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热门

阅读顺序

深色模式

字体大小|

搜索
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234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暧菡

查看全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3364

37

2010-06-06 12:36:0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解》序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著述於三藩市佛教講堂
佛曆三○○二年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

是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大師聞而悟道,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故《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蜜。」故《大般若經》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

又 彼經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謂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無相,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 無所願求故。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 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直接顯性空理趣。

彼經又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 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 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前明有法非法,後明無法不法,非有非無是中道理趣。

昔 有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狐疑不信起座離去。網明菩薩令思益梵天為做方便,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 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 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 不可得。」

吾人研究佛教,當知佛教乃法界教也,故無國籍之分。佛教者乃人人教也,故無家庭之私。佛教者乃眾生教也,故無種族之見。佛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信與不信暫時之問題爾,既不能超出法界,則均在佛法含育之中,焉用辯。

時逢英譯金剛經略解,夫之之初,引之數言,是為序。

金山沙門
佛曆三○○二年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

-rewarded by lanhua


[此贴子已经被lanhua于2010/6/6 13:39:56编辑过]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暧菡

查看全部

2010-06-06 12:37:00


【白話解】 



     我告訴你們,我講經也不會往深的講,我只會講淺淺的,講不能出版這一類的經;能出版的我不會講。但是你們一定要出版我也不管,將來人笑話,那是人笑話我,不是笑話你們,是不是啊?我負責任,用不著你們負責任的。人說:「這不是你們翻譯得好不好,那是他講得不好,關你們翻譯什麼事!」對不對?我是講邏輯學的, 不把這個過錯放在你們身上。


     是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大師聞而悟道,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故《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蜜。」故《大般若經》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



    「是 經云」:就是這一部金剛經說的,說什麼呢?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你這個心不要有所執著,要無所執著而生這個心。「六祖惠大師聞而悟道」:六祖惠能大 師一聽這兩句話就開悟了,而我們現在聽四句也沒有開悟。「若心有住,則為非住」:經上又說心若有所著住,就是非住,那就不對了。

「故 《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所以大品就說了,你若執著一切法,是名不住般若波羅蜜;這個不住,也可以說你不明白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 法,方住般若波羅蜜」:不執著一切法,是名方住般若波羅蜜;那時候你才算明白般若波羅蜜法。「故《大般若經》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所以《大般若經》每 一會的一開始,都是講無住,叫你沒有執著,無所住。


     又彼經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

「又 彼經云」:在經上又說:「爾時世尊」:就是在那時候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這講的是真法,不是戲論,不是講笑話,說如來這個大概的相。「為諸 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為一切的大菩薩宣說這個智慧法,這種甚深的道理、宗旨,轉這個般若法輪;這個般若就屬於輪字法門。


    「謂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無相,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無所願求故。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直接顯性空理趣。


    「謂 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都沒有了;法自己沒有一個體性,所以就空。「一切法無相」:一切法也沒有一個相,為什麼?「離眾相故」:這一切法它什麼相也 沒有,所以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一切法也沒有一個願。你可不能說:「喔,一切法無願!」那是法無願,不是人無願。這個法可沒有說:我願意怎麼樣就怎 麼樣!「無所願求故」:它對於人沒有所求,你修行這個法,不能說一切法無願,我也無願。你不發願就不成佛!這個法它自己本體上沒有所求。


     又 「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又「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都是寂滅相,諸法空本來常自寂滅相,所以永遠寂滅的。「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也 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常,它沒有一個常性。「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這個法在自性也沒有說我這個法是樂,有什麼法可樂呢?法它自己沒有什麼可樂的。


    「一 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也沒有自己,它沒有我執。「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這是涅槃的四德──常樂我淨。之所以說一切法無淨,離一切淨相,因為你 若有一個淨相,就無無相,就有一個染污了。法它連一個淨相都沒有,那染污相更沒有了。「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一切法沒有可得,無智亦無得, 你找那個法的相不可得,找不著它那個相。

  

    「直接顯性空理趣」:這前邊的文,是講法的自性本空這種的道理、宗旨。


    彼經又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


    「彼 經又云」:這部《大般若經》又說了。「爾時世尊」:在當爾之時,佛「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前邊說的空,現在說的有;前文是無為的法,現在是依照有 為的法。佛又以有為的法,也說如來大概的一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為一切的菩薩,宣說般若那個智慧法。 說所有的世間一切有情住持遍滿於法藏,說這遍滿的甚深理趣很殊勝的這種藏法。


   「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前明有法非法,後明無法不法,非有非無是中道理趣。


   「謂 一切有情皆如來藏」:說的一切有情都是如來藏性,為什麼?「普賢菩薩自體遍故」:普賢菩薩也是一切有情之一,他遍一切有情。他遍一切有情,所以一切有情的 本體,也就是如來藏。「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眾生都是金剛藏的眾生,以金剛藏這個法所灌灑故。普賢菩薩、十方諸佛,常常用金剛藏的 法來灌溉一切眾生。「灌灑」,就是用金剛藏來加持一切眾生。

 

   「一切有情皆正法 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眾生都是正法藏,一切都依照這個正語來轉。「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一切的眾生都是妙業藏,這個業是不可思 議的藏。所有一切事的業,皆加行依故。這個「加行」,就是你修行加上一點。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那就加行。加行可以依照這一切的事業來增長。


