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们的典籍河西方典籍的区别,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挺明显的。
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代代的文人大部分精力花在四书五经上面。所谓三教九流,像是墨家、农家等这些地位都是很低的。
别瞧不起四书五经的科举,绝对是真本事,治国安邦
这是明朝状元试卷的译文,原文在连接https://www.sohu.com/a/353733307_788167
全文译文
臣回答:我听说帝王亲临统治国家,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而后才能约束臣民,日理万机,才能获得繁华太平的治理;必须有倡导和率领国家的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而后才能够磨练和激励百官,振兴改革各种事务,才能达到非常兴盛的治理。
什么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就是要立纲纪,要颁布法规制度,悬挂在皇宫大门两侧,置放在法令条文之首,张挂于朝廷宫闱各处,散布于各级官府,发送到天涯海角,上下纵横,大小区域,莫不具备,处处严密,丝毫没有疏漏的地方。什么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
就是要振奋懈怠懒惰的人,激励精明能干的人,发自于内心深处,起之于细微之间,从朝廷宫中开始,风行到朝外各地,灌注到边疆角落,波及各处,天下臣民的精神意志,无不畅达,肌肤形骸,到处都没有堵塞的地方。
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实行了,则官员有法可循,百姓有法可治,人们看到的听到的都一样,视听不乱,没有散漫乱离的担忧,用以统治的国家机器就可彰显作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树立了,各职权机关就能配合默契,贫苦百姓暗自信服,意志统一,法度不乱,没有繁琐懒惰的祸患,用以统治的根本就坚固了。
有这样的国家机器,就不是空有驾驭天下的势力,而且能昭示国人守住天下,上下相互维持制约,太平盛世就逐惭达到了;有这种从根本上的治理,就不是只是用法令条文来操控天下,而且能振奋臣民精神,大家相互竞赛和勉励,一个兴盛的社会就不劳而至。
自古的帝王们,不下宫室台阶但其所为却能迅速风行于天下,不出宫殿之门其命令却能像鼓声应答那样得到响应,就是用的这种治国之道呀!到后来,崇尚清净的帝王深居宫中而百官效忠职守,就是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推行了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呀。
后世人谈起精明的帝王,首推汉宣帝(刘询),他治理时官员称职,百姓安宁,可谓治理有效了!但他却又专意于检察,那么检察不到的地方,必有遗漏,靠造假得赏的人也就随之而来了;
后世人说的深沉静默的帝王,首推汉文帝(刘恒),他简约节制,不巧立名目,可谓是政策宽缓了!而他又特别注重修养持重,这种修养持重思想潜移默化,发扬光大,所以四海平安的社会就出现了。
国家机器虽设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行不通,那么皇上想要责备官员,官员却已经窥视到皇上的懈怠而效仿了;皇上想要求民众,民众却已经窥视到皇上的粗疏而私下议论了。即使国家的纲纪、法度明确制定了,而上面只有空文下达,下面只用虚假相对,上下互相蒙骗,虽然得到明察之利,却也受到明察之害。
治国思想畅通而国家机器又不疏忽,就能把想法迅速变成命令,臣民会信任皇上的意志从而平安无事;心神向往又慑于威力,民众就局限在皇上的天地之中而顺从。
一切规则、法律都完备但不运作,上边以精神统辖,下边用实政管理,上下相互儆戒,就会没有反覆查核之名,而有详细考察之利。那汉宣帝不如汉文帝得说法,正是反映这个道理!
尊敬的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他的聪明才智为上天所授,刚毅品性由生性决定。在国家草创初期,他就创建制度设制谋略,定下万世之大计;天下安定之后,进一步立纲纪、陈法度,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
对在考盘(地方名)之崛起,颍川之治理中表现优秀的官员,都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作为风范鼓励各地学习;对榨取民众的鹰鹯猛禽,虐待民众的猛虎野兽,必须挫败和折服他们,以警惕众多官吏。
(假如)用那些善于揣摩帝王心思回复的人、善于处理政务喜欢反覆查对的人,就会搞虚假欺骗,常会收获一纸空文。
人一天天变得虚伪,治理一天天变得混乱,这怎么能继承帝王的那些至高无上的理念,发扬古代那些美好的风气呢?又怎么说能统领万民万物、仰承天地赋予的责任啊!
恭敬的皇帝陛下,您有天生的聪明睿智之资质,具备文武圣明之道德,掌握着严肃而美好的玄色令牌(权力),承担着国家的鸿大基业,手握驾驭臣民多种权柄从而使臣民整肃,多次出征安定边疆从而让九州臣民俯首听命,已经手握太阿宝剑,鼓起冶炼之炉,这就可以高于五帝、胜过三王、藐视汉以下的各代帝王了!
但您仍然让臣等来到朝中,谋取循名责实之术,欲继承唐尧、虞舜、雍熙皇帝时的风气,这是多么盛大宽广的胸怀啊!我是草茅卑微之人,怎敢妄言?但我也是亲眼目击了世态变化啊!只是身在江湖远离朝廷,有想法却不可说,能说点又不能尽性呀。
我今天有幸身处离朝廷咫尺之地,得以畅所欲言而无所顾忌,哪敢不披肝沥胆以献给皇上!
