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09
苏母以古为鉴,教子明志(转)
3600
1
2018-10-09 14:19:14
北宋时期,蜀中的眉山,可谓钟灵毓秀,人杰辈出。苏家是眉山的名门大户,占尽了眉山的灵气。主人苏洵,二十七岁开始发愤读书,游学四方,最后大器晚成。当苏洵在外游学时,苏府的家政内务、抚养教育儿女的事情,全都交给夫人程氏。
程氏也是名门闺秀,她出身于四川眉山的一个官宦之家,她的祖父、父亲以及几位兄弟,均在朝为官。她是一位传奇女子,与常人不同的是,她自幼不喜奢华,珠宝首饰她不戴,绫罗绸缎她不穿,整日与诗书文章、笔墨琴棋为友,很有文化修养。
程氏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她不仅教儿子苏轼(大苏)、苏辙(小苏)读书断句,还非常重视对儿子的德育。程氏认为,人性应以善为本。要善,须得有一份慈爱、仁爱之心。而孩子的爱心,从启蒙开始,就要加以培养。只有从小尊敬长辈、爱护兄弟、热爱家庭、关爱伙伴,长大后,才会心怀爱国爱民之心,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程氏认为,这般仁爱之心,不仅对于人,而且也应及于物、及于大自然。因此,她订下严格的规矩,不许伤害有益的花草与虫鸟,违者,数日不许入园游玩。这一规定,使得苏家的庭园,成为这一带小鸟、蝴蝶最安全、最热闹的栖息、嬉戏场所。每天,花园里彩蝶飞舞,莺啭燕唱,分外迷人。美的心灵,从人之初始,源于心,及于物,后广及于人。程氏自孩子们稍识人事起,即把仁爱的种子,播入孩子们的心田。
在程氏看来,孩子们要成才,首要条件,是要有高尚的气节和远大的志向。这是推进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动力。程氏把它贯注于每日每时对孩子的教育之中。
从苏氏兄弟年幼时起,程氏便开始每日设立功课,教孩子们读书识字。程氏经常选择史书中各种人物的成败得失,讲给儿子听。她对孩子们说:“读书识字,不是为求官,不是为谋食,也不是专为求取名利,而是为了明理,学会做人。你们长大后,要正直、刚毅,能做到这一点,我死而无憾。”
有一次,程氏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时,程氏绘声绘色地朗读,苏轼聚精会神地听,完全沉浸在范氏母子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故事中。听完故事后,苏轼眼里含着泪花,稚气地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就要和范滂一样,不惜舍生取义。母亲会允许吗?”
程氏听了儿子的问话,很严肃地回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子,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母一样吗?”从此,苏轼兄弟二人,处处以“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把节操作为处世立身之本,更加奋发学习,以求将来成为一个为大众所尊重、敬仰的人。
在程氏的教育下,苏轼与苏辙两个人都早早成名,名扬天下,各自在仕途上、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构成“一门父子三大家”的文化奇观。翻阅《宋史》,三苏父子立朝为官,无论政治主张如何,其刚正不阿、公忠体国的高风亮节,是毋庸置疑的。东坡先生坚持独立思想的原则,在政治上处于王安石的新党与司马光的旧党之间,在夹缝中生存,里外不是人,备受磨难,然而他矢志不移。特别在王安石改革派失败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复辟时,要撤销连旧党也承认是最好的“免役法”时,苏轼慷慨陈词,再三力陈不可。司马光勃然大怒。苏轼很尖锐地质问: “从前常听你称赞某人犯颜直谏,某人据理力争,今天你刚当宰相,就不准别人开口?”这就是品质凝铸的气节。
程氏出身豪门,却自甘清寒。程氏的辛劳,没有白费:她的孩子以巨大的文学成就与彪炳世界文化史册的英名,给了她最大的回报与安慰!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