   「前明有法非有」:前面一段所說,有的法非有。


    為 什麼我用這個做序文?你們《金剛經》翻譯完了,還不知道《金剛經》的意思。這《金剛經》所說的什麼也沒有,什麼也都空了,連法、佛都空了,都沒有了。所以 這篇序文上,前邊這一段文,是說明了有的法也是非有。「後明無法不無」:後邊說明,沒有的法也不是沒有。有的也不是有,沒有的也不是沒有,這叫「非有非無 是中道理趣」:這是合乎中道。


    昔有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狐疑不信起座離去。網明菩薩令 思益梵天為做方便,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 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 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

 

   「昔有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以前有五百個比丘,聞說大乘法的時候,你說怎麼樣啊?他們都發狂了!這五百個比丘人人都把耳朵堵上,這麼(上人做「咚咚咚」聲)就跑了;跑得遠遠的,不聽你這個法!不聽你這個空,這法怎麼會空?他們就跑了。

 


   他 們「狐疑不信起座離去」:這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就像狐狸多疑似的,從座上起身就走了。這狐狸精,你們看牠的懷疑很多的,牠在冰上,走一步,聽那個冰響 不響;走一步,聽這個冰響不響。為什麼?牠說:「如果這冰一響,我就不過河了,這會掉到河裏!若這冰不響,就是冰凍得堅固的,不會掉到河裏去。」這叫狐 疑,狐狸就是很多的懷疑。所以你講什麼法,他也不相信的,這叫「狐疑不信」。

 

   「網明菩薩令思益梵天為作方便」:這時候有位網明菩薩,他令思益梵天的天王為作方便,說:「你去看看他們做什麼,怎麼都走了呢?」這給他們作一個方便。

 

   「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這位梵天就舉出一個譬喻說了,縱然令這五百個比丘去走,走到恆河沙刧那麼長遠的時間,他們也跑出不去這空的法門。因為空的法門包括一切,你沒有法子跑得出去。

 

    現 在舉出一個譬喻,像什麼呢?「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就好像有個愚痴的人,他怕什麼呢?怕虛空,說:「哎呀,這虛空呀,我可怕這虛空!這虛空最不 好的,我要離開這個虛空!」他捨空就跑,跑!跑!跑!「在所至處,不離虛空」:跑到一個地方,他在這個地方,還沒跑出虛空去。再跑,再跑,跑得累得不能跑 了,以為這沒有虛空了。還是在虛空裏頭!再跑,又跑,跑得累得跑不動了。再看看,還是在虛空裏頭!你看,這不離虛空!

「此 諸比丘,亦復如是」:聽見說般若空法就跑的這些個比丘,就像那個癡人怕虛空一樣的,跑,你能跑出這虛空嗎?跑不出去的。「雖復遠去,不出空相」:雖然他跑 了很遠的很遠的,還是跑不出去空的範圍裏頭去。你怕這個空嘛,走!能走得了嗎?這不但不出空相,也「不出無相,不出無作相」。


    「又 如一人求索虛空」:又有一個比方,好像一個人他不是怕虛空,而是想要虛空。他各處去找虛空,「東西馳走」:他往東跑跑,往西跑跑。往東跑跑,我要找虛空; 往西跑跑,又我要找虛空。「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他說:「我願意得到虛空,我願意得到這個虛空,你們誰把虛空給我?」「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 空」:這個人想找虛空,但說虛空名字,因為他不認識虛空,所以也得不到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他就在空裏邊走路,而見不著這個虛空。


    「此諸比丘,亦復如是」:跑的這些個比丘,也像這個人一樣的。你說這是聰明人?還是愚痴人?「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你想要證得涅槃,你雖在涅槃裏頭修行,也不知道這個是涅槃。


    「所 以者何」:什麼原因呢?「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所說這個涅槃,就只是有一個名字。涅槃這個法,它沒有一個體相。也 就好像一切法如虛空,涅槃法也像虛空,雖然說你證得,但是也像虛空僅僅有個名字,你不可以把它拿來。說:「我把虛空拿來!把涅槃拿來!」你拿了個什麼?

 

     吾人研究佛教,當知佛教乃法界教也,故無國籍之分。佛教者乃人人教也,故無家庭之私。佛教者乃眾生教也,故無種族之見。佛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信與不信暫時之問題爾,既不能超出法界,則均在佛法含育之中,焉用辯。

 

    「吾 人研究佛教,當知佛教乃法界教也」:我們這所有研究佛教的人,應該知道佛教乃法界教也。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法的表現,沒有超出佛教之外!盡虛空遍法界,都 是佛教充滿的地方!「故無國籍之分」:也沒有說是這個佛教是日本的佛教,那個是中國的佛教,那個是印度的佛教,那個是錫蘭、緬甸,或者是泰國的,是哪一國 家專有的佛教。不是的,這無國籍之分!


    「佛教者乃人人教也,故無家庭之私」, 佛教就是一個人人的宗教,所以佛教沒有說是「這是我家裏的,這是你家裏的,那是我自己的!這是私人的!」沒有這個,不是這樣子的!「佛教者眾生教也,故無 種族之見」,佛教也叫眾生教,所以也沒有一個種族,說是這是白種人的,那是黃種人的,那是黑種人的。沒有的!沒有種族之見,不可以有這種的見解在裏頭。


    「佛 云」:佛有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信與不信,暫時之問題爾」:你信佛教和不信佛教,這是暫時間的一個問題。「既不能超出法界,則均 在佛法含育之中」:你既然不能跑出這個法界之外去,則無論哪一個都在佛法裏頭包括著,沒有跑出去。「焉用辯」:這不用說來辯解這個問題。


     時逢英譯金剛經略解,夫之之初,引之數言,是為序。


    「時逢英譯金剛經略解」:現在遇到英譯《金剛經略解》。我講解的經就叫「略解」,以後哪一部都叫略解。「夫之之初,引之數言,是為序」:在這付印的開始,我多餘地說幾句話,用它來作序。



金山沙門

「金山沙門」:這個你們認識?這不是你!

