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些体会,我觉得人和人生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会有疏离感,习惯就好。可站内信交流。
我有些体会,我觉得人和人生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会有疏离感,习惯就好。可站内信交流。
是的,各有各的活法,谢谢交流,请看私信
斗争以后想起多年前我朋友跟我说心安就是家确实有道理。自己和自己相处愉快了是根本。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和外界连接的话,不管线上线下的,都可以搞。但是和自己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做为一个E人,我似乎是在自己最风生水起的时期离开国内的。工作已经磨合得很顺了,工资相对高,没有成家,朋友多,大多也未婚或未育,大家意气相投,活动很多,经常和不同的朋友们泡吧唱K跳舞去英语角爬山,有时候想起来自己或者和朋友们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想而知,当我来到中西部大农村刚开始有多失落。当我渐渐被中西部人民和中国同学们热情好客善于爬梯治愈大部分后,我来到东部,生了娃,两个人自己带娃,还有点产后抑郁。每次带娃回国,我爸的保姆热情招呼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需带娃时我想海龟的心情每次都达到顶峰。但是老公是I人,在美国工作顺利心情愉快,爬爬山,听音乐带娃,很开心。而且娃有特殊需求,在美国有很强的优势。痛定思痛,我决定死了海龟的心。但是对美国的疏离和抗拒实在太痛苦了,我觉得需要改变了。
我找了很多办法和抗拒疏离感作斗争,我去过教会,参加过本地合唱团,赶去法拉盛图书馆听作家讲座,写文章给公众号投稿,听演唱会,研究心理学,还研究过本地俱乐部和meetup,虽然未遂,知道了很多相关信息,我还养了狗,邀请附近中国邻居美国邻居们聚餐爬梯。最终我觉得起最作用的是心理学感恩日记瑜伽冥想稳定内核,也发现自己很享受这些,已经离不开了。有了能量以后我还学了打牌,现在加入了一个每周定期一起打牌的牌组,一起聊天分享美食,每周也去做义工,增加本地社区的连接感,每周爬山看海地遛狗,感受本地的大好河山。和美国邻居中国邻居们也有很多相处愉快,过年过节互送礼物爬梯。另外我感觉疫情的封控和战狼的思维,也让我更加放弃回国养老的念头。现在我感觉在本地活动很丰富,都是我自己很喜欢的,所以越来越喜欢自己的状态,也越来越喜欢这里。也许我们喜欢一个地方,是喜欢在那个地方的自己的状态吧。
谢谢分享。e人很需要
回头看我GAP在家那段时间是最难受的,人不自信,又怀念国内的小资生活和没娃之前的自由,全赶一块了。那叫一个难受。好在实在太痛苦了,就开始研究改变了。一通乱拳组合,找工作换工作学心理学写感恩日记瑜伽冥想举铁以后还研究华人和本地圈子,终于好了很多。
好充实啊
好充实啊
谢谢。其实在研究向内探求向外延伸两手抓的过程中,前者更重要一些。比如我之前把自信和工作的价值挂钩起来,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自信心。过于看重外届的评价,人就被动了。后来学会拿回主动权,发现自己存在的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活好当下的每一分钟,就很有意义以后,就好很多了。
也感谢网友跟我讨论自信的问题点出的在现实中去做事慢慢自信起来。这个观察很棒。每个人都需要镜子。现实中和他人和具体事情的碰撞就是镜子,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找到成长的切入点。
所以心理师曾奇峰就很提倡大家去搞事情。除了多和自己相处,稳定内核,和各式各样的人搞各种事情其实可以增加我们的见识和心理弹性。
我好像一直都有疏离感,但是从未想过要为之斗争。这一点,要感谢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善良,纯真,可爱的朋友吧。
一个人并不是孤独,在人潮滚滚中觉得心烦才是;所以,我还是会觉得适当的疏离感是必要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我在美国生活20年了也没有融入。我倒是随便一个人美国人中国人都能聊的起来,但我感觉人家都对我没兴趣。我老公比我还封闭,他心心念念中国的家人:爸妈弟弟一家。我承认他家人很快乐彼此很客气很照顾。回国去他家还是愉快的。但是我没有爸妈了,中国于我没有家了。但我老公还是心心念念回国退休,两个人还能走得动四处走走,玩玩。就是不知道他身体还能不能等到那个时候,他心脏不好还高胆固醇,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