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gogo
历史上差异最大的两代人该如何和解 - 看隔壁旅行贴想起这篇文章
7514
23
2016-05-25 09:17:43
[url=http://cul.qq.com/a/20151022/033274.htm]http://cul.qq.com/a/20151022/033274.htm[/url]
作者:叶克飞(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专栏作家)
我曾在小区门口做过一个小调查:进出小区的人都要经过一道安全门,有些人会为后面的人留门,或会对为他留门的人说声“谢谢”。但也有些人只顾自己走过去,甚至还有甩门之举。还有一些人,面对为他留门的人,不但没声“谢谢”,连点头致意都欠奉。
我在不同时段记录了近千个样本,发现无论是为后来者留门的,还是对留门人说“谢谢”的,都以三四十岁以下的人居多,而那些不肯留门的,不会说“谢谢”的,则以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居多。例外当然有,但比例相当低。
我将这个结果拿出来供朋友们探讨。有人用了那句十分流行的“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认为“红卫兵一代”没有公德。也有人认为“没公德”不等于“坏”,只能说明老人的成长经历中缺失了这一环,老一辈作为“被耽误的一代”,不应被鄙视,而应被怜悯。
这类关于代际冲突的讨论,近年来十分常见,在各种场合被触发。比如每年父亲节和母亲节,微信朋友圈里都是各种祝福和感恩,但总有人会冷冷抛出一句“你发这些之前,把你爸妈从黑名单里放出来没有”?
有人曾这样说:“所谓父亲节和母亲节,就有一大群人在朋友圈里感谢早已被他们拉黑、压根看不到他们说话的爹娘。”《华商报》曾采访40位西安年轻人,询问当父母发来微信验证时,他们会不会将父母加为好友,加为好友后又会不会在朋友圈将他们拉黑。结果仅有17人将父母加为好友,而且其中有14人对父母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换言之,在这个小调查里,能添加父母并且让其看到自己朋友圈的比例低得惊人。这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在这些子女看来,父母往往像监督者,会让自己处于被监控甚至被限制状态,这本身就是代际冲突的一种体现。
相比父亲节和母亲节时一窝蜂式的“感恩”,对代际冲突的探讨显得冷酷,但它也许比虚伪的“隔空感恩”有意义得多。至于豆瓣上存在多年而且愈发壮大的“父母皆祸害”小组,许多人嗤之以鼻,甚至还上升到“敌对势力幕后操纵”的阴谋论高度。但多年下来,小组探讨的各种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关注,都说明代际冲突的客观存在。
【代际冲突是客观存在】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代沟》一书中指出:“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年老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因此,人们可以问:‘代沟在变窄吗?代沟在弥合吗?’但是一条深深的、人工的沟壑是人类亲手所挖,它发明了一种技术把四十年代中期以前成长起来的人与此后成长起来的人分开了;这样的沟是不会弥合、不会变窄的。”
她选择的分界点是40年代中期,也就是二战结束时。在她看来,到了60年代中期,当二战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步入成年期后,无法弥合的代沟出现了,它的标志是1964年美国各大学的暴乱,1968年5月的巴黎暴乱,还有中国的文革。
按社会学观点,代际冲突即代沟,指两代人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差异而结成的矛盾关系。代际冲突的激烈程度与时代的变革成正比,在社会进程推进相对缓慢的古代社会,因整体价值观趋同,冲突普遍很小。比如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忠孝,强调包办婚姻,偶尔出几个反抗者也成了异端。在这种以长辈为绝对权威的体系中,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几乎不可改变,只能依照长辈的指示进行复制式的延续。另外,由于生产力低下,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老一辈的经验,代际传承关乎社会发展,而且人们生活半径狭窄,人际关系基于血缘和地缘,基本是熟人社会,这些都使得代际关系相对稳定。
但在大变革时代,随着文明的进步,代际冲突也会异常激烈,反过来,代际冲突也会推进文明前行。当然,如果存在强大的逆文明的外力干预,代际冲突也会导致文明倒退。文革就是典型例子,年轻的红卫兵们借助体制的力量迅速打垮了上一辈,但那同样是最黑暗的十年。
如今的代际冲突,恰恰集中在变老的红卫兵一代和他们的子女之间。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些曾经历过文革的人痛定思痛,对自己年轻时的荒唐表示忏悔,但他们的结论却是“年轻人绝不能这样犯上”,故而重拾国学(实则他们提倡的基本是“伪国学”,或者是国学中最缺乏独立性的那部分),强调服从和孝道。这种思路也引发了如潮嘲讽,最具代表性的反驳意见是“年轻时靠打砸抢、批斗老师与亲人,赢取社会话语权,老了又开始讲传统,强调尊卑辈分,逼年轻人听话,以求维护话语权。这不是什么便宜都想占尽吗”?
如此种种,其实都是代际冲突十分激烈的表现。
【有可能是历史上差异最大的两代人】
翻看历史,代际冲突从未像如今这样剧烈。早在九十年代,四零后和五零后尚未进入老年期,仍掌握社会话语权,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指斥为无用的一代人。在他们看来,七零后荒唐激进,普遍是独生子女的八零后,更是自私的一代。
如今,年轻人逐步夺过了话语权。上网随便找一篇“扶起倒地老人反遭讹诈”、“公交车上未让座遭老人殴打”之类的新闻,后面都是海量跟帖,遍布着“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老红卫兵就这德行”之类的观点。
那么,代际冲突何以如此激烈?在究其原因之前,我们先说说几个错误的观点。
许多老人将代际冲突激烈归咎于网络,认为年轻人借助网络进行发泄,老年人因上网者相对较少、又不能适应网络语境而弱势。这种观点其实极为可笑,网络仅是载体,与其将工具视为祸源,不如想想它为何承载如此多的观点。何况,网络作为表达渠道,将许多问题明朗化,本身就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早在网络兴起之初,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就开始壮大,它是不是从另一方面说明,许多孩子已经压抑许久?
也有人将代际冲突激烈归咎于传统的缺失,这更是可笑。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一向缺少独立思考和逻辑思辨。满清入关后更是采取残酷压制手段,因为民众越愚昧就越听话,这也是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关键原因。如今老人们所提倡的传统,也多半强调服从,究其根源也是希望年轻人听话。但人类文明走到今天,依靠的是独立思考、科技进步,个体的独立性已经使得“强调服从”成为逆流。更何况,几十年前奋力破四旧的恰恰是如今的老人,这种无法自洽的逻辑更使得观点沦为笑柄。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