佛曆三○○二年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6 12:39:22编辑过]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暧菡

查看全部

2010-06-06 12:41:00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三藩市佛教講堂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至 一九六九年四月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A1. 總釋名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一部經在這個般若時裏邊說的。論到五時八教,這屬於別教,是般若時;第四般若時,也就是第四時。在這個四教裏邊,屬於別教。佛說的般若部,有六百多卷。這《金剛經》,是六百多卷裏邊其中的一卷。



講起般若部,這個《般若經》非常重要。怎麼顯出它的重要呢?佛說這個般若部的時候,用了二十年;二十年說般若,在這二十年說了六百卷的《般若經》。最後, 佛說過這樣一句話,說這個《般若經》,將來大興於震旦;震旦就是中國。說將來這個般若推行到每一個國家去。所以在唐玄奘翻譯《般若經》的時候,有一千多個 比丘共同在一起來翻譯這《般若經》。一千多比丘,在家人有兩千;兩千多在家居士,在大興善寺。



那個大興善寺,當時從方丈室到山門去關門,要怎麼樣關門呢?要騎著馬去關門。那麼現在的時候,可以用一個自行車去關。距離有多遠呢?由方丈到山門那個地 方,有十里路;十里路遠,所以關山門的時候要騎著馬去關山門。因為它這麼大,所以就能容納--當時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的三、四千人,來做這件事情。那麼翻 譯《大般若經》的時候,這一年桃開六度。這個桃花,就是結桃子的這種樹,在這一年之中開了六次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這叫桃開六度。這是表示甚麼呢?就 表示翻譯《般若經》這種的工作是殊勝的,是特別的重要。所以花、草、樹木神,都來擁護這個法會。所以這一年的期間桃花就開了六次,有這種祥瑞。那麼由這種 祥瑞,證明《般若經》是非常重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6 12:42:54编辑过]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暧菡

查看全部

2010-06-06 12:42:00




那麼現在再講這個《金剛經》的因緣。我最初到三藩市來,曾經講過一次《金剛經》。當時預備一般聽經的人,有的聽得懂的,有的聽不懂的,那麼以後這麼多年就 沒有講過。為甚麼沒有講經呢?就因為我願意隱遁,不願意讓很多人知道有這麼一位法師。所以我到美國自己給自己取個名字,就叫「墓中僧」。墓,就是墳墓; 中,就是在墳墓裏邊:墳墓裏邊的一個和尚。雖然我現在沒死,可是已經鑽到墳墓裏頭去了,所以和外邊的人很少接近。那麼,由去年有白文天、韓光先、易象乾、 客爾康等等從西雅圖來,就硬把我從這個墳墓裏頭拖出來!拖出來幹甚麼呢?就打禪七。這是在美國第一次打禪七。早起六點到晚間九點,一般人都認為是這是很辛 苦了,其實這是很方便的,並不緊。這個工作要緊的時候,應該早起三點鐘開始到晚間十二點鐘,這是正式打禪七的一種工作。




那麼由那一次,我第一次見著這個韓光先,就是果璞。他和我一講話,我就聽他這個聲音好像山東人的聲音,我叫他山東老鄉,就是山東人。那麼他呢,在以前也沒 有皈依過;可是沒有皈依,見著我他就叩了個頭。在這美國人裡這樣是很少的,所以我說這個真是正牌的中國山東人。那麼我對於這班人的印象,就很不錯。所以我 覺得這幾個人都可以提拔,在佛教裏做一番事業。果然在今年夏季暑假的時候,這一班人就都來學《楞嚴經》。學《楞嚴經》學完了之後,現在又講《法華經》。正 在講著《法華經》,有一天,大概是那一天呢?是不是觀音菩薩出家那一天?果璞和果能,就要求講《金剛經》。那麼「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 應。」




怎麼叫法不孤起呢?這個佛法,必須要有人請法,才能說法;要沒有人請法呢,這個法就不容易說的。有人請法,就是有人要求講某一部經,這叫請法。那麼法不孤 起也就是這個法不能自己生起。仗境方生,有這個境界才能生出這個法來。道不虛行,這個道不會空走的。遇緣則應,有緣就應;就應付這個緣。這叫道不虛行,遇 緣則應。




那麼既然有他們幾位想要聽《金剛經》,於是乎我也不管我會講不會講,就冒冒失失答應了,說可以。並且他們都過去已經聽過《金剛經》了。聽過誰呢?聽過,那個 Kenneth 先生講過《金剛經》。不過他說,當時因為初學,也大約聽得不太懂,現在要再聽你講一遍。那麼我就答應了,所以在今天才有這個金剛法會的成立。以後,無論你們某一個人想要聽某一部經的,都可以請法師說法。這要請法;要有人請法,才可以說法。




那麼講《法華經》,這是甚麼因緣呢?講這《法華經》,我告訴你們這個因緣。這因為現在我在美國,要造就和尚,要造就未來的佛教的繼承人。所以現在有一個果 前,他發心出家。那麼發心出家,聽了《楞嚴經》,對於佛法還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這個《法華經》的因緣,就是為著要果前,在前邊;這一些果果果果,果甚麼果 甚麼--像這個果寧昨天講這個唧唧喳喳,都要在後邊跟著。所以我看這一班人,還都對佛教有一點興趣。所以有的櫛風沐雨,就是颳風也來聽經,下雨也來聽經, 在對面這麼遠,又要跑這麼遠的路。在二十九街過來,也要搭巴士,又要等車,又要在那個地方風吹雨打的,這都很不容易的。我看這一班人還有一點誠心。所以我 就繼續講這個《法華經》。




