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热门

阅读顺序

深色模式

字体大小|

搜索
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comeforya

只看楼主

明末三大疑案,到底发生了什么?

984

0

2024-07-08 02:57:06

01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傍晚,天还没擦黑,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院门外,猛然间,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手里拿着枣木棍,大步流星,如入无人之境,三两下就把守门的老太监打倒在地。

虽然朱常洛常年不受他爹朱翊钧的待见,可万一真惊了驾,太监们铁定得上菜市口去旅游了。

两个老太监爆发出此生最大力气:快来人啊,抓刺客啊!

尖细叫声瞬间划破了紫禁城宁静的上空。

其他人闻风而动。

壮汉毕竟孤身一人,不多时,便被绳索拖翻,继而转交给了东华门守卫指挥朱雄,听候发落。



02


走司法程序,负责巡视皇城的御史刘廷元。首先预审了一番,得知案犯名叫张差,蓟州井儿峪人。

可疑的是,张差在招供时说话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疯子一般。

但根据老刘的办案经验,他感觉张差是个奸猾之徒,闹不清楚他到底是不是真疯。

接下来,案子转到刑部。

主审的是刑部郎中胡士相、岳骏声,还有员外郎赵会桢、苏永嘉等人。

张差这次供称:

自己靠打柴卖钱谋生。

由于和邻居李自强、李万仓发生了口角,这俩混蛋便把自己家给点了。

张差就跑来北京,告状。

四月份到的京城,因为不认识路,胡乱走着的时候,碰见了两个男人。

他俩给张差出主意:“你这无凭无据的去告状,可不行,你得要拿根棍子去,让他们知道你有冤屈啊!”

张差脑子一热,还就真拿着根枣木棍进宫伸冤去了。



03


录完口供,以胡士相为代表的刑部官员们一致得出结论:

这张差就是一疯子!不疯,会跑进皇宫找死?

可疯子刺杀太子,该怎么判?

思来想去,胡士相决定按照宫殿前射箭、投石伤人的罪名。

按《大明律》,斩首,建议加重处罚为“斩立决”。

这一判,举朝惊骇——

一个刺客堂而皇之闯进宫来,想干掉太子?这事儿不用想,都知道里面水有多深。

刑部搞出这么个结果?就想结案?难道得了什么好处?还是和什么人勾结?

明显有问题!而且还不小!

胡士相的奏疏还没等到万历的最终批示,便有人按捺不住......



04


刑部主事王之寀,看张差不像疯癫之人,所以趁在监狱里值班,借送饭的时机,私下又把张差讯问了一遍。

一开始,张差还是咬死,自己就是拿棍子告状,皇宫是误打误撞,撞进去的。

“笑话,你以为皇城四九门这些守卫都是泥捏的?要是宫里没有同党,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王之寀也不着急,举着一碗饭,耐心开导张差:“你说实话,就给你饭吃,不然就饿死你。”

张差低头不语。

过了一会儿,嘴巴里蹦出3个字来:“不敢说。”

王之寀一看情形不对,当即命令其他狱吏回避,只留下两名狱卒。

张差这才说出了实情——

张差,小名张五儿。

父亲张义已病死。

有天,他的马三舅和老丈人让他跟着一位不知道姓名的太监来京城办事,并承诺事成之后给他30亩地。

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张差上路了。

到了京城,张差在一个不知道街道的大宅子里,见到了另外一名老太监。

酒饱饭足后,老太监就带着张差,拿着枣木棍,从后宰门一路走到慈庆宫,到了门口就让张差往里冲,见一个就打死一个。

如果张差被抓,老太监在外围也会及时救助......



05


拿到第一手材料,王之寀第二天就写了一封名为《鞫问狱情系于根本等事》的揭贴,通过代理刑部尚书张问达上奏:张差既不颠也不狂,而是有心计,有胆略的主儿,希望把他押到文华殿前召集朝廷大臣共同复审,或者安排九卿、科道、三法司共同会审。

但奇怪的是,王之寀这捅了天的揭发,被万历留中不发,淹了。

王之寀不死心,又跑去见了内阁首辅方从哲。

方从哲也认为张差说的含糊不清,很难作为凭证。

为了敷衍王之寀,方从哲让巡城御史过庭训发了一封公文,叫蓟州当地衙门追查原委。

蓟州知州戚延龄也确实派人下去摸排了一番,回了一份公文,说明了张差疯癫的原因:

这事儿,起先是因为郑贵妃要在当地建一座庙礼佛,附带建有一座陶厂烧造瓦片,很多当地人就靠卖柴发家致富。

张差把地给卖了,筹了笔钱,屯了一批柴禾,也准备赚一把,走上人生巅峰。

可不知是竞争对手,还是有人红了眼,总之一场大火,张差的发财梦,一夜之间碎了。

没了活路,张差就选择去北京告御状!



06


两边的资料一汇总,朝廷上下便准备以张差是个疯子结案了!

可不是那么好结的。

皇帝和首辅都不支持王之寀,但大理寺丞王士昌、行人司正陆大受、户部主事张庭等人,纷纷上疏要求开审。

这帮人为什么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原因在于,戚延龄报上来的那份奏疏里,有让他们集体高潮的三个字:

郑贵妃!

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一直盯着太子位,鬼知道郑贵妃跑到蓟州,是为了盖庙?还是雇凶杀人?!

