是通过宗教或者志愿活动完成的。另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德育教育成分,比如the pledge of allegiance,体育比赛之前全体起立奏国歌等等。还有看不见的领导力教育也是德育的一部分。
美学教育不是强制性的,学校会开音乐绘画类的课,至少给孩子们一个接触到人类艺术的机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家长不愿意可以选自home school自己教孩子啊。
美,或者审美,确实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共同的审美是人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就像有时候读大师的作品好像在和大师本人直接交流思想一样。
珞珈前面说到的“一滴水如何不干枯"的问题答案就在这里吧 - 我们每个个人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同时又是人类或者人群的一部分,我们就算死去后,可能有那么一小部分会传承下去,而我们的今天也有很大部分是前人的传承。
艺术是人类传承的一种载体。艺术品引起的共鸣愉悦感是我们对自己对先祖和其他人类的欣赏和肯定,也是对后人的馈赠。神性存在于人性之中,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美,或者审美,确实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共同的审美是人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就像有时候读大师的作品好像在和大师本人直接交流思想一样。
珞珈前面说到的“一滴水如何不干枯"的问题答案就在这里吧 - 我们每个个人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同时又是人类或者人群的一部分,我们就算死去后,可能有那么一小部分会传承下去,而我们的今天也有很大部分是前人的传承。
艺术是人类传承的一种载体。艺术品引起的共鸣愉悦感是我们对自己对先祖和其他人类的欣赏和肯定,也是对后人的馈赠。神性存在于人性之中,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changheruhailiu 发表于 2022-01-22 08:38
2020 初期,法国有个女性指挥比赛,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or。一个非洲小国的女性指挥家想参加,她很年轻,只怕不到25。纵观音乐史,没有一个指挥家能够在30岁以前成为maestro,卡拉扬都不行。何况,这个小姑娘只是跟着一个志愿者学了几年而已。
那个志愿者,是去非洲做义务教育。他的理念,就是美育,音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成立了一个乐队,全部由当地的女孩子们组成。“教育女性,教女性知道美”,是被证明了的一个启蒙方式。
后来那个志愿者离开,女子乐队仍然继续,就由那个乐队的指挥小姑娘负责。
2020年初,疫情之下,小姑娘几经周折,举国上下给她凑款,辗转大半个世界才到达巴黎。这时候,她才有空想到:我不会说法语,英文结结巴巴;巴黎的女子乐队会法文,英文勉强;她们如何交流?乐队和指挥不交流,能够想象吗?
排练的录像我看了,先开始想笑;后来真是感慨万千。小姑娘像林子里的布谷鸟,哒哒哒的说着自己的语言;加上手势,有节奏有强弱,还在指挥台上跳舞。她根本不需要那只指挥棒,她就是音乐本身。
音乐是什么?无所谓classical,无所谓风格,无所谓语言,It's the power of Art! Resonance, 仍然是那句话,beyond race, beyond class, beyond gender;宇宙时空中的共同语言。
到底了
HOT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