現在又講《金剛經》。我們現在講這個《金剛經》要簡單一點,就不要講這個七種立題、五重玄義,都不要講它。我們現在就開門見山,就講這個總釋名題,就講第一,就是總釋名題;第二、講譯人;第三呢,是別解文義,分出大科,分出這麼三種講法。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暧菡

查看全部

2010-06-06 12:43:00

「金剛」:甚麼叫「金剛」呢?怎麼又「金剛般若波羅蜜」?甚麼叫金剛呢?我告訴你,就是那個金剛心。金剛的心也就是那個金剛性,也就是那個金剛的般若。金 剛的心也就是金剛性;金剛性也就是金剛般若。說出來這麼多的名,合而言之是一個。為甚麼要說這麼多名呢?你不知道這一個,知道那一個;你不知道那個,就知 道這個;你那個、這個都不知道,你又知道這個般若。所以多舉出幾個名字來,你張三也就是那個張和,也就是那個張老三。這麼說好幾個名字,你就認識他。這金 剛也這樣子。那麼金剛怎麼說是自性呢?我們這個自性,是永遠不壞的。我們這個金剛自性也就是金剛心,金剛心也永遠不壞的。我們這個金剛般若,就是實相般 若。這實相的般若也是永遠都不壞的,永遠存在。所以這一部經的名字,這「金剛」是個比喻;「般若波羅蜜」是法,這一部經就是法喻為名。在七種立題裏邊就是 法喻為名:以金剛來做比喻,比喻般若。




那麼這個講法固然是對,可是不如我說它是金剛心、金剛性、金剛般若。這個般若就是金剛,不用比喻。這個心也就是金剛,不用比喻。這個性也就是金剛,不用比 喻。這個就是甚麼呢?金剛,不要比喻,比較直接了當。這個講法,是很少人這麼講的。可以說是這樣,一般的法師,要是對金剛般若波羅蜜沒有認識的,都不這樣 講。怎麼樣講呢?都作為法喻為名。我現在,是不是不以法喻為名?不是,也是用法喻為名。可是我把它合成一個,這個法也就是喻,喻也就是法:法喻是一個。分 而言之,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合而言之,也就是《金剛經》。所以普通中國人叫它叫《金剛經》,沒有般若波羅蜜。那麼再可以說,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經》。那麼 這法,我常常對你們講,應該講活了,不要把它講得死板板的。所以現在把它講成一個也可以,講成兩個也可以,甚至於講三個、講四個都可以,這沒有一定法! 《金剛經》裏邊說:「無有定法,是名般若波羅蜜多!」你要把它講成死板板的,好像那個釘是釘,卯是卯,總有一定的:那就成一個不活動了。




我們講來講去,究竟「金剛」的這個意思,我還沒有明白。你講一個也好,兩個也好,三個也好;你講了這麼多個,但是我還沒明白!這怎麼辦呢?那好了,我現在 再給你把它解釋解釋。金剛具足三個意思。三個意思是甚麼呢?第一個就是堅固;第二個就是光明;第三個是銳利,也可以說鋒利。甚麼叫鋒利呢?就像那個刀刃, 非常鋒利,非常快,切金斷玉,削鐵如泥:這都是金剛。削鐵如泥,砍到鐵上,就好像砍到那個泥上一樣,一點也不能擋得住它。金剛的體,是堅固的,金剛本體是 堅固的,不壞的。它不可能為一切所壞,它壞一切所不能壞的;壞一切所不能壞的,就是甚麼呢?摧伏天魔,制諸外道。




天魔外道這種邪知邪見,是不容易制伏的,可是你有這個金剛的體,就把這個天魔外道都給它破壞了,這金剛體是堅固的。金剛的相是光明的,金剛,它是透明體 的,光明的。光明而不為一切黑闇所破壞,而它能破壞一切的黑闇。所有世間一切的黑闇,你有金剛都可以把它破壞了。說那是破壞主義,你破壞這黑闇,才能得到 光明!這是破壞邪法,而不是破壞正法。你把邪法破了,正法才能久住;你邪法不破,正法就不能久住了。所以,這是破壞一切的黑闇。金剛的用,它的功用,是銳 利的。這個銳利得,也是無堅不摧,無邪不破。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暧菡

查看全部

2010-06-06 12:43:00

 

講到這個金剛心,我們一般人不要誤會了,以為是我們胸腔裏邊這個心。這個心,是個肉團心。這肉團心,沒有甚麼用。這肉團心,它的形相猶如一個倒掛的一朵蓮 花這麼樣子。白天,它就開了;晚間,它就合上。合起來,像一個倒掛蓮花一樣;開,甚麼時候開了呢?這個心裏邊有孔,那個孔竅白天它就開了;晚間睡覺的時 候,那孔竅就合上了。所以這個心,是個肉團心,沒有甚麼用處。那麼還有一個心,叫妄想心。妄想心又叫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心。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它的識:眼有 眼識,耳有耳識,鼻有鼻識,舌有舌識,身有身識,意有意識,這叫六識。在這個第六意識,一般人以為肉團心是他的心,這是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錯誤,又以為他這妄想心是他的心,就好像《楞嚴經》上;聽過《楞嚴經》有這麼一段文,你們還記得不記得?這一段文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此非汝 心。乃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認賊做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這一段經文,有的人記得嗎?這一段經文,是很要緊的。這一段經文就是說的 這個第六意識盡打妄想;他妄想這本領非常大。他這個打妄想,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他不要坐火箭,就到了月球去,不要藉著火箭的力量。他這一個打 妄想,月亮在那兒,跑到那個地方去了。一瞬間打妄想又到了西天;一瞬間打個妄想又到了東土:甚麼地方都可以打。你想到日本,你打著妄想,日本那個街道,就 現在你這個眼前了。你到過德國,到過法國,到過你所到過地方,你這一打妄想,也到那個地方了。現在一般人研究到月球去,這由甚麼造成的?就都是由這個妄 想。現在打這個妄想,就要實現這個妄想,這都是從第六意識發生出來的。所以,這第二是妄想心。




