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qi_hua
《法华经》
《法华经》属于“大乘”佛教经。“大乘”和“小乘”,简单的说,就是“大乘”认为修行者的目的是成佛,人人皆可为佛来拯救众生;而“小乘”认为修行者最高点的处于佛之下,世上只有唯一的至高无上的佛。《法华经》里面有几个算得上是“脱离当时社会限制”的观念:1,女人可以成佛;2,坏人也可以成佛。
至西向东 1.
佛教由西向东,经不同路径到达中原。时间大约是汉代。各种经书,各种解释,各种门派;纷纷杂杂。此前的中原各国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完善的宗教,基本处于一种“民俗”阶段的朴素自然敬畏,所以佛教传入之后,一下子占据了从统治阶级到劳动人民的心。
这个时代背景之下,“佛辩”就是一个很流行的佛教活动。因为每个寺庙供奉的菩萨不一样;教义也不一样,有的偏逻辑有的靠顿悟;有的要大家去掉内心的“魔”;有的却说,“魔”存在心里,行动属于“佛”就可以。为了扩大自家菩萨的影响,争取更多的信众,不同的佛门派系之间往往举行“佛辩“。输赢的结果就是:谁能够说服对方,谁能够说服信众,谁家菩萨的供奉也就更多。“佛辩“往往是门派之间一决生死的关键战场。根据各个中原小国的政策,很多佛教/道教的产业不需要交税;而且,佛家/道教的弟子不需要服役。这样一来,在小国纷争,此起彼灭的改朝换代之间,躲战争躲苦役的首选就是佛/道之地。
战争,是宗教最佳的传播工具。
大约到南北朝时期,佛家开始本土化,迎合更多信众。此时,佛教开始可以和国家对抗了。
灭与生
佛教可以动摇国家的统治基础。前面说过,可以用来逃避劳役,逃避赋税。寺庙侵占田产,寺庙拥有大量的青年非劳里;这些本来应该是属于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料“,结果彻底被寺庙拿去了。皇权岂能容它?南北朝北周,周武帝就试图”灭佛“。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灭佛之辩”,值得看看。
面临皇权取缔,同门竞争之下的佛教门派,纷纷开始本土化的进程:更加贴近中原文化,寻找与皇权共存,与道教儒家共存的机会。其中,天台宗就是一个重要分支。因为这个门派的开山立派大师在浙江天台山修行布道,所以这个门派被称为“天台宗”。
“如来不断性恶,一阐提不断性善”
悟道者并非把”性恶“彻底断除;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性恶“,这是”人“的一部分;但悟道者可以不受到””性恶“的影响;发挥””性善“从而悟道。
天台四祖
南北朝后期,南朝梁国,湖北荆州县陈姓人家的老二出生有祥瑞,双瞳。据说双瞳是帝王之象,不过这孩子的父亲只是一个县吏,母亲慕佛道,小康人家而已。他从小跟着母亲学佛,长大之后便要出家,被父母阻拦。南北朝后期小国更替频繁,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梁国被北魏灭掉,父亲离世,他与其他家人投奔四川。之后不久,他就正式出家了。名号智𫖮。
他从湖南开始,从慧思;慧思归隐衡山之后,他一路向东,到达南京。当时的金陵。此时,金陵属于陈朝首都,繁华之地。之前智𫖮在慧思门下代讲《大品般若经》;但在金陵,他主力讲《法华经》。因为他得到了当时陈朝政要的欣赏,所以他在金陵讲经8年,信徒无数。之后,他认为金陵事务有碍修行,决定去山中。陈朝皇帝下令:以此地赋税支持寺庙,所以他在浙江天台山安顿下来,建立寺庙。
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有政府/皇家做大众在世俗中的领导;也肯定有一个宗教/信仰,作为大众的精神领导。缺一不可。对比南北朝前期的北周,皇权与佛门的”灭佛之辩“;到南北朝后期,陈朝愿意以一县赋税来供养寺庙,区区100年吧,为什么如此不同?
别义五时
前面说过,佛教进入中原初始,各种思想各种解释,不同门派对立。发展到南北朝,”判教“就成为佛教学习的一部分,也就是从逻辑层面对佛教提出疑问,再用佛教中的观念来回答。一来一回,把佛教在逻辑上做闭环,不会出现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说法。
但其实,佛教各部经书中实在不同。大乘小乘这些不谈,唯识唯性也比较高层,但就是一般人了解的,什么是止,什么是住,什么的定,是一个概念还是三个概念?很多地方非常模糊。举个例子,《金刚经》里面,”善护念“属于基本的修行准则,就是不要随意生出坏心念;而《法华经》里面,对”念“的限定少些,认为人都会有恶念;但只要不做恶行就可以。
智𫖮的理解是:别义五时。佛经就如牛奶;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佛教各部经书,是佛在他的人生不同阶段的思想记录;年轻时候看世界,和老去之后再看世界,就算是这个世界还是一样,他的眼光,他的感触也有进阶。《法华经》是佛的最后2部经书(《涅槃》是最后一部),那这部经书的确是多年思想积累之大成。
见过一个说法:看佛经从《楞严经》开始,以《法华经》为目的;大概意思和别义五时类同。
天台宗
智𫖮一生著作很多。他从南朝梁开始,从北方学佛,辗转各处,在陈朝开立天台宗。把南北的门派教义统一的解释翻译,传播大众。战乱之中他在庐山传教,也回到荆州;最终圆寂于天台山。他的老师慧思是天台二祖;他是天台四祖;天台宗的教义和修行都是以智𫖮的著作为基础继续发展。
至唐朝,强势王朝必然向周围小国输出文化宗教。日本派遣唐使多人,其中就有2位到浙江天台宗学习。其中一个某年于日本出发,被海风吹到台湾,耽搁一下从福建上岸,向北终于到达天台山。
至此,关于天台宗在中国的部分就告一段落。
东渡
佛教东渡之前,日本有本土宗教,Shinto。教义朴素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信徒对“灵”的尊重,并不是仪式上的顶礼膜拜,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对物,对人,对有形无形都保持敬畏。对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带着仪式感去体会。对日常食物,仔细品尝不浪费;对于工具,用了之后好好保存精心护理;对于野外的一朵花一颗石头,感谢自然给我们的馈赠。
但这不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有闭环逻辑,和各种经书加持的完整宗教。鉴真东渡日本之后,带去大量经书,其中,以天台典籍为主要部分。 《天台止观法门》就是其中一部。很快就成为日本宗教的最高峰。日本僧人最澄就是最初于日本天台山接触到这些书籍,然后请求去中国天台山求得详解。
最澄回到日本之后,于京都比叡山开始传道。
传道过程并不顺利,比叡山上的僧人分成2派,对“一乘法”争论不休。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当时的天皇介入寺庙传承;所以一部分僧人下山,建立自己的寺庙。日本天台宗此时分为“天台。山”派;和“天台,寺”派。“天台,寺”派的传道地点就是京都附近的三井寺, 由圆澄主持。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