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之道,其他的都是旁门左道。 这套东西可以确保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上的稳定运行,但是却无法有效提高社会生产率,孟子向往的和谐社会也不过只是“七十衣帛食肉”,就这个也花了一千多年都够呛实现。
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能保持社会稳定,就是最好的提高社会生产率的方式。。
剩下的无非就是大规模水利,育种之类的。。这些中国都没少做。。
其实这个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验证
中国应该是地球上很少的,把如此大面积的领土,土地承载力开发到极限的地方了。。
除非你有大量的可以开拓的新土地,要不然提高生产率并不是古代社会追求的目标,
因为生产力越高,人均消耗越大,土地承载力的上限就会更早的达到,社会也会更早的崩溃。。
中国比西方的宗教化程度低很多,所以更加重视实践吧
欧洲科学萌芽,那是不断打仗打出来的
微积分是为了计算炮弹弹道
化学是为了更强力的火药
物理冶金是为了更坚固的炮管
中国只要完成大一统,周边就没啥像样的敌人,或者说主要是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所以没这需求。。
鸦片战争被人打进来,发现差距,短短100年就翻身了。
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全球最注重STEM教育的国家了。。
从语言来看,很容易看到不同文化思维的区别。
中文根本没有时态。法语有十几种时态(包括直陈式和虚拟语两大类)。法语的所有名词还分成阴阳。
但是中国人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学起来很快的。
“中国人重视实践”,我完全不认同,至少精英阶层从来不重视实践。中国的士大夫从魏晋以来就有清谈的风气。
看看我们的典籍河西方典籍的区别,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挺明显的。
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代代的文人大部分精力花在四书五经上面。所谓三教九流,像是墨家、农家等这些地位都是很低的。
中国面积太大了,在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下,绝大多数的决策都是地方官僚自己做的。。
能维持大一统的唯一方法,就是确保所有的地方官僚的都使用同一套内在OS,有类似的三观
你要真搞百花齐放,肯定没多久就开始搞分裂,进而开始内战了
从语言来看,很容易看到不同文化思维的区别。
中文根本没有时态。法语有十几种时态(包括直陈式和虚拟语两大类)。法语的所有名词还分成阴阳。
但是中国人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学起来很快的。
“中国人重视实践”,我完全不认同,至少精英阶层从来不重视实践。中国的士大夫从魏晋以来就有清谈的风气。
精英对精英,中国精英阶层比欧洲重视实践太多了。。
中国的精英,那都是科举之后,开始从最底层的芝麻官,一层层择优选拔上来的。。实操经验丰富。。
而西方,精英阶层纯粹靠投胎,贵族永远是贵族,又需要啥实践了?
精英对精英,中国精英阶层比欧洲重视实践太多了。。
中国的精英,那都是科举之后,开始从最底层的芝麻官,一层层择优选拔上来的。。实操经验丰富。。
而西方,精英阶层纯粹靠投胎,贵族永远是贵族,又需要啥实践了?
哈哈哈要是说这个的话,中国培养自己的文官体系(公务员)的能力确实无与伦比的。
你说的实践都是在治国方面,怎么种地,怎么施肥,怎么改进纺织机,以前封建帝国的官员们才不管呢。
糟粕里面加一个中医
哈哈哈要是说这个的话,中国培养自己的文官体系(公务员)的能力确实无与伦比的。
你说的实践都是在治国方面,怎么种地,怎么施肥,怎么改进纺织机,以前封建帝国的官员们才不管呢。
当然有啦,育种,推广合适的作物,推广先进的耕种方法,搞大规模水利建设,这都是地方官僚的考核KPI呀。。
我国具有非常悠久与繁盛的农书写作传统,产生了大量的古农书,《中国农业古籍目录》收集的各类农书就有2 084种。
官修农书涉及地域范围及内容广、注重泛化描述、重传播、重在利民、重教化,主要是给各级官员“牧民”之用;
关于这些古农书的性质,传统主流观点基本都将其作为一种技术性文本来看待,认为起到了记载、传播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中国古代农书的主要内容,是在记述不同作物的具体种植技术
我国先秦时期官修的《礼记·月令》包含着农业的内容,虽然不是真正的农书,但可以看作是官修农书的起源之一。唐朝的《兆人本业》则开创了政府官修农书的先例,载农俗四时种莳之法。
这个不苟同,虽不算精华, 但也不是糟粕。国内顶级西医院的主任级人物自己也用中医, 只是很多东西失传, 再加上中医骗子多如牛毛。记得最近有西方报道用现今科学实验检测到的经络通道可能真实存在的依据
宋朝是公元960年开始,北宋时期是中国老百姓最富足的时期。之后一直到1900年,老百姓的生活毫无改善,整整八九百年。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干啥呢?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