阿難就認為妄想心是他的心了;對佛講,但是佛就告阿難,「此非汝心」:這個不是你的心哪!那麼是甚麼呢?「乃是前塵。虛妄相想。」這是一種前邊的塵相, 「虛妄相想」;虛妄的那個相,是由你那個妄想生出來的。「惑汝真性」:迷惑你自己的真性,把你自己的真性迷惑了。「由汝無始」: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你都 認為它是心了,「認賊作子。」你認賊作你的兒子囉!「失汝元常」:把你自己本來固有的寶珍,都丟了。原來常住不壞的那個寶貴的性,寶覺,明心,都失去了。 「故受輪轉」:所以就在六道輪迴裏頭出頭沒,這麼樣子,總也無有了期。這一段文就是說這個妄想心。




那麼第三是甚麼呢?真如心。這個真如心,也就是實相的般若,也就是實相。這個真如,這個心,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說它大,沒有再比它大的;你說小,也 沒有再比它小的了。沒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小的,也沒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大的,這叫真如,真如心。這個心,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這心有這三種。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暧菡

查看全部

2010-06-06 12:44:0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這兩個字已經講一個大概。現在講這個「般若」。甚麼是般若?「翠竹黃花,無非般若。」這個綠的竹子和這黃色的花,都是般 若。般若是印度語,在五種不翻之中,它屬於「多含不翻」。因為翻過來中文,祗可以翻譯一個意思,而不能翻譯它這樣多的意思,所以不翻。那麼多的意思有多少 呢?有三種般若。這三種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那麼般若翻譯成中文就是智慧。智慧祗有一種的意思,所以就保留它原來這個梵語來尊重,不 翻;尊重這個般若,所以就不翻它。那麼般若有多少呢?般若,光這個《般若經》,那就有很多。本來是說有八部,但是詳細地分析來,它有十個種類的般若。十個 種類的般若都是甚麼呢?




第一是《大般若經》。這《大般若經》有多少?有六百卷。我以前不講過嗎?玄奘法師翻譯《大般若經》的時候,桃開六度。那個桃花在這一年之中,開了六次。不 是說六年開了六次;要六年開六次,那是很正常的。在這一年之中,桃花開了落;落了之後又開;開了又落。那麼大約兩個月開一次,一年十二個月開六次,兩個月 一次。雖然我沒有看見,但是也不會相差太遠,這叫「桃開六度」,翻譯《大般若經》的時候。《大般若經》,就有六百卷。




第二,《放光般若》。放光,佛放光而說這個般若。有多少卷呢?有三十卷。




第三就是《摩訶般若》。這摩訶般若也是大般若,但是這個叫《摩訶般若》,和那個《大般若》又不同了。這個有多少卷呢?也有三十卷,這第三是《摩訶般若》。




第四,叫《光讚般若》。由佛放光而讚歎說這個般若,這是第四。




第五,叫《道行般若》。道,就是道德那個道;行就是行為的那個行,行走的那個行。《道行般若》,這是第五。




第六,《學品般若》。這個《光讚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這每一種有十卷,這合起來也是三十卷,這就六百九十卷了,這是第六。




第七,叫《勝天王所說般若》,這有七卷。




第八就是《仁王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有兩卷。




再第九是《實相般若》。有這個《實相般若》,一卷。




第十是《文殊般若》,一卷。這合起來大約是七百零一卷。這是《般若經》。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暧菡

查看全部

2010-06-06 12:45:00

不是說,知道這個般若有這麼多夠啦!那麼,他在甚麼地方講的?講了多少處?有多少法會講過般若?這我們也要知道的。我們研究般若部,對於這些個問題,雖然 是一些個皮毛,但是也都應該明白的。那麼這個《般若經》,說的有四處說般若部;四個地方說般若,有十六個法會,都是說這個般若的。四個地方是甚麼地方呢?




第一就是王舍城,鷲峰山王舍城,就是室羅筏城。鷲峰山就是靈鷲山,這兒說了七會。第二就是給孤獨園,說了七會,就是現在這個經的,這個地方,這是第二。第 三呢,是在天上說的。甚麼天呢?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寶藏殿,說了一會。第四是在竹林園白鹿池的旁邊,說了一會。這合起來是四個地方,說了十六 會。你看!王舍城靈鷲山七會,給孤獨園七會,這十四會了;他化天,摩尼寶藏殿一會,這十五會。再加上竹林園,白鹿池的旁邊,說了一會。這統統是十六會,四 個地方,這是般若。我們要知道這個般若有多少種、有多少會所說的,這是應該知道的。




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哪一個地方所說的呢?是在哪一會呢?這要應該知道的。這是在第二次,在給孤獨園。你看那個經文上不是說:「如是我聞。一時 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所以我說這個在第二會,沒有錯的,絕對不會錯的!為甚麼?如果錯了,我也不講了。那麼第二處的第三會;這是在第二處的第三會 所說的這一部經。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這個《大般若》六百卷裏邊的第五百七十七卷。你要不相信,也可以去查一查看,這第五百七十七卷。那麼這 是這一部經的來源,它的歷史。




