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思惟2
证严法师 三十七道品讲述-17:念根
348
0
2024-01-16 10:48:46
第三、念根
“谓仁念正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我们一切的举动都是出自于内心的一“念”,对于喜欢做的事,心中一念起就能付诸行动,我们若能常常培养一份仁德之心,我们的心念就能时时在正道中。仁者人也,身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与禽兽之间的差别便是在此“仁”字。佛陀示现人间是为了救济众生,“众生”不只是指人而已,还包括各种蠢动含灵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并不大。
而佛陀来世间教育人们,就是希望人们能够远离禽兽之心,返回原来的本性。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出生时,本性都非常善良,善性就是仁爱的心。可惜我们从小生长在人世间,受到种种杂念、物欲的引诱,使心中的仁爱之念逐渐地淡泊了;欲心逐渐增强,仁念就慢慢薄弱了。
所以学佛,要时时“反观自性”。平时我们的心都是向外追逐,在社会上追逐人我是非及五欲,人性一直驰骋在外,无形中被禽兽之性所染浊。佛陀就是要教育我们,返回“人之初,性本善”的这份良知和灵性,希望我们心存仁念,时时走在正道上,这就是“反观自性”。
若能时时刻刻反省自我,邪妄的欲念、无明、人我是非自然不会侵入自性。我们若能一心观自性,自然会看开人我是非,心无私念。无私念就不会分别人我,不生是非,所以说“不令邪妄得入”。若能如此,就能时时保持观照仁念之心,此即称为“念根”。
过去的圣人非常注意自己的心志,所以能治心于未萌──在恶念还未生起之前,就要善加治心,保护心念,并且防情于未乱──好好预防情绪的动乱。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古圣先贤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担忧;这里所谓的忧虑,是说贤哲之人非常谨慎,不敢稍微放松心志,时时战战兢兢,保护自己的心念。这个“忧”是“忧道不忧贫”──只忧虑自己是否终身都能行于仁道,而不烦恼自己今日是贫穷或是富有。人如果忧虑自己失去正道,自然会谨慎小心,而不致发生错误。
总之,要有这份仁心正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此即是“念根”坚固。万法皆出于一念,因此我们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心念,先贤治心之道,是在于未生恶之前令其不生;对于感情,也是在情绪未乱之前防患未然。学佛也是一样,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