陆大受在奏疏里更是直接点明了“奸戚”两个字,直指郑贵妃的直系亲属郑承恩、郑国泰等人。

可还是被万历留中不发。

不过,万历不能阻止刑部重审——如果现在就明确包庇郑贵妃,以后的麻烦会更大。

最终,超豪华刑部陪审团组建完成。



07


胡士相、陆梦龙、赵会祯、劳永嘉、王之寀、邹绍先等人,再审张差。

也许是看着这史无前例的阵仗,又或许看见王之寀在主审团里,知道狡辩无用。

张差的心理防线一下崩了,一上来就全撂了。

主审陆梦龙:“你为什么知道进宫的路线?”

张差:“自然是有人带路。”

“带路党是谁?”

“大老公庞公,小老公刘公。”

老公这个称呼,在明清两朝是太监的专属称谓。

具体落实到人头上,便是代指郑贵妃的两名贴身太监——庞保、刘成。


更令众臣恼怒的是,这个刘成,历来就是谋害太子的惯犯——

早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六月,锦衣卫百户王日乾就有报告,称:

发现奸人一名,名叫孔学,和郑贵妃宫中内侍姜严山等人,请了妖道王三诏,书写了李太后、万历的称号,以及太子的生辰八字,用一个黑瓷射魂瓶装着,每天摆案焚香,念咒烧符。

另外,王三诏还剪了3个纸人,用49根铁针,钉在纸人的眼睛上,七天之后烧了。

还跟刘成密谋约定,说要在皇帝生日前后下手(杀掉太子)

而如此大逆不道的刘成没被处理,就是因为郑贵妃的执意回护。



08


前后两件事联系起来,刘成简直罪该万死!

群臣的动作很快,陪审的陆大受赶紧奏疏,希望以此为突破口,要誓死揪出那只一直毒害太子的黑手!

偏巧此时,郑家又送来一计神助攻——

郑贵妃的哥哥郑国泰,听说陆大受在奏疏中有意无意隐射他们家,就赶忙写了一份揭帖,表明与此事无关。

郑国泰不上疏还好,一上便捅了个大娄子。

给事中何士晋率先开炮,理由是:陆大受的奏疏又没说主谋是郑国泰,郑国泰跳出来自辩,这分明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给事中何士晋紧跟着上奏:如果要消除大家的疑问,就捉拿庞保和刘成。

万历的鼻子都气歪了:

这事儿不可能是郑贵妃干的,就算她有那个动机,但太子真死了,她就成了最大嫌疑人,朱常洵还怎么被立为太子?

动动脑子吧!不要一天到晚就想着党同伐异!

万历随即翻出三年前吏部调何士晋为浙江佥事的任命书,大笔一挥,签字认可:给朕滚得远远的。

可吏部不同意:那个位置已经任命别了人,总不能一个官职任命俩人吧?

万历:这好办,你们、把前面那位调走,不就行了?

吏部又说不行,理由是:按何士晋的资历,应该被任命为参议!

这下彻底把万历激怒了,把吏部尚书叫来大骂一顿,然后把吏部郎中以下的官员全体扣工资。



09


罚钱无所谓,可案子该怎么结?

下面已经吵成了一锅粥,万历只能亲自下场。

五月二十六日,万历下旨说:太子是国之根本,既然张差这案子有幕后主使,那就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司会审吧,但不许株连无辜!

关于这个无辜,东林党及其后来的支持者,都解读成了万历为包庇郑贵妃所给出的暗示......

五月二十八日,万历召集内阁、五府六部、九卿科道,众人齐聚供奉李太后牌位的慈宁宫。

万历当面训话:“......太子的地位不可动摇,可总有人恣意妄言,一天到晚吃饱撑了没事儿干,一个劲儿离间我们父子,奸臣!”

朱常洛自然跟老爹唱双簧:“......我们父子相亲相爱,你们这样分明就是无君之臣......”



10


既然皇帝和太子都定调了,那就结案吧!

第二天,刑部判决结果火速出炉:

张差,西市凌迟处死;

庞保、刘成交由司礼监审讯,很快被秘密处理了。



11


这就是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梃击案”。

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无人知晓了。

但这个案子的最终得利者只能有“两人”:


一是东林党。

从头到尾希望把事情越闹越大的,如刑部尚书张问达、郎中陆梦龙、主事王之寀、给事中何士晋,这些都是东林党人。

而主张息事宁人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刑部胡士相、赵会祯、劳永嘉、邹绍先,这些都是浙党,他们是当权派。

朝堂越乱,东林党越能浑水摸鱼。

朝政越稳,越符合浙党的利益。

说白了,梃击案就是东林党交给朱常洛的投名状。


二是朱常洛本人。

张差就是朱常洛放出来的烟雾弹。

首先,利用郑贵妃的人做一个行刺的局——郑贵妃的行事作风,就差在脸上直接刻上“我要换太子”了。这刺客不是她的人,也是她的人。

一旦慈庆宫出了问题,万历就必须表态!

万历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换太子,那他必定会向臣下保证,朱常洛的太子地位无人撼动!

这样一来,朱常洛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只需要安心等老爹驾崩即可。

无论真相如何,不可置否的是,梃击案最终奠定了朱常洛继位的必然性。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