那麼般若,由這個文字般若而起觀照的般若;由觀照的般若,而達到實相的般若。甚麼叫文字般若?就是我們看這個經文,這不有文字?這叫文字般若。那麼文字般 若,你要沒有觀照的智慧,你光有文字,你看來看去也是不懂的。你不懂就是沒有般若了;沒有般若就是沒生出智慧了。這智慧本來是你有的,但是你沒有栽培灌 溉,沒有用般若的水來灌它,所以它就不生出來;不生出來,你就沒有觀照的智慧。你沒有觀照的智慧,沒有觀照的般若,你就不明白實相的般若。你必須要有觀照 的般若,以這個正觀的智慧來觀這個般若,然後才能達到這個最後的目的,這實相般若。般若大約的意思是這樣子。




「波羅蜜」:有的人說波羅蜜是甜的。不錯,波羅蜜是甜的。中國有那個波羅,那個波羅就是 before, we had this? (弟子:啊!)叫波羅。這個波羅蜜是甜的,不錯。但是這個波羅蜜,不單是甜的,而且甜中的甜的,是怎麼樣呢?離苦得樂。這是把苦離了而得到樂,這就是波羅 蜜。甚麼叫波羅蜜呢?這波羅蜜也是印度話。這印度人,甚麼事情做好了,就說波羅蜜。這個事情做完了,也說波羅蜜了。就像英文說 finish,這個意思。英文是 finish,完了;這個波羅蜜,說這個事情做得好了,叫波羅蜜。




波 羅蜜翻譯成中文, 叫「到彼岸」。甚麼叫彼岸呢?我們現在在三藩市到奧克蘭去,或者在這個橋上走過去,或者坐船過去;這從這一邊到那一邊了,這叫波羅蜜了,這叫到彼岸。這到 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譬如,你到小學裏邊去讀書,在小學校裏頭畢業了,得到小學文憑,這是波羅蜜了。你到中學,由開始到最後,得到中學的證書了,這也叫波羅 蜜了。你由大學開始,把大學讀完了,這也叫波羅蜜。你由這個學士得到碩士了,這也是波羅蜜。由碩士得到博士,這也是波羅蜜。那麼,為甚麼講這麼多?講這麼 多,你就懂這個波羅蜜的意思了。




我們現在是由甚麼地方呢?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這個煩惱,就是好像個海似的--到涅槃的彼岸;到達涅槃的彼岸,這也叫波羅蜜了。這個波羅蜜, 說起來,甚麼都可以說是波羅蜜。你這兒坐禪,沒有開悟;你從現在開始坐禪,等到你開悟了,這是波羅蜜。好像我們今年夏天這個暑假楞嚴講修班,這一開始的時 候,這是此岸,等終了了,把這暑假三個月零六天的時間都圓滿了,這也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了。這是般若波羅蜜了!總而言之,把甚麼事情做完了,又是很圓滿,這 都叫波羅蜜。




我們現在修佛法,一開始這是很難懂的,所以有的人聽一次,就不感覺興趣了,不來了。為甚麼呢?這個是最不容易的了。第一要有善根;第二,要有忍力,要有這 一種的,認為佛法比任何的事情都重要。我如果不明白佛法,那我就是好像沒吃飽飯。我所以一定要去聽經聞法,比到飯館子去吃最好的東西,都沒有這麼香。你要 有這麼一個,好像吃東西,又好像你這個欲心,貪欲你所願意的東西。那麼你所願意的東西是甚麼?我不知道,你自己會知道的。你把這種,最歡喜的這種的心理, 放到這個聽經上;聽完了,這也是得到波羅蜜了。這波羅蜜,講起來,那太多了。




這個「經」的意思,已經講好多次了。那麼再重複一下。經者徑也。做什麼的徑呢?就是修行的一條徑路,由這個生死的路,走到沒有生死的那條路去,就是從凡夫 可以達到聖人,達到佛的境界,這條路。你想要從凡夫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必須要依法修行。這個法就是經。昨天我不是講那麼多的意思了嗎?這個「經」又有一個 意思。




今天我再給你們講多幾個意思。甚麼意思呢?就叫「出生」。這個意思就出生,從這個出就是出來了,生出來了。這從佛口生出來的,這個是經。又有一個意思,叫 「顯耀」。顯,就是顯露的那個顯;耀,就是光耀的耀。這個經典,能把世界上都照得光明了,這個是顯耀。又「經」是一種,永遠不變的一種方法,所以叫「常」




。無論你古往今來,這經典是不變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偏,是不增不減的,所以這叫經。又有「貫」的意思。這貫,就是貫穿起來,把它串起來,這一行一行 的經,從開始到最終,這是貫穿起來。貫穿起來甚麼呢?義理,把義理貫穿起來;貫穿圓滿了,這是貫。「攝」,昨天我們也講,就好像吸鐵石似的,把所有的眾生 都吸收來了。眾生,就等於鐵,那個經,就等於吸鐵石,把眾生都吸到這個吸鐵石上來了,就是令眾生都完全明白佛法。這個攝,攝所化機。又有「法」的意思。這 個法,就是所有一切人,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去;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都遵守這種的法律,這種的規則,所以這「經」就有這麼多的意思。




