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一等兵
威望--
贴子483
魅力1445
注册时间2023-02-01

静心思惟2

只看楼主

证严法师 三十七道品讲述-13:五根篇之一

986

0

2023-12-13 11:43:04

五根篇:

第一、 信根

第二、 精进根

第三、 念根

第四、 定根

第五、 慧根

要入佛门绝对不可欠缺“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信”才能产生力量,有了这股力量才能成就我们的道业,所以我们必定要以“信”为入门根基。但是“信”一定要“正信”,若是稍有偏差则容易误入歧途,走上邪道,入了邪道就有邪思,有邪思就有邪行;所以若要心无邪念,就必须避免接受偏邪不正的道理,以免做出恶行。

很多人对正确的佛法还不了解,他们所谓的“信仰”就是见“神”就拜,见“公”便磕头,不论是什么神、鬼、公、婆,凡是拿香拜拜的,他们都将其纳入佛教;因此常常在邪、正的十字路口徘徊,不知所从。

有一位高级知识份子,他是个医生,常常为病患看病,他跟我说:“有一个患者在某家医院看过病之后,跑来我的诊所让我医治,我帮他急诊后,他就离开了。但是过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又跑回来跟我说他已经去问了某某公,并指示他一定要来让我治疗。”那么这位医生信以为真,以为他所信的某某公、某某婆非常庇护他,还会指点患者到他的诊所来看病,所以无比兴奋。连知识份子都分不清公、婆、神、鬼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只因为有人去占卜问卦,碰巧卜中他的名字,使这些患者都来找他看病,他就认为某某公非常照顾他,更以为这是由于自己平时虔诚地信奉,所以才有神通感应。像这种情形,他的思想与精神都会永远在那里盘旋逗留。所以师父就对这位医生说:“真可惜啊!虽然你是一个知识份子,却沉沦于鬼道之中,实在太可惜了!你若再继续下去,必定会迷惑不能自拔。”这位医生听了,眼睛睁得大大地说:“师父啊!你所说的话,我已经深深体会到了,因为我有时候受到某某公的指点,连头脑都转不过来了。我现在已经开始迷惑,难道我将永远依靠这些公、婆、神、鬼来指示吗?目前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去占卜问卦才能安心,才敢放手去做,而且动不动就紧张兮兮、惶恐不安。如今我才恍然大悟。”

同样是信,假使我们的思想稍有偏差,就不能在正、邪之间,清楚地分辨何者为正确的道路,那么,我们的精神、思想、心理状态,就永远会停留在迷途中,无法找到出口。所以我们选择一个正确的信仰非常重要。

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一个人若没有宗教信仰,就好像在茫茫大海中一只漂流的舟船,没有指南针,不知何去何从。若是在风平浪静时,还觉得平安无事,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没有指南针指示方向,分不清东西南北时,就会惊惧惶恐,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宗教信仰;如此,即使突然遇到危险或坎坷的环境,仍然能够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在惊涛骇浪中,稳固地掌握住人生之舵,认清方向,即能平安地渡过大海的风浪。

所以,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样是信仰,却有不同的目标,现在的社会,人心非常复杂,有许多迷惑人心的教团,我们若不能选择事理究竟圆满的宗教,也是一样会迷失,无法走出邪道,趋向光明正大的康庄大道。所以师父常常说,“无信”与“迷信”两者,宁愿“无信”也不要“迷信”。无信的人,心中对宗教全无概念,一片空白,只要用理事圆融的道理来引导他,就能使他依正道而行;就像一张洁净白纸一样,写上端正的字体,则字字分明、清析可见。若是迷信的人,他已经误入歧途,即使以正信理念去教育他,他的心仍迷惑不清,徘徊不定,必须再花费一番功夫才能转迷入正,萌发正念的道苗。

目前出现许多非正信的宗教,也就是没有究竟教法的新教团。若想要入教,就必须立愿发誓,例如说:“我既然入教,就必须遵守教规,否则会遭责罚”等等,各种毒誓。如此,他的心理就会受到束缚,尽管后来知道自己的信仰并非真正究竟的宗教,而且已了解佛教的教法是透彻、明朗的真理,是人生正确的方向;但是他却心存畏惧邪教毒誓。虽然他非常崇仰敬重佛教的真理,却不敢接近,这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已经被迷信所缚,无法自在解脱。

有一对年轻的企业家夫妻到精舍来。这对夫妻问我说,他们想入佛门,但不知入佛门的初步基础。我就告诉他们:“你们若想入佛门,首先在心灵上先要有正确的了解:佛教是生活化的宗教,也是净化人们的心灵妙法,它能教导我们如何预防自己心中存有自私不净的欲念,这必须从个人的的修养做起,然后感化自己的家庭,使社会和睦安详,若能做到这些,就已经进入佛门的初级阶段了。

“最怕的是误以为佛法深奥难懂,而不敢去亲近。佛经的深奥是后世人为的,并非佛教本身的教理多么深奥,佛陀在世时,他教导弟子也是依照日常生活一切的行动准则,以及待人接物的道理为基础。那为什么现在总觉得佛法很深奥呢?是因为它源远流长,经年累月下来,由于人们对其尊仰崇敬,难免有各种精深的描述。如此代代相传,无非是要使众生感受佛法是无上的妙法,是高深的道理,众生才会加以珍惜而保存下来。这不过是为了适应世人的心理,所以学者、专家才费尽心思,将简易的道理化为深奥的文字。事实上,若往上推溯到佛陀的时代,佛法并不那么深奥,而是非常平易近人、浅显易懂的教育,也是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

最后,师父又对他们说:“如果能抱持着佛教是日常生活心灵教育的理念,那么进入佛门之后,就自然能得到佛教的人生真理了。”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