那麼「經」還有一個意思,我不妨和你們大家再講一講。這個「經」字的意思,前邊講了很多,還有一個意思是甚麼呢?就是涌泉。涌就是從地裏邊涌出來的這一個 水泉,好像水似的,從地裏涌上來了,這涌泉。涌泉涌出來這個泉水,普潤大地一切眾生,令大地眾生都得到法喜充滿了,都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涌泉也是這 個「經」的意思。




合起來,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這個經的名字。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暧菡

查看全部

2010-06-06 12:46:00

A2. 譯人


這一部經是誰翻譯的呢?這一部經是在姚秦的時候,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那麼是不是這一部經就單單鳩摩羅什法師翻譯過了?不是的。還有誰翻譯的呢?還有 其他五個法師都翻譯過。那麼其他五個法師,是不是和鳩摩羅什法師一同翻譯的呢?不是的。時候不同的。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這部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還 有在這個元魏的時候,有一個叫菩提流支;菩提流支法師也翻譯過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名字和鳩摩羅什法師的名字相同的。菩提流支這幾個名字,我已經 寫到黑板上了。他翻譯這一部經的名字,和鳩摩羅什法師相同,這是第二個翻譯。




第三個人翻譯,叫真諦法師。這個真諦法師,在後陳的時候也翻譯過這一部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的名字也和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相同,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以上這三個法師翻譯的,名字相同。




在隋朝的時候,就有一個笈多法師。這個笈多法師,翻譯這一部經的名字就不同了。叫甚麼名字呢?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加上「能斷」兩個字。這是笈多法師翻譯的。




那麼在唐朝貞觀十九年,玄奘法師也翻譯過這部經典。他這個名字又不同了,叫甚麼名字呢?調過來了,他這個名字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笈多的叫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這個「能斷」兩個字,顛倒過來。那麼究竟這是英文的文法,是中文的文法,是印度文的文法?這是 文法的問題。




方才我講那個玄奘法師。玄奘法師是中國一個大德高僧,很高的,或者比果寧都高,但是或者沒有他那麼胖。因為,我相信玄奘法師是這樣,怎麼說他不那麼胖呢? 他好跑路,從中國一直跑到印度去,從西伯利亞那兒,一去甚麼馬都沒有,就用跑路。一跑,一定跑得很瘦的,所以比果寧會瘦得多。玄奘法師,是唐朝最高的一個 高僧,在印度留學十四年,回到中國,翻譯了很多經典。那麼這是第五個,玄奘法師翻譯的,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第六個翻譯是誰呢?叫義淨。這個義淨法師,也是到印度去留學的。留學回來,在唐朝不有個武則天?就在武則天那個時候,他回來的。他回來,武則天也是裝模作 樣的說是好佛法,於是乎就叫他來翻譯經典。他也翻譯過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他翻譯的這個名字,和玄奘這個名字相同,也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 經》。




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六種翻譯。這六種翻譯,我們研究佛法的,也應該知道的。那麼這六種翻譯之中,還是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版本,流通得最盛行。 一般人,都歡喜讀他所翻譯的經典。為甚麼歡喜誦讀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因為,在中國唐朝有個道宣律師。這個道宣律師專門修戒律的。修戒律是在行、住、 坐、臥這四大威儀裏邊非常嚴整的。《楞嚴經》裏不說「嚴整威儀。肅恭齋法」?這個「嚴整威儀」,為甚麼要嚴整威儀呢?因為你這個人,要是威儀好,不單人天 恭敬你,那個鬼神,也都恭敬你,鬼神都要崇拜你。所以道宣律師精持戒律,專門研究戒律的這個法。怎麼樣子呢?站有站的相,有站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走路 有走路的樣子;那麼臥有臥的樣子:都有個樣子。因為你有一個榜樣,一般人才可以向你學習。




所以我今天對果前講,我說,「我到這個美國來,你是頭一個跟著我出家的,必須要一切一切的,都要往好了做。你不能馬馬虎虎的,你不能隨隨便便的。甚至於你 說話也不能隨便亂講話,你走路不能隨便亂走路。你到街市上去,一定要行端,體直,這個身形,要直的。到街上也不要東張西望的,好像要偷東西呢!人說:哦! 這是不是來個賊和尚啊?穿著和尚衣服,想要偷東西啊。」不能這樣的。一定要目不斜視,耳不旁聽,這樣子。那麼走路,但是也不像木頭似的,那麼板板直直的, 那又錯了。總而言之,也要像個人那麼有一種生氣,可是,目不旁視。




行住坐臥,這叫四大威儀。四大威儀,那麼在行,「行如風」。這個風,不是像颶風那麼樣子,把山也颳崩了,樹也拔出來了,連根拔了,把這個樓房也颳倒了;不 像那麼大風,就像那個微風徐來。微風,那個風看不見;水波不興,水上都沒有波浪,那種風。這種風,是人人都歡喜的,行如風。「立如松」,站著的時候,像一 棵松樹似的。那個松樹要直的,如果彎的就沒有人歡喜。「坐如鐘」,坐在那個地方像一個鐘似的。但是像鐘,不要像鐘的那個擺。那個鐘擺這麼搖搖晃晃的這麼 晃,叮叮噹的,不要像那個鐘擺;要像古來那個坐鐘,紋絲的不動,那個才夠定力。「臥如弓」,躺著像一張弓似的,要吉祥臥。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就是吉祥臥入 的涅槃。怎麼叫吉祥臥呢?就是右手托腮,左手搭在腿上,這叫托腮搭胯,叫吉祥臥,臥像一張弓似的。這各有各的樣子,所以這是威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因為道宣律師他的威儀最好,所以感應得怎麼樣子呢?天上人給他送飯吃。我們人,你誰想要做個高僧,就要修持戒律。你受所受的戒律,就要守著;守著這戒律, 那護法善神都擁護你。你要破戒了呢?那護法就不護持你了。所以必須要守戒。因為道宣律師他守戒清淨,這所謂「嚴淨毗尼,弘範三界。」嚴淨毗尼,《楞嚴經》 不說嚴淨毗尼?毗尼就是律,所指的這個律。「弘範三界」,作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個榜樣。所以這個天人就給他送飯。




有一天他就問這個天人,他說:「怎麼現在一般人都歡喜讀鳩摩羅什法師翻譯這個經典呢?」這個天人叫陸玄暢,就對他講:「因為鳩摩羅什法師,過去七佛都是他 翻譯經典。他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翻譯的經典,和佛的心是一樣的,深得佛心。所以,一般人都歡喜讀誦他所翻譯的經典。」並且鳩摩羅什法師臨終的時候 也說過:「我臨命終後,把我這個身體用火化的時候,我所翻譯的經典,不知道有沒有錯?如果我所翻譯的經典沒有錯的話,我這個舌頭,火燒不壞的;如果我翻譯 的經典翻譯錯了的話,和佛的心意不相合的話,我這個舌頭會燒化。」所以鳩摩羅什法師圓寂之後,用火焚化,果然這個舌頭還是紅紅的,和我們這口裏舌頭一樣 的,一點都沒有變。所以由這一件事,就證明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是正確的,是完全都對的。他是一個翻譯經典的法師。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2
贴子17028
魅力17450
注册时间@2013-08-09

暧菡

查看全部

2010-06-06 12:47:00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現在講這個鳩摩羅什法師。「姚秦」:是個時代的名字,它和嬴秦和苻秦都不同的,所以叫姚秦。這個皇帝呢,最初是叫姚萇。姚萇死了之後,就是姚興繼位。在這 一個時候的朝代就叫姚秦。在姚秦前邊就是苻秦。苻堅,是被姚萇殺死的,所以改了朝代就叫姚秦。在這個以前,秦始皇那時候叫嬴秦,所以現在,註明這個時代就 是姚秦的時代。姚秦的時代,在長安那個地方,在中國,正統的時代是在後晉,司馬懿的後人那個晉朝,那個時代。




「三藏法師」:「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因為晚間講《法華經》,還講這個鳩摩羅什法師,現在這兒就簡單講一講,晚間再詳細講。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 經藏是屬於定學;律藏就屬於戒學;論藏就屬於慧學。經律論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戒定慧,所以叫,經藏、律藏、論藏:這合到一起叫三藏。「法師」:甚麼叫「法 師」呢?「法師」兩個字就是以法施人,以佛法布施給人,所以叫法師。那麼又有一個講法,是以法為師,以佛法做自己的師父,所以這就叫法師,以法為師。這個 法師,又有好多種。有講解的法師,就講經說法這個法師。有的就是讀誦法師,讀誦經典,這也叫法師。那麼講解的法師就是給一切的人,講解經典。讀誦的法師 呢,就是為人讀誦經典。




那麼讀和誦又有甚麼分別?讀,對著本子來唸,這就叫讀經;不需要本子來唸,這就叫誦經:對本曰讀,離本曰誦。離開這個書本子,這叫一個誦,這讀誦法師。又 有書寫的法師。書寫就是用筆寫經典,抄錄經典,給你寫一部經,給他寫一部經,這寫。那麼你或者是講解,或者是讀誦,或者是書寫,或者受持;受持,就自己給 自己唸。讀誦有為人讀誦的,有為自己讀誦的。受持的法師,就是專專為自己來受持。我念這個經,給我自己念經,不為眾生迴向,這個受持法師。




以上所說這個種種的法師都叫法師。但是有的不是三藏的,有的或者祗讀經藏,或者單單研究律藏,或者單單研究論藏。那麼單單研究一種,這就不能稱三藏法師。 我們這一位法師,他三藏通曉:經藏,他也明白;律藏,他也明白;論藏,他也明白:所以這通達三藏,這叫三藏法師。這個法師是誰呢?就是鳩摩羅什,就是那個 在小孩子的時候,頭頂起來那一個缽,自己生了分別思量心,就頂不動。那時候相信就會叫媽了,就是那位法師。




那麼這「鳩摩羅什」,聽來聽去,甚麼叫「鳩摩羅什」?這個意思是甚麼呢?這個意思是很有意思的。不是像昨天我講那個天,沒有意思。昨天我講那個「天」字, 說天字,才沒有意思。為甚麼沒有意思?它是自然,自然為義,那麼自然就是沒有意思。這個鳩摩羅什法師,這個名字真有意思。有甚麼意思呢?這是梵語,「鳩摩 羅什」翻譯成中文,就叫「童壽」,說他童年而有耆德。雖然他年紀很輕的,可是他有老人的德行。




他一天就可以讀誦一千首的偈頌。這一千首偈頌,每一首就有三十六個字。這一千首偈頌就有三萬六千個字。你看!這三萬六千個字,他一天就背誦熟了。這一部 《法華經》,他祗需要兩天的時間就可以把它背得出了;一部《法華經》,兩天就可以背得出。所以他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他的這種德行,這種道德,和那個老人 是一樣的,所以叫童壽--童年而有耆德。這個耆德呢?就是有老人之德,有老人的這個德行。所以他的名字就是這個意思。那麼他翻譯這一部經典,在《大般若 經》裏邊,它是第五百七十七卷。那麼在這個四處、十六會裏邊,它是第二處第三會所說的這一部《金剛經》。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